把玩恐惧的人──创作者对谈.下
撰文 提案 on the desk这期的《提案》特别邀请到两位把玩恐惧的专家:导演程伟豪以及作家芙萝,来跟我们分享关於恐惧的创作,以及他们如何成现在影像与文字作品上。
与谈人 程伟豪
台湾知名导演,曾以《红衣小女孩》入围第53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2017年以《目击者》入围台北电影奖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同年度《红衣小女孩2》更为当年唯一破亿国片。2021年新作电影《缉魂》接连在大陆、台湾两地上映,在大陆以四周创下台币4.3亿票房佳绩。
与谈人芙萝
已出版11本书,获得国际、国内多项肯定,部落格百万人气作家。曾与东森相关网站合作网路双专栏,同时也是PTT Marvel板、Dcard灵异板爆文风云人物;首位连两届东森新闻云年度大赛获双奖,且唯一签约驻站作家的得奖者。作品类型有灵异惊悚、悬疑推理和玄幻冒险,风格刺激爆笑、虚实交错、诡谲多变。
Q:人性的黑暗面,相较於文字创作的篇幅,似乎一直是影像不容易处理好的一部分,
而近年非常热门的「烧脑」神剧、「反转再反转」的设定,好像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晓得导演怎麽看?
程导:
其实无论犯罪类型与否,我一直觉得任何电影的叙事都该是「心理悬疑」,即便是MELODRAMA(通俗剧)也是,都该让观众带着勾子往下走,对我而言,这是作者和观众一个很重要的互动,所以透过影像叙事上的「倒果为因」是我很喜欢也常见的叙事逻辑。先让观众看到一些悬疑的结果,起了猎奇的头,再慢慢揭露造就的原因,透过这种影像叙事上的因果倒置,呈现出来对於人性黑暗面的理解,是我很热衷的手法,这对我来说不只是挑战,同时也是更能体现真实的人生状态。
因为我们平时认识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也是观众,都会下意识地观察着这些人,当对方成为被害者,或对方被指认是事件的加害者时,其实有很多对那个人的刻板印象或纯粹的想像,就会让我们去评断着那个人,这也是我们人性的黑暗面呀,而那个人走到最後到底是还不是加害或被害?抑或是很纠葛的灰色地带?这不都跟悬疑叙事是一模一样的情境?
Q:恐怖元素运用在创作中,有趣与困难的点在哪里?
芙萝:
有趣的点:在字里行间埋恐怖元素的时候都会很雀跃啊,光是想像可以吓得读者把脚缩进棉被就觉得很有成就感。有的时候会有些恶趣味的想法,就会把恐怖元素写得太荒唐,然後脑中的鬼或殭屍就会一脸哀怨地瞪我,但又拿我没辄。我也会觉得很好玩。
困难的点:其实我是东亚懦夫,超没胆,而且又很容易入戏,所以投入创作时常会害怕到睡不着或作恶梦。我是不会截稿期限前才抱佛脚,但我会抱佛经打字(笑)。这就是为什麽我的小说里会夹杂恐怖和欢乐的元素,因为我自己需要一点幽默来缓和情绪。
另外就是读者们对恐怖情节的反应。有的时候我精心设计的梗,读者觉得一般般;有的时候我觉得还好的情节,他们反而觉得很恐怖。所以我至今也在持续摸索、研究恐惧,希望有天能做到百发百中吧。
Q:相对於作家与演员,导演似乎更偏向抽离而不是投入的角色──是这样吗?
程导在创作上,也会有「天啊这段实在也太吓人了」、由衷觉得恐怖的时刻或情节吗?
程导:
有啊!我还是会有由衷觉得恐怖的时刻。
我不太确定其他导演如何,但面对恐怖类型的故事,我也仅限於在自己做为「导演」作者身份时,会「比较能」抽离。回到观众立场时,面对无论是小说或电影等文本若有恐怖内容,我也是会害怕的!或是,听到原来身边演员和工作人员在拍摄当时碰到什麽卡到阴阿、遇鬼阿的灵异事件时,我也是会很害怕的!!我之前的意思只是「比较」找得到旁观角度去抽离(一直强调)这是相对的。因为其实我面对每一段自己电影里的恐怖情节,我在「拍摄的当下」,那个第一时间,都是完全投入的,也要到我真心发毛才会OK TAKE,但当拍完之後,无论是进到後期剪接或做混音等等,我就像打了疫苗,我是免疫的(因为我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麽事)但我仍然有传染力,所以只需要把同样的恐惧传递下去就好,哈哈!
Q:如果「投入创作时常会害怕到睡不着或作恶梦」,最初决定写恐怖/灵异小说的契机又是什麽呢?
科技业工作的经验,是否对您的创作有什麽影响呢?
芙萝:
几年前的某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全家被灭门的梦,後来幸存的女孩被栽赃陷害成替罪羔羊。醒来之後,我泪流满面,就想把梦里的冤案写出来,和网友们分享。
因为梦境本身很曲折也很复杂,我又很希望可以赋予这个故事好的结局;至少能在故事里为这一家人找到真凶、为冤死的女孩平反,所以写了好几年,才终於写完《老梅谣》这套书。写着写着就写出兴趣了,也很幸运能获得网友的鼓励和支持,所以就踏上了悬疑惊悚题材的创作之路。
科技业的工作经验对我帮助很大,除了现有IOE、AI技术可以应用在悬疑惊悚小说中,这些技术也开拓了我的视野和想像。
科技和科学的进展对於监识、法医、侦调的帮助无庸置疑;但利刃能救人也能杀人,对於犯罪者而言,新技术同样有助於犯罪与脱罪。或许也可以说,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正、反派彼此斗智、角力的筹码。
由於科技业总是跑在产业应用的前端,即便《老梅谣》的故事是早在五、六年前就已拟定,放到现在,技术也不会过时。例如《老梅谣》中,男主角——吴常的设定就是擅长利用高科技制造幻象的魔术师兼业余侦探。他不仅能运用高科技破案,也能破解凶手运用障眼法布下的谜团,最後用VR、体感和传感等技术使凶手认罪。
不过我最近也在思考:抽丝剥茧只能仰赖新技术吗?或许运用日常生活中就能见到的工具,对於读者而言会更有共鸣?
Q:「别害怕」这三个字对你来说有什麽意义吗?
程导:
没有,但因人而异。会怕终究就是会怕,但仍会由衷感谢愿意给予这种鼓励的对方。
Q:如果有人需要你给他/她一个面对恐惧的建议,你会说什麽?
芙萝:
首先是面对它,不要再拖延,也不要妄想可以维持现况。事情可能会越来越糟、越来越难处理。
人不可能不害怕。害怕不是一件糟糕或丢脸的反应,而是再自然不过。恐惧是生物的求生或是维生本能,否则人人看到悬崖、急流或猛兽都不害怕、都一头热地勇往直前,人类早就灭绝了。所以首先心态上不要觉得丢脸,也不要无视、逃避这种感觉或是造成你恐惧的人事物。
第二,直视恐惧、尝试了解它,了解了以後,也许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第三,尽一切努力解决或远离根源,勇於向外求助。
第四,根源如果是过去造成的创伤,或「非科学能解释」且无法避免,就只能调整心态,例如释怀或放下,也许恐惧就会从此消失。
最後,如果找到「非科学能解释」的根源後依旧害怕,就试着找出整件事的正面力量,与恐惧共存,让它成为你手中的矛或盾,成为工具或屏障。
程导:
我知道没用,但别害怕。
▌ 作家芙萝的推荐书单
对於超自然与违反自然法则的恐惧:史蒂芬金《宠物坟场》
恐怖与奇幻题材的完美结合:尼尔盖曼《第十四道门》
人心所产生的黑暗,最终会反噬人:爱伦坡《黑猫》
▌程伟豪导演的推荐片单
恐怖(HORROR)在电影类型的定义里,比较偏「灵异鬼怪」类,那我会推荐《鬼影》、《厉阴宅》、《咒怨》。
鬼怪在空间出现的未知感,加上无止尽、摆脱不了的抓交替,这种宿命般的善恶因果,会产生更加成的恐惧。
这三部都是高标作品!!离开电影回到现实生活都还是会怕怕的。
关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每个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并於全台书店展示议题的「延伸主题书展」,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纸本刊物,另有线上版与《诚品书店 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随时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动态!
线上阅读《提案on the desk》
《诚品书店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
Apple Books《提案》线上读
US帐号
JP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