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就是作者的存在方式|伊丹十三《女人們!》
撰文 李焯雄(作詞家、作家);伊丹十三(導演、作家)要怎麼做才能成為真正成熟的大人?
吃義大利麵的方式、品嚐美酒的習慣、沙拉的正統作法、正確的開車方法、毛衣穿搭法、強風下如何點燃火柴的祕訣、以及女人們的戀愛論。
日本傳奇演員暨導演伊丹十三基於個人實地經驗,寫就具實用性人生觀風格的散文集《女人們!》。
{本內容節錄自《女人們!》,由大田出版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伊丹.Plus十三
文|李焯雄(作詞家、作家)
1.#Plus +
「伊丹十三」,是池內義弘的藝名,1960年出道的時候,本來叫「伊丹一三」,1967年改名「伊丹十三」,「十」是「從『–』(Minus 負)轉為『+』(Plus 正)」的意思。
2.#空空如也的容器
「就這樣我學習到各式各樣有用的常識。也讓這些有用的常識得以普及。然而這些都是向別人就教而來的,我自己本身——幾乎毫無內涵,不過只是個空空如也的容器罷了。」
伊丹1968年三十五歲時出版的《女人們!》開頭這樣寫。
真的是隨便任何一個容器嗎?伊丹絕對不會願意2020+的讀者腦補為「透明的寶特瓶」吧?〈嘴唇的觸感〉寫「我們的嘴唇和舌頭在不知不覺中已品嘗過餐具的味道,即便是喝相同的啤酒,用啤酒杯喝和用薄玻璃杯喝,味道就是很不一樣」、「我覺得該弧度是決定食器口感的重要因素。曲線較大者,也就是比較厚的和曲線較小的相比,大的在脫離嘴巴時更能留下餘韻」。
伊丹寫「酒、食物、汽車、時尚、女人、約會、愛情」好看,不正是在於他的風格——文字容器的觸感?風格就是作者的存在方式。這是個充滿了Passion的容器:Passion是「熱情」,也是「受難」——面對庸俗的那股「氣」,那股「難受」,所以伊丹會調侃,更會開罵。在傳授「義大利麵的正確作法」的時候會正色對讀者說,如果你還分不清,「那我將不再理你」。〈至死方休的病〉裡說「我說的是自己切身的經驗,請你一定要認真聽」,語氣嚴厲。(咦,不是說自己知道的都是聽回來的嗎?)
3.#無內容な
那句「空空如也」日文原文是「無內容」。「無內容」,可以理解為「無心」?伊丹說王貞治常簽「無心」給球迷,就是「物我不分」,「不思考」,因為過度的Plus,過猶不及,就會背離原意,「自己敗給了自己」,他第一個不允許吧。
4.#正確 5.#常識 6.#存在價值 7.#自己和自己永無止境的戰鬥
伊丹一再強調「正確」的重要,他寫如何駕駛跑車、寫「白大悟」(Dagwood)三明治的正確拿法(他甚至親自繪圖,嗯,他也是插畫家)。「正確」不是「不犯錯」,不只是「常識」,其實是「人的資格考」。所以〈女伴〉寫男人邀約女人用餐「關乎到男人的所有存在價值」,〈跑車的正確開法〉寫「所謂開車就像是自己和自己永無止境的戰鬥」。儘管用現在的眼光讀,有些作品會政治不正確,伊丹寫飲食男女、行立坐臥,都是人生的寓言。
8.#演出 9.#虛擬實感
《女人們!》是伊丹十三還是演員時期的作品,〈每天早上的例行事〉以早餐作場景,「覺得好吃,端賴演出的用心與否」。活著,誰不在演?假戲真做,認真演,的確是人生劇場的一眾演員們唯一的存有。〈啊!真是丟臉〉寫演員面試,考默劇題:「考驗著表演者能否表現出每一個虛擬物體的真實觸感」。這何嘗不是每個作者都要面對的考題?「文字的效用在於培養將事物抽象化的能力,喪失這種能力的人,說話總是不得要領沒有重點」(〈討厭電視〉)。
10.#以嘴巴演奏交響樂
(不引書了,讀了《女人們!》就會懂)
11.#SenseOfProportion
伊丹批評日本人不適合穿西服,這大概就是他所說的「欠缺Sense of Proportion」(〈討厭電視〉)。他本人喜歡穿什麼呢?新潮社2005年出版的《伊丹十三の本》拍了他最喜愛的物件,頁211是一件類似唐裝,有盤扣的上衣。
12.#瞬間轉移
伊丹十三有一篇寫自己小時候生病,母親來打掃房間,將他連同整個被窩一起轉移到另一邊。「整個人躺在被窩裡一起被移動,對小孩子而言會是多大的奇蹟。會有多刺激呢?此一瞬間小旅行就是生病時的最大喜悅了。」伊丹的文字有玩心,忽起忽落,時假時真,鬆緊之間已經移步換影。〈耐人尋味的單車〉從汽車說到單車,突然飛來一筆說那就騎單車去柬埔寨吧:「就這樣在藍天下,只有自己腳下踩的法國寶獅(Peugeot)單車發出輕響,腦海中想到了家鄉、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過去與未來的種種。背著弓箭、帶著微笑的當地人赤腳踩著單車與我擦身而過。草原中的水塘裡,水牛和小孩子們一起沐浴。大概不會有比在吳哥窟周邊騎單車更具耐人尋味的交通工具吧,我靜靜地如是告訴自己後決定就此擱筆。」光,影、聲、色,然後,文章就結束了。
13.#Decay
伊丹十三的妹婿大江健三郎在伊丹自殺後出版的《作家自語》說:「他是一個在無奈之餘只能打倒對方時,卻好像殺了自己似的那種人物。潛藏在他身上的,就是這麼一種巨大的decay。」
這當然難免有點以結果找原因,可是如果Passion是「熱情」,也是「受難」,我們隔了這麼一段時光來讀《女人們!》,伊丹表面以文為戲,傷人七分,未嘗不自損三分,這真的是他「和自己永無止境的戰鬥」。
▌精選書摘:〈義大利麵的美味吃法〉
文|伊丹十三
義大利麵是在何時引進日本的呢?單就我個人的記憶所及,像是出現在永井荷風的小說《冷笑》中:
「吸食完漂浮著青豆的熱清湯(consommé)和用完淋上白醬的蒸魚後,當服務生端出義大利焗烤通心粉(macaroni)時,只見一瓶葡萄酒已經喝到見底。」
還有夏目漱石的小說《三四郎》中:
「正要繞過圖書館旁邊走向正門時,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與次郎突然大聲上前攀談。
「嘴裡嚷嚷著『喂!怎麼沒來上課?今天聽了一堂義大利人如何吃焗烤通心粉的課』,一邊走過來拍拍三四郎的肩膀。」
這些小說大約都是六十年前寫的,或許當時焗烤通心粉是很新奇時髦的西方料理吧。從大學教授刻意用一堂課的時間講授「義大利人」焗烤通心粉的作法和吃法,便不難想見人們對怎麼做和如何吃充滿了興趣。
即便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新歸朝者(新海歸派)」永井荷風大師,想到他在「吸食熱清湯」的畫面,感覺還是怪怪的。
爾來六十年,如今義大利餐廳到處可見,甚至專賣義大利麵、沒有座位、只能立食的小店也大有所在。
每到午餐時刻,就會看見女職員、女店員、女服務生、女學生等成群結隊一起「吸食」義大利麵的景象。(然而提到重點所在的義大利麵本身,實際上提供真正義大利麵的店家卻寥寥可數。多數不過只是假義大利麵之名的炒烏龍麵罷了。)
既然已經普及若此,卻還不懂得正確的烹調法和吃法。這也稱得上是一種神祕現象吧。
小說《冷笑》、《三四郎》寫於明治四十(1907)年代,是時候該從「漂浮著青豆的熱清湯」階段畢業了吧?各位看官。
◎
用我大而化之的腦袋加以思考,認為外國文明的引進可分為兩種形式。也就是英式和法式兩種。改成包容式和吸收式的說法也成。
刻不容緩地以義大利麵為例說明,英式和法式是完全不同的引進方式。
在英國,義大利餐廳絕對是義大利人開的,服務生也都是義大利人。所以在倫敦吃到的義大利麵跟在羅馬吃到的一模一樣。長年以來英國人身為殖民地統治者的感覺也在此處得以呈現。這就是所謂的包容式。但換作是法國人就不行了,光是他們對自己的舌頭充滿自信就難以應付。硬是要將單純樸實的義大利菜扭曲成法式風味,非得取個「通心粉裹義大利螯蝦醬汁」的菜名才能罷休。這就是吸收式。
我認為日本人屬於頑固的吸收式,而且還是吸收式中最窮酸落伍的那種。
法國有一種名為「Cricket」(蟋蟀)的安全打火機,在日本的賣價約一百五十日圓。根據售價不難想像得到,它的構造和外型都極其簡單。用到瓦斯耗盡就可直接丟掉。
不料市面上竟然出現了日本製的仿冒品。說起這項日製仿冒品真是可悲,充滿了日式風格。附有可調節火焰大小的控制器、防滑鍵,也能補充瓦斯。而且還有各種顏色和圖案可供選擇。
就連這種便宜貨色也要好好裝飾一番才肯罷休,卻沒意識到反而更顯出一副的窮酸樣。正因為價廉所以瓦斯用盡即可拋棄,不就是蟋蟀安全打火機帥氣的地方嗎?日本人卻完全沒能搞懂。
義大利麵也是一樣。不知道為什麼日本人的義大利麵就是要加雞肉、火腿、蝦子、蘑菇再用番茄醬拌在一起才行?
我實在不想明說,但在日本所謂的西餐就是「一道菜」。一道只吃一盤就能完全吃飽的菜。換句話說就是窮慣了。不是嗎?所以才會那麼喜歡番茄醬,喜歡那種酸酸甜甜的窮酸滋味。
真是傷腦筋呀。
◎
都說日本人是仿造的天才。什麼跟什麼嘛!就是因為不識真貨才甘於仿造。其實何必客氣呢?真有本事的話,何不繼續精益求精,直到凌駕真貨的品質豈不更棒呢?
英國人的成熟穩重、法國人的美感等,想要偷偷納為己有的長處不可勝數。只是在吸取別人的優點時,千萬不要用自己的狹隘視野和貧賤感覺而降低或扭曲原有的水準。盜亦有道,要偷就不要破壞其根本精神!
各位要是缺乏這樣的氣魄,我就無法傳授「義大利麵的正確作法」了。聽清楚了嗎?我要教的是「正確」作法。沒有十足的把握,豈敢用正確二字。我可是充滿了幹勁。
本來所謂的義大利菜,老實說就是家常菜。菜色單純且樸實,到餐廳吃的跟在家裡吃的幾乎沒什麼差別。
反過來說,在餐廳吃得到的菜色百分之百也都能在回家後重新炮製。
其中最簡單的就是義大利麵。就技術而言,這等功夫形同於兒戲。照理說任何人都能輕鬆做出真正義大利口味,讓義大利人吃了都會笑逐顏開的義大利麵。問題是大家都不肯用心罷了。
在還沒有認識義大利菜的真滋味前,就以自我詮釋的方式做出類似和風炒烏龍麵的義大利麵。所以我想大家一開始得將那種投機取巧的折衷主義給拋諸腦後才行。
首先我要大聲疾呼的是「義大利麵不是烏龍麵」。基本上用的麵粉就不一樣。烏龍麵用的是中筋麵粉,義大利麵則是用麩質較多、質地較硬的麵粉。
因此如果說烏龍麵的特質偏軟,那麼義大利麵的特質就是偏硬。不過以上的區別方式算是比較極端吧。
所以煮義大利麵時,絕對不要煮過頭。在日本餐廳吃到的義大利麵幾乎無一例外都煮得太過軟爛。軟爛的義大利麵已經不能叫做義大利麵了。
義大利人用「Al Dente」一詞來代表理想的麵條熟度。Al Dente的原意是「用牙齒咬」,也就是說一邊煮麵條時,為了測試熟度而取出一根麵條用前牙咬咬看。
太硬或中間有麵芯都不是問題,重點是在快煮軟之前,用前牙咬斷時還保有些許的咬勁,這種狀態就叫做Al Dente。
只要掌握此一要點,義大利麵的作法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依序說明作法如下:
一、購買義大利製的麵條。五十公分長的麵條,一磅重約一百五十日圓吧。大約是四到六人的分量。
二、義大利麵盡可能用大量的水煮熟。容器使用大型的燉鍋或金屬水盆都行,總之使用大鍋燒開大量的水。此一做法應該通用於任何麵類。因為水太少時,麵條釋出的澱粉會讓水變濃濁,使得煮好的麵條更加濕黏。義大利麵的包裝紙上註明一磅的麵條得用八公升的水煮。八公升相當於四大瓶清酒的分量。
三、放進一小撮鹽巴。硬要訂標準的話,那就一磅的義大利麵對上四十公克的鹽巴吧。餐桌上的鹽罐一瓶是一百公克,就以此目測抓個大概吧。
四、保持麵條的長度直接放進滾水之中。
五、煮至Al Dente的熟度。
六、迅速撈起瀝乾水分。
七、迅速將奶油——分量是一磅的義大利麵對上約四分之一磅的奶油,投入還在冒熱氣的義大利麵中攪拌。此時麵條還是熱的,鍋身也有餘溫,所以奶油應該會迅速化開。
八、將麵條分別盛入事先燙過的分食盤中,以最快速度送上餐桌,讓大家立即享用。
九、吃的時候可盡情撒上大量的粉狀起司。這種起司是帕馬森乾酪(Parmesan),可自己當場手磨。
以上是「Spaghetti al burro」的作法,算是諸多義大利麵食譜中最簡單的一種。因為burro是奶油,換言之這道麵食就叫做奶油義大利麵。
也可用醬汁取代奶油,醬汁的作法大略如下:
一、番茄醬汁
鍋中放入等量的橄欖油和奶油燒熱,放進壓碎的蒜泥、蔥花、西洋香菜末等,接著放進壓碎的番茄、一片月桂葉、鹽巴、胡椒、少許塔巴斯科辣椒醬(Tabasco sauce),用小火慢慢燉煮。
二、蛤蜊醬汁
做法和番茄醬汁一樣。先將蛤蜊肉取出放置碗中後,碗中會有蛤蜊肉釋出的湯汁。利用該湯汁製作番茄醬汁,醬汁即將完成前放進蛤蜊肉後開大火,煮兩分鐘後熄火。
淋上番茄醬汁的義大利麵叫做「Spaghetti pomodoro」(別名拿坡里番茄麵),淋上蛤蜊醬汁的叫做「Spaghetti alle vongole」,基本原理完全一樣。也就是說:
一、麵條用大量沸騰的熱水煮至Al Dente的熟度。沒錯,這就是重點。而且熱水從頭到尾都必須保持在沸騰狀態。
二、另外整個過程的節奏得是煮好麵條的同時,其他的準備工作也必須完成,然後急轉直下,瀝掉熱水,取出麵條,淋上醬汁,開始享用。也就是說烹調義大利麵的技術端看如何在不重新點火的情況下,將煮好的麵條熱騰騰地送上餐桌。
◎
接下來請回想一下日本西餐廳的義大利麵。將煮過頭的麵條瀝乾後放進平底鍋中,加入各種食材和番茄醬拌炒。而且在送往餐桌的過程中已開始冷卻不再冒熱氣。
這種東西你敢稱之為是義大利麵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將不再理你。
以上大致介紹義大利麵的美味吃法。
・
・
・
・
☞要怎麼做才能成為真正成熟的大人?獻給抱著此一疑問的「男人們」:
伊丹十三最新中譯散文集《女人們!》
✦
▌延伸閱讀
☞伊丹十三的歐洲體驗記,開啟六〇、七〇年代日本人的世界觀
《歐洲無聊日記》
☞影響日本現代美學的收藏家與散文家──白洲正子,記錄與文化巨匠的每一次相遇
《有緣》
☞岡本太郎闡述自身獨特的藝術論的重要著作《今日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