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價值創造×你也許聽過「社會設計」,但到底該如何下手?《未來的設計創造》
撰文 林承毅日本社會設計師筧裕介如此定義社會設計:「社會設計是運用人類的創造力,探求社會這種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之行為。」這是一種猶如在叢林中開闢道路的過程,要怎麼開路、要開怎樣的路,因選定的議題而異,但有一些共同的面向,可以納入設計思考,而這也是過去擔任新一代設計獎社會設計類評審,自己用來衡量好團隊的七項準則,提供給大家參考。
1│問題意識
投入的主題,從何而來?為何而戰?社會設計的複雜度勝於傳統的單物件設計,在承接議題之後,要盡可能與自身的生命經驗相扣合。投入的起心動念,以及後續引發的問題意識之間的脈絡,只要能梳理清楚,大概就成功一半了。
2│在地性
社會設計上,議題最好能有相當的在地投射,所謂的「在地」,不見得是地方,也可以是一個場所,才能更具體想像這個議題會如何展開,而「在地」的真實性,也能讓議題更為落地、可視、聚焦,後續才能有實踐的可能。
3│利他性
有設計背景的人在創作時,要更能用人本的視角去思考,例如作品有沒有進行田野、有沒有經過測試,避免只是出於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議題有某種程度的公共性、社會性或利他性。社會設計作品背後所展現的「同理心」絕對必要,而一切來自於是否源自真實。
4│關係互動
對服務設計、商業設計來說,使用者很重要,但在社會設計範疇,利害關係人才是關鍵。
社會設計的複雜程度,堪稱人本設計之最,因為當中有許多不可控的變數。一個作品或案子要處理的是單點?線性?還是全面?如果是全面,那在整個系統上會有多位利害關係人,彼此之間的互動、層次及生態性的脈絡又是如何?設計者必須有能力予以解構,才有辦法對症下藥。例如,一件孕婦手冊的改造工程,主要使用者會是孕婦,但冊子能否讓另一半更容易理解,能否讓護理人員更好使用、記錄,也會是關鍵考量。
5│實踐性
既然是社會設計,入世絕對必要,因此作品的設計過程中,有沒有鎖定一處田野,從觀察、從使用者研究、利害關係人解構扎實做起?或者基本上還是以往的產品思維,先想好產品才去驗證?其次,在創意、設計以及產品或方案開發完成之後,有沒有再回到田野處進行測試,找到盲點,再進行優化迭代,讓整個計畫更貼近「真實」,這絕對是很重要的事情。
6│影響力
設計者選擇的議題,必然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所屬區域等相關,不妨放大膽去挑戰深沉存在的社會問題,找到有影響力、擴及深遠的主題。這樣的議題固然難,卻比較有挑戰,也可從中看出未來性。
7│持續性
不是只解決短期的現象,而是從系統結構下手,選擇具有持續性及永續的議題,無論採取的是方案模式或是有形體的設計。社會設計是一個漫長的社會改造行動,所以方案的想定與規劃,要能有長期的思維,才更符合實際。設計時必須考量如何創造更多的互動機制,讓人與事件、人與機制,能持續的保有關注、熱度、參與感,畢竟社會之病,絕對不是一時可解。
社會設計已漸漸改變人們對於設計的認知,成為有設計背景與非設計出身者的一個交集,衷心期待更多勇者投入,為這個社會創新價值。
✑進行社會設計的7個思考面向
▶︎▶︎▶︎延伸閱讀|多樣生活創造×「二地居住」,正常人也可以有兩個家:《未來的設計創造》
▌撰文者簡介|林承毅
是一位有著無比好奇心的路上觀察家、憧憬未來世界之趨勢研究家、信仰人本精神的服務設計顧問,也是投身公共議題推動的創生倡議者。
正式職稱為林 事務所(HAYASHI office)執行長&服務設計師,致力於體驗設計方法,透過專案、顧問、諮詢協力企業及組織。
對教學有熱情,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及國立清華大學;對青年實踐有愛,協力各政府部會及縣市政府,推動社會創新、體驗設計、地方創生、社區營造、文創藝術等議題;對國家發展有責,投入地域活性化及地方品牌等地方研究之倡議及實踐,協助台日各地政府及民間組織進行創生推動。
2020年起,積極倡議關係人口、流動創新及二地居,2021年提出郡創生及城鄉對流關係,2022年開始期待以「未來創造」四個字,聚焦關鍵議題,為台灣未來之安居樂業發展而努力。歡迎加入「未來創造塾」的行列!
✦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果力文化】
☞以駐鎮設計師自許,打造創造性工藝產地—— 新山直廣
☞始祖級設計師,為地方找回元氣、找回風景—— 梅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