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否定就越是抗拒?從繪本《我想聽的話》開始,練習正確回應負面情緒
撰文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其實回想起童年時刻,有些話確實會讓年幼的我們備受委屈,但那股委屈卻又無從訴說。如今,成長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更該回歸初衷,成為孩子們心底的那一顆太陽,為他們照亮美好的童年?
{本文內容由撰文者及上誼文化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讀完這本書,我猜有些大人們會皺著眉頭說:
「哎呀,這不是我平常說話的語氣啊!」
「和自己的小孩說話,一定要這麼咬文嚼字嗎?」
或者心存懷疑地想:
「為什麼一定要講孩子愛聽的話?」
「這樣說就會有用嗎?我才不相信!」
說不定,也有人跟我一樣有點心虛:
「作者怎麼知道我平常說的話呢?簡直一模一樣啊!」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就是最好的解答;當母親深愛孩子,急著想保護他、提供給他最好的、又想讓他成為未來心中完美的期望……,直覺式的回應便容易「出口成章」、「句句警告」了。
深知「換句話說」效果大不同的作者,藉由繪本對白設計,向大人們示範溝通對話的奧妙。書中舉出許多日常情境,而且都有兩種表達方法。前後對比拆解一下,原來在不同方式的背後,其實運用了許多重要的教養心法:
第一招:正向聚焦
如故事情節描述,孩子跑得慢是「事實」,但是從頭到尾不放棄也是「事實」。比賽輸了,孩子心情一定很糟,大人就不需要再次強調了。不過我們可以「補充」其他事實,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努力,對嗎?
第二招:發揮同理
每個人都有討厭的食物,差別只在於大人可以自己作主而已。你還記得小時候也有不想吃的食物嗎?跟孩子聊一聊、分享過去的喜好有哪些變化,說不定孩子會因為好奇你的改變,而願意嘗試一口?
第三招:洞悉原因
還在苦惱孩子的日常作息嗎?洞悉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可以試著問問:「你還不想睡嗎?那我們再玩五分鐘就好。」「你怕黑漆漆嗎?媽媽來陪你講個故事吧!」推測出背後原因後,再給予實際陪伴、提供更多安全感,孩子會更願意配合喔。
第四招:提供正面因果連結
photo by William Fortunato Product from pexel
想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不妨運用每個人趨吉避凶的本能。一旦用威脅警告的語氣,只會讓孩子想到這件事就與負面情緒連結;但若提供「這麼做會有甚麼好處」的因果聯想,腦中產生美好願景,反而讓人有積極的動力。
第五招:成長型思維對話
不論孩子對未來發下什麼豪語、許下什麼願望,先別用現實的眼光來看待,不妨先和他一起享受想像未來的藍圖,回頭再問問孩子想怎麼實現夢想吧。好好做「白日夢」,才能有與別人不同的開創性人生。
把握以上原則,加入自己的口氣和個性,相信我們也能毫不彆扭說出「孩子想聽的話」。
・
・
・
・
▌編輯閱讀筆紀
記得自己小時候,每次意識到自己不小心做了錯誤的事情時,總會從頭到腳的冒起冷汗,只因為自己害怕被父母責罵。但如今細想,那時犯下的錯誤能有多大?是打破杯子、挑食、又或是搞丟一隻蠟筆?
這種因為無傷大雅的小錯,換來的沉重與恐懼,對孩子來說或許太過殘酷。沒有人一開始就是一百分的父母,但透過學習與關心,在孩子犯錯時給他們溫柔而堅定的力量,陪伴他們度過關卡,每位父母都能成為孩子心裡最溫暖的太陽。
▌向孩子傳遞溫柔的力量
☞《我想聽的話》
▌關於作者
李定原
韓國作家,身處教育現場第一線的國小教師,善於聆聽孩子的心。有天在課堂上念繪本,沒想到班上一個內向的孩子,竟在下課時主動來找他討論故事。打從那刻起,他便一頭栽進繪本世界裡。作品有《媽媽的說話習慣》、《國小老師如何教》、繪本《謝謝你》和《我很開心》(暫譯)。
金兌恩
畢業於韓國弘益大學視覺設計系。曾任出版社美術設計,於英國學習插畫。作品包括《孩子的第一本科學書》、《緬甸,叔叔的信》(暫譯)。
✦
▌延伸閱讀
☞上誼文化@迷誠品
☞想像力魔法棒一揮,故事即刻上演:歐陽立中教你培養孩子的故事力
☞爸爸努力的背後,都是因為愛孩子、愛家人——艾瑞.卡爾畫筆下的父愛
☞用閱讀激發孩子的作文力——陳安儀推薦【好好讀小學堂】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