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發文有救了 ◣ 電影感寫作法──盧怡安 ◢
撰文 盧怡安我是個話多的人。也喜歡(逼)別人聽我說話。
久而久之練就了逼別人聽我說很多話的技能(笑)。
在SNS上寫個兩千字依然有人讀完的原因是什麼呢?大概是試圖勾引大家花十分鐘時間,看我用文字播出一小段帶有音效與情緒的電影吧。(謝謝大家捧場。)
想讓人身歷其境,讓大家不由自主地被牽著情緒走。我稱之為「有電影感的文字」。
可能我手中的電影拍得並沒有那麼好,不過,許多前輩們是電影感寫作高手。
寫《魚翅與花椒》的扶霞‧鄧洛普就是其中翹楚。出身英國BBC記者,扶霞在九○年代去成都,在四川廚藝學校拿菜刀和鍋鏟學川菜。無論語言或味覺、武器和空氣,全新又陌生,卻能夠得到當地的敬重。我覺得她很威。
但更威的是她筆下如電影般的文字。沒有照片,沒有影像,單憑文字(甚至是翻譯過的),就能帶我們登入沒有手機可以錄影那年代裡的成都街頭:川流的腳踏車、茶館裡嘩啦啦洗牌打麻將的人,拿滾水四處走動加水的侍者,挑竹擔叫賣「擔擔麵、擔擔麵」的小販……成都在她手中變得立體。
我時常分享她寫的何老闆的〈擔擔麵〉。
她不說:「這他X的是一間環境很破的麵攤。」她說:「把我的書包丟到地上,距離川流不息的腳踏車不過幾公分的地方,在搖搖晃晃的凳子坐了下來。」為的是要襯托,有多麼值得一吃:「一小碗麵,上面放了一湯匙深色、鮮嫩的牛絞肉。但只要你一用筷子拌開,就喚醒了碗底油亮亮的香辣調味料的風味……只要幾秒鐘,你的嘴巴馬上就像著火了一樣。嘴唇因為受到花椒的突擊開始顫抖,全身因為發熱而活了起來。」
在電影裡我們不會老是看到有角色對著鏡頭說:「我現在很悲傷。」導演會安排特寫眼淚滑過的臉龐,會有肩膀抽動的背影。這還是最直白無聊的層次。捏爛的紙、破掉的花盆,被風吹得翹起來一飄一飄的什麼,鬆開的手掌滾出一個什麼,都可以訴說讓觀眾也掉淚的悲傷。發現了嗎?在電影裡,那些客觀的場景本身,更揪心。
那麼,當我們想說:「這個很好吃。好吃到爆掉。」能不能先不直接用好吃這兩個字,卻用許許多多客觀的場景來說呢?被舔得不留湯汁、只留一條一條痕跡的麵碗底部;長到令人倒抽一口氣的排隊人龍;或者一分二十秒,就被完食。特寫鏡頭、廣角大景的場景描述,或是奇妙的數字、宛如縮時攝影的急促場景轉移句子,文字也可以充分「拍」出有壓迫感的美味震度。
另一位高手是寫過《日日是好日》的作家森下典子,她有一本散文《記憶的味道》,從泡麵寫到白粥,都不是特別了不起、大家沒吃過美妙得天上才有的食物,而是大家都熟悉的家常味道。但卻可以讓人好奇地不停想問:「然後呢?」「然後呢?」典子小姐用筆拍電影的技巧,其實不難,容易得俯拾即是。
那就是寫下各種生活中的聲響。
我常以「耳朵似乎很好」來介紹這位作家出場。因為她僅僅是用「唰」地放進平底鍋拌炒的聲音,或者「叩」地倒入四方形的飯塊,再「喳、喳」地切開,「咻、咻、咻」地飛濺出瓶子裡番茄醬的幾段字,再怎麼用力抵抗的人,也不小心浮現了那個做蛋包飯前炒香白飯的香氣、煙霧、熱度,和想吃的感覺。告訴我,你是不是不小心吞了一大口口水?
試著寫下各種美好食物發生前、發生時的細微聲響,你會發現它自帶香味,自帶熱度,那就是電影感的魅力。
太多了,你還可以寫入許多對白,有意識的勾勒幾個角色等等,平時用在電影裡的安排,都會讓現在屢屢被嫌棄的純文字,誘惑躍然眼前、鼻尖、舌上。
越寫、越發掘,當然被你勾引得口水直流的人越來越多,但大為滿足的,其實往往是更陶醉於美食現場蒐集各種新感覺的,你自己。
_
關於作者
盧怡安
飲食作家。從fine dining到市場小吃,熱愛飲食,也愛動手做菜的人。喜歡安靜地待在家,也喜歡衝動型旅行的雙重人格。市場、小鎮、新奇的食材總會勾起好奇心。攝影、寫作、策展、食譜設計,參與領域總無法定義。2021年Tatler雜誌選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250位Taste Maker之一,2018年開設「流口水俱樂部」至今。曾出版《秋刀魚一條半》、《秋刀魚變溫柔了》。
_
延伸推薦
《秋刀魚變溫柔了》
作者|盧怡安
出版|重版文化
讀完後變溫柔的不只秋刀魚,還有你自己的生活。一本彷彿原本就放在家中隨處隨翻的飲食散文。(內含怡安流食譜喔。)
《魚翅與花椒: 國際川菜權威扶霞的飲饌起點》
作者|扶霞.鄧洛普
出版|貓頭鷹
《紅悶廚娘》
作者|蔡珠兒
出版|聯合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