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店職人自策展|【化形者】
撰文 香港誠品書店我在艾莉西亞身上,看到了魔法,變形術的魔法。語言學家糾正我說那是「比喻」。
我回答:「古祖到現在,人不斷將事物人格化和將人事物化與動物化,文化、習俗、文明、意識、制度、建築都是敘事,都是喻體」
世界愈異化除魅,我們愈使用聯想與差異的魔法,感物,感人,感情,通向另一種事物,另一種性別,另一種身份,另一種物種,將自己重新組合。當變形變異、差異化才是恆常,我們就要一個向「異類」敞開的、如傳柯所指向的「自我技術」,一種共存的美學。德勒茲說每人都應該是精神分裂的,主體意識才會流變成並他事物。我說每個人都是異形都是化形者,身體內就有他者存在的可能。
喻體作為身體潛能

📖《水族》
作者|維若妮卡・史特朗
出版|果力文化
人類社會何以從崇拜水,逐步轉向對水系生態的奪取與破壞?
我們該如何重建與水的親密關係?
蜿蜒大地,攪動海洋,迴旋天地雲霧之間⋯⋯
水,以美麗易變的流動性流淌於世界
「水族」是水的化身,自歷史暗流中湧動崛起
召喚萬物有靈、神聖與互惠的精神力量
人類曾經崇拜水,許多民族都有水神的神話與傳說。人們透過「蛇形水神」的信仰表達對水的崇敬:彩虹蛇、天蟒、長著羽毛的蛇神、逶迤大地的巨蟒、飛天遁地的雲龍⋯⋯
「水族」(Water Beings)就是水的化身——祂們象徵了生命的起源和寄託,是世界的創造者與祖先,是自然的守護神也是立法者,維持所有生物的生命。祂們受到崇拜和安撫,體現了人們對水的尊重。
自我擁有的異化

📖《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作者|米歇爾.傅柯
出版|時報文化
《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出版於1975年,先前流傳的中文版本書名為《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此次版本係依法文原作重新翻譯。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酷刑、懲罰、規訓與監獄。從一場失敗且殘忍的酷刑與一份犯人作息表,掀開探究懲罰體系巨大轉向的序幕,呈現每一次刑罰的轉變,權力與社會所產生的變化。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在本書中展演了古典時期從公開、殘忍地在受刑者身體上獲得刑罰效果;法國大革命後,逐步轉成將所有罪犯判處相同的刑罰──監獄,近代監獄於焉誕生;而邊沁的「全景監獄」將地牢的原理──禁閉、光線剝奪及隱蔽性──反轉,保留禁閉的概念,一座分隔成單間牢房的環狀建築、一座位在中央的塔,且面向環形建築內側的大窗,足夠的光線及監視員的觀看,成為一種持續的觀看,而這樣的建築設計,並非侷限於監獄,更適用於醫院、學校或工廠。全景論不僅是具體的建築模式,更是建構了規訓權力的明確形式,同時也註定將在社會中散播、增加,使現代社會成為一個監視、規訓的社會。
罔兩戀

📖《孽子》
作者|白先勇
出版|允晨文化實業
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徬徨街頭,無所依歸的孩子們。
——白先勇
跨世紀的經典,感動無數讀者
已譯成英、法、德、日、荷蘭、義大利等多國語言
入選法國《世界報》百大世界小說
先後改編成電影、電視影集、舞台劇,影響深遠
出版四十年.精裝鉅獻
在我們的王國裡,只有黑夜,沒有白天。
法國書評家雨果‧馬爾桑(Hugo Marsan)於法國第一大報《世界報》評介《孽子》,讚譽這部小說是一齣「將悲情研成金粉的歌劇」。馬爾桑說:「《孽子》有傳奇故事的緊張、強烈,卻無強加的快樂結局;雖然描述人性被破壞、被蹂躪的一面,但並不劃分劊子手和受害者、好人和壞人、拯救者和懺悔者之間的界線,是一部罕見的作品,也是一部偉大的小說。」
位置|銅鑼灣店 9F Hallway
展期|11.15 SAT.- 12.31 W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