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誠品書店│2025年11月中文選書

📖《大掠奪?》
作者|鄭智明
出版|二十張
近年來由於民族主義的興起,有關異國文物去留的爭議日漸倍增。究竟博物館收藏的別國古物是從何而來?獲取方式是否符合道德?作者就這個議題展開調查,帶領讀者找出這些漂泊他鄉的古物背後真實的故事。值得深思的是,同一件物品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被賦予的價值有所不同,我們不只要從現代的角度去探討這些文物的意義,亦需要理解它們對當時將其易手的人代表的意義。若這些異國文物是透過非道德途徑獲取的話,是否將其歸還原屬地就可以抹去其歷史的不義?道德與否又由誰來界定?

📖《生命是一種短暫的狀態》
作者|嘉比耶拉.馮.阿尼姆
出版|大家
你的生命中,有沒有經歷過一些不能承受的重?阿尼姆的丈夫曾經意氣風發,卻在兩次中風後癱瘓失語,被禁錮在破碎的軀殼中,而她則開啟了長達十年的照護生活。
阿尼姆以坦誠細膩的筆觸,描寫了長期照護者所面臨的掙扎。迷失在無私奉獻與人身自由中的她,毫不避諱地展現自己的憤怒、痛苦與無助。在自我爭戰的過程中,有一份她從未體驗過的親密與溫柔誕生。這份愛,雖使她矛盾撕裂,卻也給予她恆久忍耐的力量。
這本回憶錄是她獻給逝去愛人最誠摯的悼文,也是她對生命深刻的感受與反思。希望讀者能藉著阿尼姆的故事找到對抗生活艱苦的力量,以及在無可避免的失去中,繼續勇敢活下去。

📖《火新世》
作者|史帝芬.派恩
出版|野人文化
啟蒙時代起,火的形象走向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一方面,工業的興起將火焰困在內燃機裏,成為了有效率又受控的現代火;野火,農耕火等明火則開始與迷信、愚昧等負面意涵掛鈎。但當以防火、滅火為核心的消防策略成為大眾常識之際,真正關注火生態的學者早已發現其中的弔詭之處。如燃燒化石燃料以供滅火直昇機運行,實乃加劇未來野火規模的「火悖論」;以化學農藥取代部落民族刀耕火種的古老智慧,將永久破壞土地生態鏈並造成肥力下降。
作者史帝芬.派恩集結他歷年對火生態學的研究,以全新的角度詮釋人與火的關係。正如治水需要的並非堵截河道,而乃鑿渠引水,當我們終於理解火絕非可由人類任意妄用的工具,我們或終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與火共處。

📖《軌道》
作者|薩曼莎.哈維
出版|潮浪文化
「他們乘坐太空站繞行地球,如此親密,又如此孤獨,有時甚至內心的思想和神話都會交融。」
此書為二零二四年布克獎獲獎之作,寫的是六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太空人在太空站上聚集數月研究地球、思考和交談的日常,沒有明確的劇情和結局,是本既獨特又平靜的純文學小説。在不同的軌道上,他們每天過著一樣的日子,沒有生活起落,有的只是不斷的循環重複。
在浩瀚的宇宙中與死亡太虛只隔著一層薄薄的金屬,追着無論如何也不會停止旋轉的球體。回望藍色故鄉,所有戰爭、生死、愛恨,如此接近亦如此遙遠。無論最初來自哪裏,當大家踏進宇宙,我們都只是單純在一起生活的渺小人類……

📖《人際智商》
作者|侯可麗
出版|先覺
家庭規模縮小、社交機會減少、看螢幕的時間陡增等都削弱了現今社會的孩子與人建立深厚關係的能力。作者侯可麗在本書中,提出了「人際智商」作為解決問題之道。這是一種理解、建立並維持關係的能力,更是孩子們學習與發展的基石。
本書結合了最新神經科學研究與真實案例,揭示充滿愛的人際關係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學業成就,甚至未來的幸福感。從幼兒時期的親子互動,到學校與社區中的關係網絡,作者都呼籲我們應從「以兒童為中心」的舊有教育模式,轉向「以關係為中心」的新模式。
不論是家長、教育工作者,還是關心下一代未來的人,這本書將引領我們重新思考如何讓孩子們茁壯成長,為他們打造一個充滿連結、理解與愛的成長環境及未來。

📖《讚美洪水》
作者|詹姆斯.斯科特
出版|衛城
每條河流都有生命,每場洪水都是其脈搏。
政治人類學大師斯科特以緬甸伊洛瓦底江為主軸,帶領我們走進真實的河流,認識河流的演變及其生態,讓我們欣賞洪水背後所蘊含的活力,同時見證河流如何在人類的干預中漸漸死去。
作者指出,人類試圖改造、馴服河流據為己用,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一再削弱河流的生命力。河流不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而是由無數的支流、周遭的物種、濕地與森林等生態共同建構出的一個獨特生命系統。當我們能擴展觀看河流的宏觀視野,我們才能看見河流複雜多變的美,並讓河流在每場氾濫與撤退裡,在每個脈動之間,生生不息。

📖《天才手藝人的編輯現場》
作者|唐澤平吉
出版|新經典
生活有無數形貌,在花森安治編輯手中,是方方正正的雜誌版面。而要從這一方空白雕琢出美感,需要匠人般的眼光與手藝。
《生活手帖》於是像日本工藝品一樣平易雅致且充滿人文氣息。照片的排列組合整齊簡潔,同時能夠生動傳遞特定訊息;文字縱橫對齊,搭配留白,嵌合出行列間的節奏韻律。這本創刊於一九四六年的雜誌,既是二戰後日本家庭現代生活的塑形者,亦是其歷史脈絡的記錄者。
本書作者在總編花森安治身邊渡過六年學徒時光,與花森一起見證雜誌背後的風景,以及充滿生活哲學的雅庭是如何從戰爭廢墟與日常瑣碎中建起。

📖《血與蜜之地》
作者|劉子超
出版|新經典
作者踏上橫越巴爾幹的旅程,途中遇到背景五花八門的人,通過聆聽和見證他們的故事感受這片曾經屬於鄂圖曼帝國的光景。隨著旅程愈來愈深入巴爾幹的核心,作者所遇上的人物亦愈見複雜,周遭風景亦跟當地的歷史一樣,漸漸變得複雜及模糊不清。此書既屬旅遊文學,撇除一般對風景的描寫,也多著墨於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及阿爾及利亞的民族歷史。在鄂圖曼帝國昔日輝煌的古跡勝地表面底下,建築依然千瘡百孔,內戰的痕跡未散,巴爾幹民族之間的恩怨和矛盾像鬼魂一樣繼續行走在城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