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诚品书店│2025年11月中文选书

《大掠夺?》
作者|郑智明
出版|二十张
近年来由於民族主义的兴起,有关异国文物去留的争议日渐倍增。究竟博物馆收藏的别国古物是从何而来?获取方式是否符合道德?作者就这个议题展开调查,带领读者找出这些漂泊他乡的古物背後真实的故事。值得深思的是,同一件物品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赋予的价值有所不同,我们不只要从现代的角度去探讨这些文物的意义,亦需要理解它们对当时将其易手的人代表的意义。若这些异国文物是透过非道德途径获取的话,是否将其归还原属地就可以抹去其历史的不义?道德与否又由谁来界定?

《生命是一种短暂的状态》
作者|嘉比耶拉.冯.阿尼姆
出版|大家
你的生命中,有没有经历过一些不能承受的重?阿尼姆的丈夫曾经意气风发,却在两次中风後瘫痪失语,被禁锢在破碎的躯壳中,而她则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照护生活。
阿尼姆以坦诚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长期照护者所面临的挣扎。迷失在无私奉献与人身自由中的她,毫不避讳地展现自己的愤怒、痛苦与无助。在自我争战的过程中,有一份她从未体验过的亲密与温柔诞生。这份爱,虽使她矛盾撕裂,却也给予她恒久忍耐的力量。
这本回忆录是她献给逝去爱人最诚挚的悼文,也是她对生命深刻的感受与反思。希望读者能藉着阿尼姆的故事找到对抗生活艰苦的力量,以及在无可避免的失去中,继续勇敢活下去。

《火新世》
作者|史帝芬.派恩
出版|野人文化
启蒙时代起,火的形象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一方面,工业的兴起将火焰困在内燃机里,成为了有效率又受控的现代火;野火,农耕火等明火则开始与迷信、愚昧等负面意涵挂鈎。但当以防火、灭火为核心的消防策略成为大众常识之际,真正关注火生态的学者早已发现其中的吊诡之处。如燃烧化石燃料以供灭火直昇机运行,实乃加剧未来野火规模的「火悖论」;以化学农药取代部落民族刀耕火种的古老智慧,将永久破坏土地生态链并造成肥力下降。
作者史帝芬.派恩集结他历年对火生态学的研究,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人与火的关系。正如治水需要的并非堵截河道,而乃凿渠引水,当我们终於理解火绝非可由人类任意妄用的工具,我们或终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火共处。

《轨道》
作者|萨曼莎.哈维
出版|潮浪文化
「他们乘坐太空站绕行地球,如此亲密,又如此孤独,有时甚至内心的思想和神话都会交融。」
此书为二零二四年布克奖获奖之作,写的是六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太空人在太空站上聚集数月研究地球、思考和交谈的日常,没有明确的剧情和结局,是本既独特又平静的纯文学小説。在不同的轨道上,他们每天过着一样的日子,没有生活起落,有的只是不断的循环重复。
在浩瀚的宇宙中与死亡太虚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金属,追着无论如何也不会停止旋转的球体。回望蓝色故乡,所有战争、生死、爱恨,如此接近亦如此遥远。无论最初来自哪里,当大家踏进宇宙,我们都只是单纯在一起生活的渺小人类……

《人际智商》
作者|侯可丽
出版|先觉
家庭规模缩小、社交机会减少、看萤幕的时间陡增等都削弱了现今社会的孩子与人建立深厚关系的能力。作者侯可丽在本书中,提出了「人际智商」作为解决问题之道。这是一种理解、建立并维持关系的能力,更是孩子们学习与发展的基石。
本书结合了最新神经科学研究与真实案例,揭示充满爱的人际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学业成就,甚至未来的幸福感。从幼儿时期的亲子互动,到学校与社区中的关系网络,作者都呼吁我们应从「以儿童为中心」的旧有教育模式,转向「以关系为中心」的新模式。
不论是家长、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下一代未来的人,这本书将引领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让孩子们茁壮成长,为他们打造一个充满连结、理解与爱的成长环境及未来。

《赞美洪水》
作者|詹姆斯.斯科特
出版|卫城
每条河流都有生命,每场洪水都是其脉搏。
政治人类学大师斯科特以缅甸伊洛瓦底江为主轴,带领我们走进真实的河流,认识河流的演变及其生态,让我们欣赏洪水背後所蕴含的活力,同时见证河流如何在人类的干预中渐渐死去。
作者指出,人类试图改造、驯服河流据为己用,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一再削弱河流的生命力。河流不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线,而是由无数的支流、周遭的物种、湿地与森林等生态共同建构出的一个独特生命系统。当我们能扩展观看河流的宏观视野,我们才能看见河流复杂多变的美,并让河流在每场泛滥与撤退里,在每个脉动之间,生生不息。

《天才手艺人的编辑现场》
作者|唐泽平吉
出版|新经典
生活有无数形貌,在花森安治编辑手中,是方方正正的杂志版面。而要从这一方空白雕琢出美感,需要匠人般的眼光与手艺。
《生活手帖》於是像日本工艺品一样平易雅致且充满人文气息。照片的排列组合整齐简洁,同时能够生动传递特定讯息;文字纵横对齐,搭配留白,嵌合出行列间的节奏韵律。这本创刊於一九四六年的杂志,既是二战後日本家庭现代生活的塑形者,亦是其历史脉络的记录者。
本书作者在总编花森安治身边渡过六年学徒时光,与花森一起见证杂志背後的风景,以及充满生活哲学的雅庭是如何从战争废墟与日常琐碎中建起。

《血与蜜之地》
作者|刘子超
出版|新经典
作者踏上横越巴尔干的旅程,途中遇到背景五花八门的人,通过聆听和见证他们的故事感受这片曾经属於鄂图曼帝国的光景。随着旅程愈来愈深入巴尔干的核心,作者所遇上的人物亦愈见复杂,周遭风景亦跟当地的历史一样,渐渐变得复杂及模糊不清。此书既属旅游文学,撇除一般对风景的描写,也多着墨於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及阿尔及利亚的民族历史。在鄂图曼帝国昔日辉煌的古迹胜地表面底下,建筑依然千疮百孔,内战的痕迹未散,巴尔干民族之间的恩怨和矛盾像鬼魂一样继续行走在城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