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物專訪】馬世芳:「沒有人真懂巴布狄倫,我們只是在嘗試轉述他說的故事。」
撰文 時髦宅男專欄/潮人物授權轉載十年前,马世芳也受邀参与了诚品讲堂。不过,像这次六堂课都围绕着同一个人的作品来谈,倒是从来没有尝试过。马世芳说,这是因为巴布狄伦是影响他最深的歌手,一直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一口气「讲个过瘾」。
「我很难用一句话或是几个字来形容巴布狄伦,他的作品太多,风格变化太剧烈,影响的范围也跨到太多领域。或许因为时代距离和语言隔阂,许多台湾人接触巴布狄伦会感觉到有门槛。不过,无论风格怎样变化,他做的还是『流行音乐』,所谓距离感,都是可以化解的。一旦听进去了,就会迷上他。」
很多人都知道巴布狄伦的名字,甚至听过他着名的那几首歌曲:Blowin' 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e、Knockin' On Heaven's Door......,但多半并没有涉猎太深,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缺乏兴趣,没有深入了解的诱因。马世芳倒是不担心这个问题,这些年他写的文章、做的广播、在大学课堂上介绍给年轻人听的作品,大部分都不是什麽「热门」的东西,但他总是有把握让愿意张开耳朵的人,走进他分享的音乐世界。
「现在网路这麽方便,我只要开个头,把故事讲给你听,让你知道这是有意思、有意义的东西,你自己就会愿意去找更多来听,并且挖出更多背景故事:「我只是转述那些故事,如果你听了喜欢,就会踏进这个世界,听音乐是不必卖弄高深的。」
打从十八岁入行做广播,马世芳已经入行三十多年,依然对分享音乐这件事情抱持着极高热情。他说:「巴布狄伦都快80岁了,还在创作跟演出,我还差得远呢!」
传承下来的那本跨越时代的歌诗集
2019年,马世芳主编并参与翻译了《巴布狄伦歌诗集》(大块文化),总共十几位译者合力完成这个七大册的工程,收录了31张专辑、386首歌词,堪称狄伦作品引进台湾最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翻译这部书,前後花了三年的时间,作为主编,我和译者进行了无数讨论,尝试找到最好的方式来呈现他歌词的『语感』。巴布狄伦不太用艰涩的词汇,但是组合成句子要传达的意义,就常常需要推敲。加上时空背景的隔阂,我们一方面希望传达歌词的韵律,一方面也得在必要的地方加上注释。这里面的分寸都要拿捏,不能做出过度的猜测和解释,但又希望帮助中文读者对作品背景多一些掌握。」
具时代感却没有时间性的歌手才华
翻看近代音乐史,若以巴布狄伦为核心,所延伸出的树状图会极为可观。「巴布狄伦是个永远停不下来的创作者,他的音乐也变成拥有无穷可能性的载体。他已经唱了60多年,从民谣到摇滚到乡村,几乎西方世界每一个『创作歌手』都欠他一份情。」马世芳说:虽然许多人习惯用各种标签来描述巴布狄伦:抗议歌手、1960年代的青年文化代言人、摇滚反叛精神的宗师......,他自己却从来都拒绝接受这些标签。他从不做理所当然的音乐,从不刻意讨好听众,大家总是跟在他後面苦苦追赶。「我觉得或许称呼他『吟游诗人』还算合适吧,他始终都是把故事唱给你听,用别出心裁的语言,用民谣或者摇滚的方式,骨子里他始终是一个走江湖的歌手。他的作品具有『时代性』,却没有『时间性』,这是他的歌最迷人的魅力。」
当年轻人随着时代变迁长大,社会风气及生活习惯也不断改变,巴布狄伦依旧用自己的方式,吟唱着永恒的主题:情爱、信仰、人性、岁月:「他的歌词经常是寓言式的,不同的听者在不同时代会听出不同的感觉。」
从不重复及满足灌注歌曲不同生命
马世芳看过十几场巴布狄伦现场演出,撰写了十几万字的专文,甚至开辟以他为主题的讲座。他说:巴布狄伦从不自我重复,永远都能带来惊奇,好像怎麽听都听不透、也听不腻。「歌是活的,是会变化的。同一首歌,他的demo(试唱)、专辑收录的版本、现场演出的版本,都是不一样的。你在现场听他唱那些经典曲目,很可能根本认不出来。」
马世芳提出一个问题:看演唱会,大家到底比较期待歌手按照专辑作品的版本演唱经典歌曲,还是重新发明改编?巴布狄伦显然是後者:「他曾经说过,『很多歌手都在舞台上重现录制专辑时的完美状态,但是我的录音从来就不完美,重现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不只编曲,巴布狄伦的嗓音也不断在改变。若是不明就里的听者,可能根本认不出早期和後期的巴布狄伦是同一个歌手。「这样『不断重新发明自己』的过程,不也很像艺术史上毕卡索那样的大师?」
跨越国界与语言的无形无价资产
作为巴布狄伦的粉丝,马世芳也收藏了一些珍贵物件:「将近三十年前看到国外粉丝登在歌迷杂志上的分类广告,我也跟着登了一则,加入了『国际狄伦阿宅粉丝圈』。後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回信,许多人都愿意割爱或是交换自己收藏的珍贵唱片。当兵的时候,有一位住在西雅图的大叔寄了他收藏的珍贵版本作品,录成录音带寄到台湾给我,後来我们变成笔友,从航空邮简到後来写传真,再到拨接上网用email联络,1999年我去美国看巴布狄伦演唱会,先去西雅图拜访这位通信好几年的笔友,还在他家住了好几天,都是巴布狄伦牵的线。」马世芳拿起一大盒颇有年代感的黑胶唱片,原来这并非官方出版品,而是粉丝把官方未发表的录音汇集在一起,极用心地制作出专属於粉丝间地下流传的「靴子腿(bootleg)」,在没有网路的时代,死忠乐迷得费尽工夫、耗费重金才能蒐集到这样的珍贵版本。这盒唱片,就是跟西雅图大叔买到的。
巴布狄伦是这个时代的象徵
即使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再加上历年无数奖项光环的加持,巴布狄伦仍然是个独来独往,充满神秘感的歌手。「先锋也好,争议也好,都不是他在乎的事情,他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包括他最近几年重新翻唱1940年代法兰克辛纳屈时代的老歌,也是一场没人想得到的实验。」持续探索音乐的可能性,撕掉既有的标签,想想後来加入更多电音元素的Radiohead(电台司令),或是不愿被Grunge这个名词局限的的Nirvana(超脱乐团),不也是这样?这些年,与巴布狄伦相关的影像作品很多,不妨作为年轻听众认识他的入门:「名导演马丁史柯西斯拍的两部纪录片《No Direction Home(迷途之家,取自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以及在Netflix上推出的《Rolling Thunder Revue: A Bob Dylan Story by Martin Scorsese(摇滚时事讽刺剧:马丁史柯西斯诠释巴布狄伦的故事)》是我最推荐的。」
提供指引让听者自行寻找乐趣
马世芳说:「参与翻译、主编《巴布狄伦歌诗集》,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等於趁这个机会把巴布狄伦所有的作品深度耙梳一次,收获很多。以前不见得明白的时代背景、人名地名、音乐历史掌故,都在这次编译过程里做了『补课』。内文用一页英文一页中文对照的方式编排,虽然很费工,对读者来说却很方便边听歌边对着读。经过这次编译经验的洗礼,再到诚品讲堂开这六堂课,我觉得自己更有信心,可以把巴布狄伦介绍得更丰富、更有趣。当然,六堂课能够触及的范围还是有限的,我想先把故事说一说,让大家找到自己最有连结的部分,至於可以延伸到哪里,就让大家自己去探索了。同一首歌、同一段歌词,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都会联想到不同的事情,听音乐的乐趣,不也就是这样吗?」摄影:SYH photo studio
※本文由 潮人物授权转载,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诚品讲堂|【音乐厅】马世芳的巴布狄伦六讲
date:2020年4月15日~5月20日(每周三)7:30pm-9:30pm
venue:诚品敦南店B2视听室
详细资讯及购票连结:请点我
马世芳的收藏:
《Bob Dylan: Performing Artist》by Paul Williams
由美国第一本摇滚杂志Crawdaddy!创办人撰写的专书,陆续出版了三部曲,集中描述巴布狄伦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的面向,文笔生动,充满感情,是马世芳撰写音乐文字的启蒙书。原本收藏的初版捐给五月天玛莎开的咖啡店,这本是後来上网买的版本。
《Ten Of Swords》(Bootleg)
专供死忠阿宅粉丝的地下出版物,左上角黑蜘蛛Logo的发行商Tarantula实际上并不存在,而是借用巴布狄伦的小说标题Tarantula。整整十张唱片,收录许多罕见音轨,附册含有大量图文,是打字机和影印机手工制作的。
《Greatest Hits》精选辑
首发在1967年的精选辑,封面是摄影师Rowland Scherman所拍摄,并获得当年葛莱美最佳唱片封套奖,收录十首当时巴布狄伦获得前40名的金曲,这是早期黑胶版本,内附名插画家Milton Glaser所绘制的大幅经典海报。
专辑《Highway 61 Revisited》英国单声道版
巴布狄伦跨入摇滚时期非常重要的专辑,收录了〈Like A Rolling Stone〉、〈Desolation Row〉等经典,当年乐迷几乎都只有单声道播放设备,所以单声道mono版才是死忠乐迷心目中的决定版。
《Rolling Thunder Logbook》by Sam Shepard
名剧作家Sam Shepard参与巴布狄伦Rolling Thunder Revue巡回期间的随笔集,收录演出过程及舞台下的许多轶事,图文并茂,非常好看,这是网路上标到的绝版书。
时髦宅男 aka 鬼鬼
从唱片企划到资深媒体人,发票都拿去捐因为想积阴德把造的口业弥补回去,毕竟能靠北就不往南。在垃圾话中找到灯泡跟亮点,外在形象与内在容量不一致,样样行却样样不精,但仍可以继续屁下去的睡前依然要看钢弹之中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