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首台语老歌轻轻响起,有些人沉溺於乐曲之中,有些人则可能是回忆过往的记忆。这个回忆可能是欢喜的,但大部分却都是一个个悲欢离合、撕心裂肺的苦涩记忆。
那时候的歌手透过缓慢轻柔的旋律,道出当时代的忧愁,除了给予听者心灵的寄托,对未来也充满想像。众多台语乐曲中,不得不提由杨三郎所创作的〈港都夜雨〉。悠长缓慢的歌曲所传递的故事是一种忧愁,一种浪漫,一种冀望。
{本文内容由远流出版提供;仅反应作者意见,不代表诚品立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首图来源:《一把青》剧照 }
今日又是风雨微微 异乡的都市
路灯青青 照着水滴 引阮的悲意
青春男儿 毋知自己 欲行佗位去
啊 漂流万里 港都夜雨寂寞暝
──吕传梓词,杨三郎曲,许石首唱,一九五五年左右女王唱片发行
他不愿去算这是第几个停泊的港口,也不敢去数他在海上讨生活多少年了。
港口的点点灯火,匆匆返家的路人,都叫他想起远方温柔甜美的身影,就是起初让他毫无怨言出海,一趟又一趟跑船,也让他咬牙撑过餐风露宿,甚至几回海上搏命的,那个身影。
漂浪太久,很难回到陆地上的生活了吧。但说真的,他也从未习惯四海为家的孤寂。讨海人最怕的,不是走遍异乡,而是下船後无处可归。
风不大,他却打了个寒颤,隐约忆起每次靠岸都碰上阴雨绵绵。他说不出为何觉得这麽冷,就像他理不清心底感受,彷佛大海茫茫渺渺,永远翻腾个不停。
〈港都夜雨〉主人翁的心事一言难尽,这首歌原本被写下时,也是任何字词都无法传达旨趣的纯音乐演奏曲。
图片来源:《一把青》剧照
此曲原名〈雨的Blues〉,杨三郎写於三十岁,正在美军出入的基隆国际联谊社担任乐师,是老练的小喇叭手。他带着在日本拜师学艺、踏遍中国东北舞厅演奏的历练,以及创作〈望你早归〉、〈苦恋歌〉、〈黄昏再会〉的心得,在〈港都夜雨〉乐谱上,标注「Slow Rock」(慢摇滚,这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实际演奏会是慢板节奏蓝调)风格。
曲调一出,台下听众反应热烈,变成热门点歌,也渐渐流传於世。杨三郎乐队中的琴师吕传梓惋惜好歌无词,提笔填下情景交融的三段文字,比原先的纯音乐版本更为风行。问世没多久,就让人误以为是「风行本省二十余年」的老歌了。
过去认为,杨三郎创作此曲的时刻是一九五一年,介於他在广播电台演奏和创办黑猫歌舞团之间,大约在一九五三年填上词。可是我却在一九四九年七月「黑松汽水流行歌竞赛大会」十首正当红的参赛歌曲中,找到了〈港都夜雨〉和完整词曲作者姓名,说明问世时间比原先以为的更早。
图片来源:《一把青》剧照
各种意义上,歌词都是成功的。吕传梓不是文字工作者,凭藉的是对音乐的敏锐感知,塑造出孤独的漂泊画面,也掌握住音乐中难以言喻且无以名之的氛围。没说出的、未现身的、不明确的,比文字表面说的的更多。
文字充满水的意象,雨,海,不说破的男儿泪,忽略不提的血汗。文字也充满看不见却无所不在的风,避不开也挥不去,如刀锐利,让人寒彻肌骨,也引人感伤。
讨海人无论身在何方,所思所想都是心爱女子的身影,随他出海、陪他入港,可是女子实际上未曾在歌词中露面,更从他的生命中缺席。
歌词讲的是今日,叨念的是过去。因为无法承担也无法正视过去,就摸不着未来,且失去此刻当下。以第一节以今日开头,但今日被记忆纠缠得几乎消失;第三节以未来收尾,而未来前程茫茫。到底「欲行佗位去」啊,又有过去的谁在等候自己?
即使有人守候着主角,也不在叙事者暂歇的这个海港。曲名为「港」,港是行船目的地,与湿冷辽阔的大海相比,陆地上的港口稳妥温暖,可避风可躲雨,还附带绚丽多姿的繁华港都,吸引力大得多。话虽如此,每个港湾对於出外人都是异乡,不是终点也不是归宿,是下一段浪迹天涯的开始。
图片来源:《一把青》剧照
〈港都夜雨〉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第一首原貌是器乐演奏曲的流行歌曲,演唱或演奏起来,酣畅程度是其他歌曲难以望其项背的。如此强烈而独特的存在丰富了台湾流行音乐,也提醒我们:作曲者自身演奏技艺的精湛,会大幅拉升作品精致与丰富的程度。
这是一首清澈体现出海岛性格的歌。一旦有人看透了〈港都夜雨〉的本质──听起来是呐喊,骨子里柔情似水,不是江河水而是滔滔海水;唱的是飘流,渴望的是归属;忧郁得老是喊着要放弃,却又挺身迎接一次次风浪──不管编制大小,是爵士、民谣或者摇滚风格,只要切中音乐核心,韵律波动本身就能展演出披星戴月的飒爽风范。
图片来源:《一把青》剧照
曲中人追逐的,说是词中那位面目模糊的女性,不如说是未知的自己。陈明章的沧桑留白,齐秦的涟漪不散,他们的音乐都捕捉到〈港都夜雨〉独有的饱满後劲,掀起千堆雪底下那若隐若现的残影、晕影、倒影、投影,属於创作者,也属於演唱者与他们的乐团,更属於听歌的我们。
而音乐,如同大海,是无边无际的渴望与迷茫。歌词给了曲调一层肌肤,一件外衣,让人可以接近与理解,可是再动人,也无法道尽音乐的全部。
没有说出口的,永远比说出口的更多。
▌回味那些唱出心声的古老回忆
音乐蕴含着当下所隐藏的情感,这些情感透过优美的曲调及歌词传递给当时代的人们。
或许多年以後,我们可能早已忘记当初所要传达的密语,却依然被这些古老的乐曲深深吸引。
▊作者
洪芳怡
历史录音与音乐文化研究者,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研究员。是高敏共感聆听者,也是多重斜杠越界寻道者。
主要着作有《曲盘开出一蕊花:战前台湾流行音乐读本》(2020,第45届金鼎奖非文学图书奖与图书编辑奖),《上海流行音乐(1927-49):杂种文化美学与听觉现代性的建立》(2015,思源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奖传播类首奖)、《天涯歌女:周璇与她的歌》 (2008)。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