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香港與福爾摩斯的情書|莫理斯談《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
撰文 遠流出版
香港作家莫理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魔改新編歷史上最經典的偵探小說系列——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將故事場景從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倫敦,挪移到晚清時期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不止時空氛圍與風土民情迥變,書迷耳熟能詳的主角更因此有了全新的身分與經歷。
作者莫理斯為何有此創意發想?字裡行間蘊藏甚麼樣的情懷?寫作過程中又經歷了哪些挑戰?遠流出版編輯部特地以書面訪談引領讀者,直入小說家神祕如謎的創作之心。
{本文內容由遠流出版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可以與我們分享您對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作品的最初記憶,以及之後閱讀與觀看相關改編小說、影視、動畫、遊戲等的經驗嗎?
【莫里斯】
第一次接觸到柯南.道爾的作品是小學上英語課時,老師讓我們圍讀文字簡化了的兒童版福爾摩斯故事,每個同學輪流朗讀一頁。可能我好奇心比較強,又沒有耐性,當別人朗讀的時候我總會不知不覺地看到幾頁後的情節,所以輪到我朗讀時便往往接不下去而被老師罵。由於上一堂閱讀課的時間不夠看完整篇故事,讀本又不能借回家看,我唯有挑戰家裡書架上碰巧藏有的那本給成年讀者看的福爾摩斯選集。對一個小學生來說,正版福爾摩斯故事裡所用的維多利亞時代英文非常艱深,看不懂的地方便自己查字典。結果不但愛上了柯南.道爾筆下這位神探,無意之中亦令自己的閱讀能力突飛猛進。
上到中學,又開始接觸一些經典的福爾摩斯仿作,印象最深刻的是Nicholas Meyer寫於一九七四年的小說《The Seven-Per-Cent Solution》,及一九七九年電影《Murder By Decree》。前者中譯作《百分之七的解決》,但其實英文原書名一語雙關,亦可解作「百分之七的溶液」,所指的是福爾摩斯在早期故事裡為自己注射的古柯鹼溶液分量。小說講述華生醫生為了幫助好友戒除毒癮,帶他到維也納拜訪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過程中福華兩人不用說當然遇上一宗奇案。至於後者,由Christopher Plummer和James Mason飾演神探和華生,當年在香港上映時中文片名好像譯作《午夜追殺》,應該是第一部以福爾摩斯與真實的殺人魔開膛手傑克對決作為橋段的改編作品。
🔍為何會投身偵探推理小說的創作?書寫《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的動機?
【莫里斯】
我自小已很喜歡創作,尤其是寫故事,直到去了英國讀大學和後來做講師的時候,也依然沒有放棄,閒時繼續寫作,可惜在那邊摸索不到出版的門路。後來回到香港轉投影視製作,本來的想法是,趁著年紀還不算太大的時候可以先把時間放在這種群體性的創意工作上,至於寫書和畫畫那些可以自己一個人完成的,可以留待退休之後慢慢再做不遲。可是一轉眼十多年過去了,所監製或以其他方式參與的影視項目盡是別人東西,便驚覺不能再一路都只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忽略了自己的理想。於是幾年前把心一橫,盡量少接工作,專心發展屬於自己的影視項目,寫作方面也不再等了,一口氣便把已構思了一兩年的「中國版福爾摩斯」寫了出來。
意想不到的是,先是香港爆發了2019年的社會動盪,接著新冠肺炎又肆虐全球至今,本來剛開始有點眉目的影視項目都全部擱置了,反而被小說的進展趕過頭。2017年在香港面世的《神探福邇,字摩斯》印刷量不多,卻慢慢有點迴響,去年初在大陸出版了簡體版,如今又有幸得到遠流重新以《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的名稱在整個華語圈發行繁體版,明年更會在日本推出第一個外語翻譯版本。我不禁奢望可以在不久的將來,把福邇和華笙的故事拍成電影或劇集,跟觀眾見面。
🔍請問在魔改新編的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甚麼?最享受的又是甚麼?
【莫里斯】
一般來說,在寫作推理小說的過程裡,構思詭計的部分通常都是最絞盡腦汁的。但假如所寫的是一部魔改新編的話,我覺得更具挑戰性的部分卻是如何掌握原作的神韻。福爾摩斯的同人小說非常受讀者歡迎,可說已經成為偵探文學裡的一個次類型,但模仿原作的程度也是有不同等級的:一部正式的仿作(pastiche),必須讓讀者產生幾可亂真的感覺才稱得上是成功,不然的話便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戲作(parody)而已。我看過不少向柯南.道爾致敬之作,因為掌握不了他那種維多利亞晚期的文筆,基本上用了現代英語(或甚至現代美式英語)來寫福爾摩斯故事,這樣姑勿論橋段的好壞,在真正福迷的眼中已馬上大打折扣了。
《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有別於一般同人仿作之處,在於這是一部「魔改」性質的二次創作,把故事、人物和場景徹底改動得符合新設定之餘,卻又必須保留原著的神韻。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由十九世紀末的英國人變成光緒年間的中國人福邇和華笙大夫,角色的本質雖然不變,但在言語、思維和心理等方面卻必須作出適當的調整才能符合他們在魔改版裡面的身分。尤其在言語上,本書像原著故事一樣採用第一人稱敘述,便必須把敘述者華生醫生的維多利亞晚期英語改為華笙大夫在晚清年代會用來撰寫故事的半文半白中文,才能滿足上述那種仿作(pastiche)的要求。可能有少數讀者會覺得這種寫法是多此一舉,但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還是覺得這樣才夠原汁原味。
🔍《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的時空背景是十九世紀末的香港,小說中對於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與風土民情有深細的描繪,包括援引了許多黑道幫派、江湖規矩,請問在寫作過程中做了哪些研究考證工作?
【莫里斯】
最初構思《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的時候,其實也有考慮過以十九世紀末上海租界作為背景,但一來我對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的歷史和文化當然更為熟識,二來亦覺得若用上海來做偵探故事場景的話,反而會是晚於福爾摩斯的一九二○、三○年代上海灘會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所以不妨留待日後用來另外再寫一些仿效那個「黃金時期」推理名家如阿嘉莎.克莉絲蒂或約翰.狄克森.卡爾風格的偵探故事。
決定把福邇塑造成一位香江神探之後,考證當年的社會狀況和風土人情的工作比想像中更為艱鉅,結果我花了超過一年時間搜集資料才動筆寫故事。幸好我在英國從事過十多年學術研究,本世紀初回到香港時又做過幾年紀錄片編劇和監製,所以對於這方面的工作頗有經驗,亦非常慶幸中文互聯網發展速度驚人,很多在2000年代仍需跑到圖書館花上一天半天搜尋的東西,到了2010年代只要按幾下鍵盤便可以在線上找到,省下不少工夫。
🔍小說所設定的香港背景,可謂正處於一個重大的轉折點,請問如何看待香港的歷史發展脈絡?
【莫里斯】
我寫這部書的時候,其中希望能夠做到的一點,便是向歷史借鑒,以古喻今,不過想啟發讀者思考的不僅限於香港的地方性歷史,而是希望從香港擴展到整個中國的近代史。雖然《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的地點設定是香港,但我在書裡除了講述本地歷史之外,也嘗試利用這個城市來做一面聚焦鏡,在一些故事裡面把焦點放在國家性或甚至國際性的歷史事件上。最明顯的手法,便是像之前提過的《百分之七的解決》和《午夜追殺》那樣,引入一些真實的歷史人物,跟書中主角發生互動。另外,當年的重要史實如中法戰爭,及美國的排華法案,亦構成其中一些故事的背景。
晚清時期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都同樣地處於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便是:如何面對整個世界?所不同的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是非常弱勢地和被動地逼著要面對世界,但現在的中國卻是非常強勢地和主動地去面對世界。但即使是這樣,許多相關的問題,特別是大國之間的利益衝突,至今依然存在。我計畫在整個《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系列裡面陸續加入更多的歷史大事,便是希望探討這些對全球所有華人都依然有切身關係的問題。
🔍從小說敘事中,可以看出您對諸多傳統典籍的涉獵與熟稔,請談談您的閱讀習慣與偏好?
【莫里斯】
正如《福爾摩斯探案》是我小時候對英語大眾文學的啟蒙作品,金庸的武俠小說也絕對為我打開了中文流行文學之門。我第一次看金庸是升讀小學五年級那年的暑假,是初看柯南.道爾之後的一兩年,但那種仿如發現新大陸那樣的驚喜卻是一模一樣的。這兩位作家不但讓我對偵探和武俠這兩個文學類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同時也在我心裡燃亮了一股強烈求知欲。金庸作品裡豐富的中國歷史及文化元素自是不用多說,而柯南.道爾除了偵探故事之外亦寫過歷史小說、恐怖懸疑及科幻等類型;兩位作家筆下絕大部分的題材,都是一個小學生在課本裡仍未接觸過的,所以我在那個年紀便已習慣一有空便看許多不同科目的中英文課外參考書籍。久而久之,連家人也笑稱我為「莫家百科」。
🔍《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是系列作品的第一部,請概述此系列的整體構想,以及各分冊的主題內容?
【莫里斯】
目前的理念,是根據故事發生的時序,先寫一套四部曲作為香江神探福邇系列的「正傳」。這本書是第一集,以1881年至1885年作為時代背景,講述福邇和華笙相識及成為好友的經過。第二集已經差不多寫好,把時間推進到1888年至1894年,讀者大概可以猜到會以甚麼歷史大事落幕。(順便預告一下情節,神探最可怕的敵人將會登場。)接著第三、四集還會把時間線伸展到百日維新、八國聯軍等重大事件,一直到辛亥革命作為終結。在這個四部曲裡,我希望透過福華兩人由三十歲到六十歲的人生經歷,讓讀者感受一下中國在清朝最後三十年的處境。之後,假如讀者依然對這個系列有興趣,我準備用「外傳」的形式繼續寫一些福邇和華笙故事,包括一兩部長篇,但具體內容仍在初步構思的階段。
🔍身為作者,您期待讀者從《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這部作品中讀見甚麼?
【莫里斯】
我常跟人說,這部小說是我作為一個香港人寫給福爾摩斯的情書,也是我作為一個福爾摩斯迷寫給香港的情書。不過如果有一樣東西是我希望讀者能從這部作品讀見的,便是《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並不只是一個關於香港或福爾摩斯的故事,而是像我之前所說,是一個關於中國這百多年來的故事。
🔍可否與讀者分享您的創作習慣、日常作息等生活細節?
【莫里斯】
我的生理時鐘有點奇怪,精神最能夠集中的時間,是晚上十點十一點鐘到凌晨兩三點及清晨五六點鐘到中午前一兩個鐘頭。這可能是讀大學時經常捱通宵而養成的習慣,直到大約十年前,雖然已不可能像年輕時那樣徹夜不眠,但如果當了一晚工作至深宵的夜貓子,仍能夠只睡兩三個小時便起床,再接再厲做一隻早起捕蟲的鳥兒。可是現在年紀大了,只能在深夜或大清早兩個時段之中選擇其中之一來寫作,而且吃過午餐之後如果不用出外,通常還須在家裡的按摩椅上小睡半個鐘頭來「充電」。妹妹也跟我半開玩笑地說過,也許我應該考慮移居到西班牙或拉丁美洲那樣有siesta(午睡)習俗的地方。
✦
☞穿越遍地腐爛與死亡,孤獨偵探血仍未冷|盧郁佳推薦
☞就算不談推理,也是一部驚人的歷史小說|陳浩基推薦
▌延伸閱讀
☞看更多昨日香港:何藩攝影作品
☞《我香港,我街道》|《我香港,我街道 2》
☞新世紀福爾摩斯 第一季 (2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