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成長是聖杯或白日夢?《少即是多》:棄成長才是拯救世界的關鍵 #誠品選書
撰文 傑森.希克爾(經濟人類學家)人類存在於地球將近三十萬年,卻在資本主義興起的幾百年內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甚至揭開「第六次大滅絕」的序幕——氣候變遷、生態失衡、資源耗竭。
關於危機,我們必須先問:
• 資本主義造成氣候變遷和生態崩壞,其運作方式是什麼?我們該如何應對?
• 經濟成長能夠與資源和能源使用脫鈎嗎?「綠色成長」究竟是「聖杯」還是「白日夢」?
• 經濟成長不斷超越我們的脫炭努力,然而「科學」與「成長主義」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
《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帶領我們:脫離瘋狂的「成長主義」,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平等的社會。
{本內容節錄自《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由三采文化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一提到資本主義四個字,人們立刻擺出攻防架勢。人人對它有強烈感覺,愛憎分明,通常基於很好的理由。但不論我們對資本主義有什麼想法,重要的是睜大眼睛看清楚它是什麼以及它如何運作。
我們有個傾向,用熟悉的、陳腐的詞彙描述資本主義,譬如「市場」和「交易」。但這個描述不大精確。市場和交易在資本主義出現前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它們本身夠單純。資本主義與歷史上其他大部分經濟制度不同之處,在於它圍繞著不斷擴張或「成長」的迫切性組織而成,即產業開採、生產和消費水準的不斷提高。我們用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衡量,成長是資本的最高指導原則。注意,不是為了任何特定目的而成長,而是為成長而成長。它有一種極權邏輯:每一個產業,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國家經濟體,都必須成長,時時刻刻成長,沒有可辨認的終點。
這個概念的言外之意可能難以領會。我們往往視成長概念為理所當然,因為它聽起來如此自然。它的確是。所有活的有機體都成長。但在自然界,成長有一個自我設限的邏輯:有機體成長到一個成熟點,然後維持健康的平衡狀態。當成長停不下來——當細胞不斷為了複製而複製時——那是因為編碼錯誤,比如癌症的情況。這種成長很快形成致命。
在資本主義下,全球GDP每年需要成長至少2%或3%,那是大企業維持總利潤增加的最低必要成長率。2%或3%的增幅也許看起來不多,但記住,這是指數增長,指數曲線有個特性,它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攀升。3%成長率表示全球經濟規模每二十三年翻一倍,然後從已經加倍的狀態再加一倍,然後再加,加了又加。如果GDP是無中生有變出來的,這也許OK。但它不是。它結合能源和資源使用,在整個資本主義歷史上一貫如此。兩者之間有一點出入,但差別不大。隨著GDP成長,全球經濟體每年吞吐的能源、資源和廢棄物一年多過一年,如今吞吐量已顯著超出科學家界定為安全的地球界限(planetary boundaries),伴隨對生命世界的毀滅性後果。
但是,與人類世一詞暗示的意思相反,生態危機並非全人類平均造成的。了解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可在《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第二章看到,低所得國家——其實大部分是南方世界的國家——維持在它們的地球界限公平份額之內。事實上,在許多例子中,它們需要增加能源和資源使用以便滿足人類需求。高所得國家是問題所在,那裡的成長已變得完全脫離任何需求概念,早已大幅超過人類繁榮所需。全球生態崩壞幾乎完全是高所得國家的過度成長促成的,尤其是非常富裕國家的過度積累,後果則不成比例地傷害南方世界和窮人。歸根究柢,這是一個不平等的危機,不平等和其他因素一樣重要。
・
・
・
・
人類未來與經濟發展的啟示之書
☞《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
▶︎▶︎▶︎閱讀更多【三采文化】
✦
▌撰文者簡介|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
經濟人類學家、傅爾布萊特學者和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士。他出生於史瓦帝尼(舊名史瓦濟蘭),曾在南非與移工共事多年,撰寫種族隔離後的剝削問題和政治抗爭。出版過三本著作,最新一本是《鴻溝:全球不平等及其解決方案》(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他經常為《衛報》、半島電視和《外交政策》撰稿,並擔任歐洲綠色新政顧問及《柳葉刀》補償與重分配正義委員會委員。目前定居倫敦。
▌延伸閱讀
☞《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上下卷》
☞諷刺物欲過高的消費時代;你真的看懂《鬥陣俱樂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