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理科Po爸推薦兒童科普書「探索系列」
撰文 理科Po爸 陳柏憲「好奇心」是全人類寶寶與生俱來的生日禮物,它就像聖火般一樣珍貴!
打從出生那一天起,我們就不斷地透過五感去觀察、去感覺、去探索這個世界。即便在還不懂得語言的嬰兒階段,孩子也在用視覺、聽覺、觸覺去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到了能溝通、能閱讀的階段後,對於孩子原本狹隘的視野而言正值好奇心與世界觀大爆發時期!透過閱讀或與大人們的談話互動中,孩子的心裡會因為好奇心驅使出無止境的問題「為什麼?」,並在得知該問題的解答/原理後相當的震驚(WOW!這超酷的!),然後因為滿足與有趣就會繼續問下去(無限的逗號)。對於孩子而言,這是一場滿足無止境求知的「饗宴」;對於大人而言,卻是一場極度需要耐心與自身知識的「考驗」。
面對孩子們拔山倒樹而來的天馬行空問題時,大人們只能努力HOLD住,見招拆招了!有時得四兩撥千金替自己打拖延戰術(好讓你找時間去翻出參考資料或求證),沒把握又完全求證不能時甚至得承認自己不確定但基於莫非定律並不代表過去沒發生過(也許只是沒被記錄下來或報導出來而已)。好奇心就如同奧運聖火般神聖,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讓孩子的好奇聖火不斷地燃燒下去!切勿因大人自己不懂或不感興趣就冷言冷語地澆熄了它,否則真是太可惜了!請各位務必HOLD住!
我認為「探索系列」是兩本相當獨特的兒童科普書籍。《探索宇宙的孩子》一書透過淺顯易懂的圖文方式帶領著孩子(以及陪讀的大人)一起學習許多的宇宙知識,同時嘗試解答了孩子會考倒大人的宇宙問題。陪伴孩子一起用謙卑的態度去看待宇宙萬物,珍惜生命的可貴就是學習宇宙的態度。
而《探索科學的孩子》一書獨特的是: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源自於小朋友的好奇提問。雜誌得很認真且謹慎地去請教各領域專家後,再消化成孩子們能理解的言語來回答這些問題。我在閱讀此書的同時,在旁的兒子們對每一個問題都充滿著好奇與期待,因為這些問題的提出角度就是與他們自身會問的問題相當接近。所以換個角度想,我們是在一起閱讀孩子們角度的提問並且由最專業的智囊團隊來解惑。對於孩子而言,這不正是最合適的科學工具書與加強好奇聖火的最佳燃料嗎!?
許多大人處心積慮地想讓孩子學習「科學素養」。但有趣的是,孩子們天生就是科學家,他們從小已經會很多科學技能了!從出生就每天觀察父母的習性、臉色,並且透過哭或鬧來實驗測試父母或手足之間的底線。一旦被孩子透過實驗證實只要有A輸入就會有B輸出的結論後,未來不論是大小事都會用同樣方式來達到目的。這一連串的行為其實是很科學也很有道理的,那是孩子學習如何生存並取得對自身最大利益的方式。(對⋯⋯客觀來看,其實許多大人自己才是被孩子們玩弄於掌間的白老鼠⋯⋯)
既然孩子天生就會利用科學方法去探索觀察、提問,那大人們能做些什麼呢?大人所能做的就是「提供」合適孩子的參考書籍(例如:《探索科學的孩子》、《探索宇宙的孩子》)與安全易操作的工具(例如:放大鏡、顯微鏡),並且「陪伴」孩子們一起尋找他所提問的答案。畢竟每個人的認知守備範圍有限,即便是博學多聞的父母總有遇到被孩子考倒的一天!大人在陪伴孩子探索世界與解答好奇心問題的過程中,自己也會學到新知識,這何嘗不是一種良性的親子科學互動呢?如同孩子在學習騎腳踏車的過程,前期會需要大人陪同並告知一些注意事項,待練習充足並獲得成就感後,他自然會按照自己的步伐與方向繼續前進!這時的父母只需要在背後默默支持他就足夠了!孩子要培養出科學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與教具花費高低並無直接關聯,關鍵在於大人們是否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一起從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成就感、興趣。現在⋯⋯您是否該離開螢幕,去陪孩子一起讀本書?或是一起去觀察角落的螞蟻了呢?
✦
{本內容由撰文者及上誼文化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Mikhail Nilov from Pexels}
▌撰文者簡介|理科Po爸 陳柏憲
「LiFe生活化學」創辦人,兩個孩子的爸。雪城大學化學系畢業,226超級鐵人三項完賽者,五月天鐵粉。喜歡探索新的領域,讓視野越來越廣,並將這些經驗和體會分享給他人。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上誼文化】
☞尋訪住在我們身體裡的剪接師|中研院院士鄭淑珍的RNA剪接研究
☞你有多了解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活?
☞課本的美麗革命!《美感細胞_教科書再造計劃》用課本給孩子一座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