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纏身該如何是好?治療《不想上班症候群》,先從這份自我檢測開始
撰文 易思腦團隊ExeBrain☞《不想上班症候群》不僅能幫助各位釐清大腦神經的網絡運作、加強腦波訓練;透過書中附上的各種自我檢測表格,還能即時地理解自己的職業倦怠程度,以避免大腦超出負荷。
一起來看看☞《不想上班症候群》如何有效地提升大腦的正向網絡,尋回工作與生活的新平衡▼
{本內容節錄自☞《不想上班症候群》,由悅知文化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
被腦中雜念影響也沒關係,偶爾走神也無妨!
大腦神經可塑性讓我們所學到的、所經歷到的,都會相對應產生很多突觸。但研究發現心理訓練,在心智中設想自己已經達成原先想達成的目標,我們就會越來越熟能生巧。就像運動員,如果要精熟某一個動作,他的教練會請他不斷地思考反覆演練,在心裡預演整個流程,直到能夠完美呈現。
心裡所想的就是把整個流程預演過一次,下一次臨場的時候,才能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表現上。相較於只是單純在身體方面反覆進行操練,配合心理訓練能增加四十%的速度,增加訓練效果。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我們每天都面臨各式各樣的壓力,每天努力工作,就是希望能夠有效率地完成手上工作,但是一不小心走神了,或者對著別人無心的一句話走心了,此時思緒開始變模糊,好像越來越多雜念浮現在腦海裡。當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時,就會啟動逃避雖然可恥,但好像還算是有用的因應策略。
走神並不代表是壞事,而是大腦在放鬆的狀態下,仍有基礎的活動在運行;即便人在休息時,大腦不同區域也存在大範圍的神經活動,就像看似平靜的大海下,也會有波濤洶湧那樣,這樣的狀態在動靜之間轉換,大腦即便不執行特定任務,仍舊高度活躍。
Photo by Ben Sweet on Unsplash
前額葉皮質讓我們對他人的情緒經驗感同身受,具備同理心,在時間推進中覺察到自我,就像汽車的駕駛排檔,讓人可以改變觀點、態度和行為。大腦的神經樂在學習,在處理任務的時候都需要將注意力放在當前的任務中。
專注力是一種稀缺的資源,當你嘗試把有限的專注力,同時多工處理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犯更多錯誤,或者完成單一任務的時間就會變慢。
而當個體放空開始無所事事的時候,大腦某些區域的活躍程度反而會比執行任務時更高。大腦處於放鬆、沒有從事任何活動的休息狀態時,預設網絡會聯繫多個腦區的網絡系統,讓人們在做白日夢或注意力發散時,可以暫時的脫離工作狀態,讓大腦休息。
Photo by Zohre Nemati on Unsplash
大腦健康自我檢測表:
工作有心無力,大腦疲勞讓你不想努力了嗎?
以下題目是關於大腦是否出現疲勞的評估問卷,請依據你目前的狀況,逐題回
答,並把填入答案「是」的總數加總起來。「是」代表1分,「否」代表0分,
最後計算「是」的總分。
1.我覺得疲倦。是□ 否□
2.我需要花很多力氣思考。是□ 否□
3.我生理上感覺很勞累。是□ 否□
4.我覺得我做事提不起勁。是□ 否□
5.我感覺不健康或不適任。是□ 否□
6.我忙碌一天後,常不知道今天做了什麼。是□ 否□
7.我做事情難以集中精神。是□ 否□
8.我感覺虛弱。是□ 否□
9.我每天做不了很多事。是□ 否□
10.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心。是□ 否□
11.我休息時腦海中仍不斷浮現想法。是□ 否□
12.我對於生活感到茫然。是□ 否□
13.我的產能偏低。是□ 否□
14.我沒有慾望去做任何事情。是□ 否□
15.我容易胡思亂想。是□ 否□
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大腦健康損益自我檢測
0-2分
恭喜你!目前大腦很可以。
3-6分
輕度腦疲勞:你應該放慢生活步調,確保有充足的睡眠以及回歸健康的生活型態。
7-10分
中度腦疲勞:除找回健康生活型態外,應進行大腦保健,並學習冥想放鬆技巧。
11分以上
重度腦疲勞:你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
Photo by Ryan Snaadt on Unsplash
你可能是大腦疲勞者,得分越高表示越疲勞。但請注意! 以上自我檢測量表並不適用於所有人,測驗結果也無法顯示受測者完整的大腦健康狀況。
這項檢測僅是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大腦健康損益狀況。請勿以本書之保健建議取代專業醫療建議,讀者應進行自我評估,並審慎考量接受專業協助。
・
・
・
・
▌編輯閱讀筆紀
大腦是人類最實用的工具,但大部分的人對它卻往往一知半解。
在☞《不想上班症候群》的介紹下,除了了解減輕職業倦怠的方法,還能釐清大腦的運作,提出延緩大腦老化的方法;提供職場工作者建議之餘,也指出了大腦健康保養方法,讓總是在上班中過勞的大腦,也能有機會獲得解放,邁向更健康的生活。
▌擺脫職業倦怠的神奇配方!
☞《不想上班症候群》
▌關於作者
易思腦團隊ExeBrain:
臺灣首間提供大腦保健的公司。以科學、實證、服務的精神,配合精準的檢測與訓練技術,針對不同需求的顧客提供客製化服務。
本書作者群具心理學、諮商輔導、腦科學與運動科技等專業背景。林俊成臨床心理師與朱子慧諮商心理師,為國際生理回饋聯盟(Biofeedback Cer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Alliance, BCIA)認證督導;李元華及蘇佑忠曾在神經內科與精神科擔任臨床心理師;張文宣專長為運動科學,並取得正念臨床引導師認證;劉安琪則於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復健與心理諮商所接受專業訓練。
✦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悅知文化】精采內容
☞三十歲以後的人生,就再也無法閃耀了嗎?《銀之夜》致庸庸碌碌的我們,一首溫柔的大人練習曲
☞給動不動想逃避的你:面對有毒環境就《逃離吧!腳就是用來跑的》
☞《原子習慣》養成不靠意志力,而是根除你依賴壞習慣的原因 #暢銷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