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缠身该如何是好?治疗《不想上班症候群》,先从这份自我检测开始
撰文 易思腦團隊ExeBrain《不想上班症候群》不仅能帮助各位厘清大脑神经的网络运作、加强脑波训练;透过书中附上的各种自我检测表格,还能即时地理解自己的职业倦怠程度,以避免大脑超出负荷。
一起来看看《不想上班症候群》如何有效地提升大脑的正向网络,寻回工作与生活的新平衡▼
{本内容节录自《不想上班症候群》,由悦知文化提供,仅反映作者意见,不代表诚品立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首图来源:}
被脑中杂念影响也没关系,偶尔走神也无妨!
大脑神经可塑性让我们所学到的、所经历到的,都会相对应产生很多突触。但研究发现心理训练,在心智中设想自己已经达成原先想达成的目标,我们就会越来越熟能生巧。就像运动员,如果要精熟某一个动作,他的教练会请他不断地思考反覆演练,在心里预演整个流程,直到能够完美呈现。
心里所想的就是把整个流程预演过一次,下一次临场的时候,才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表现上。相较於只是单纯在身体方面反覆进行操练,配合心理训练能增加四十%的速度,增加训练效果。
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我们每天都面临各式各样的压力,每天努力工作,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率地完成手上工作,但是一不小心走神了,或者对着别人无心的一句话走心了,此时思绪开始变模糊,好像越来越多杂念浮现在脑海里。当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时,就会启动逃避虽然可耻,但好像还算是有用的因应策略。
走神并不代表是坏事,而是大脑在放松的状态下,仍有基础的活动在运行;即便人在休息时,大脑不同区域也存在大范围的神经活动,就像看似平静的大海下,也会有波涛汹涌那样,这样的状态在动静之间转换,大脑即便不执行特定任务,仍旧高度活跃。
Photo by Ben Sweet on Unsplash
前额叶皮质让我们对他人的情绪经验感同身受,具备同理心,在时间推进中觉察到自我,就像汽车的驾驶排档,让人可以改变观点、态度和行为。大脑的神经乐在学习,在处理任务的时候都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当前的任务中。
专注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当你尝试把有限的专注力,同时多工处理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犯更多错误,或者完成单一任务的时间就会变慢。
而当个体放空开始无所事事的时候,大脑某些区域的活跃程度反而会比执行任务时更高。大脑处於放松、没有从事任何活动的休息状态时,预设网络会联系多个脑区的网络系统,让人们在做白日梦或注意力发散时,可以暂时的脱离工作状态,让大脑休息。
Photo by Zohre Nemati on Unsplash
大脑健康自我检测表:
工作有心无力,大脑疲劳让你不想努力了吗?
以下题目是关於大脑是否出现疲劳的评估问卷,请依据你目前的状况,逐题回
答,并把填入答案「是」的总数加总起来。「是」代表1分,「否」代表0分,
最後计算「是」的总分。
1.我觉得疲倦。是□ 否□
2.我需要花很多力气思考。是□ 否□
3.我生理上感觉很劳累。是□ 否□
4.我觉得我做事提不起劲。是□ 否□
5.我感觉不健康或不适任。是□ 否□
6.我忙碌一天後,常不知道今天做了什麽。是□ 否□
7.我做事情难以集中精神。是□ 否□
8.我感觉虚弱。是□ 否□
9.我每天做不了很多事。是□ 否□
10.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心。是□ 否□
11.我休息时脑海中仍不断浮现想法。是□ 否□
12.我对於生活感到茫然。是□ 否□
13.我的产能偏低。是□ 否□
14.我没有慾望去做任何事情。是□ 否□
15.我容易胡思乱想。是□ 否□
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大脑健康损益自我检测
0-2分
恭喜你!目前大脑很可以。
3-6分
轻度脑疲劳:你应该放慢生活步调,确保有充足的睡眠以及回归健康的生活型态。
7-10分
中度脑疲劳:除找回健康生活型态外,应进行大脑保健,并学习冥想放松技巧。
11分以上
重度脑疲劳:你需要寻求专业的协助。
Photo by Ryan Snaadt on Unsplash
你可能是大脑疲劳者,得分越高表示越疲劳。但请注意! 以上自我检测量表并不适用於所有人,测验结果也无法显示受测者完整的大脑健康状况。
这项检测仅是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大脑健康损益状况。请勿以本书之保健建议取代专业医疗建议,读者应进行自我评估,并审慎考量接受专业协助。
▌编辑阅读笔纪
大脑是人类最实用的工具,但大部分的人对它却往往一知半解。
在《不想上班症候群》的介绍下,除了了解减轻职业倦怠的方法,还能厘清大脑的运作,提出延缓大脑老化的方法;提供职场工作者建议之余,也指出了大脑健康保养方法,让总是在上班中过劳的大脑,也能有机会获得解放,迈向更健康的生活。
▌摆脱职业倦怠的神奇配方!
《不想上班症候群》
▌关於作者
易思脑团队ExeBrain:
台湾首间提供大脑保健的公司。以科学、实证、服务的精神,配合精准的检测与训练技术,针对不同需求的顾客提供客制化服务。
本书作者群具心理学、谘商辅导、脑科学与运动科技等专业背景。林俊成临床心理师与朱子慧谘商心理师,为国际生理回馈联盟(Biofeedback Cer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Alliance, BCIA)认证督导;李元华及苏佑忠曾在神经内科与精神科担任临床心理师;张文宣专长为运动科学,并取得正念临床引导师认证;刘安琪则於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复健与心理谘商所接受专业训练。
▌延伸阅读
阅读更多【悦知文化】精采内容
三十岁以後的人生,就再也无法闪耀了吗?《银之夜》致庸庸碌碌的我们,一首温柔的大人练习曲
给动不动想逃避的你:面对有毒环境就《逃离吧!脚就是用来跑的》
《原子习惯》养成不靠意志力,而是根除你依赖坏习惯的原因 #畅销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