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一書繁體中文版本於 2025 年上市,該書 2024 年以簡體中文的版本被讀者所知,當時出版時曾暢銷一時,然而許多讀者對於作者周慧卻感到陌生,但透過閱讀觸及內心的散文,了解他經歷過的風霜。
本書是周慧創作生涯的第一本散文集,他自十八歲外出打工,過著汲汲營營的日子,但卻對於生活感到疲倦。因此2014年,他毅然決然辭去工作,離開都市,前往遠離城市的「洞背村」,依靠最低限度的花費,在獨自生活之餘,重拾筆桿。
周慧的散文是細碎、片段的,隱居的日子中,每天從洞背村看出去的風景大抵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他以不同的角度,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小差異,還有感受上的區別,以細膩動人的文字,堆砌日常的點點滴滴,並回望與家人之間的回憶,透過輕盈的文字,寫出周慧,同時也讓讀者認識周慧。
▌樸質語言寫出的另類風貌
周慧在四十歲時決定辭職,遠離都市,獨自到洞背村生活,每天過著寫作、思索的日子。
透過一名女性的人生,看見不同的情感與風景。
▊作者
周慧
七零後,十八歲外出打工,做過一些普通職業,四十歲辭職,居深圳東部海邊村莊十一年,無業至今,這是她的第一本書。
從散文《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認識周慧
圖片來源:飛地出版提供
剛拿到書的時候,其實我並未聽過周慧。
簡體中文原版《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在 2024 年出版,周慧這名字突然騰到眾人眼前,卻無人知曉她的底細,只知是一位中年女子,首次出版散文集,由詩人黃燦然編選,書在中國熱銷,頓成一時佳話。
寫作者大部分都是從小養成,以文藝青年自居;像周慧這種半路出家還爆紅者相對罕見,我拿起書讀著,除了欣賞她的文字,也對這隱士一般的寫作者起了興趣。
要認識周慧這個人,或認識她的這一本書,不妨從分輯開始著手。
圖片來源:飛地出版提供
書中分四輯,第一輯〈沒落的生活〉,以短文為主,寫她在洞背村的無業時光,寫貓、鄰人、窗外風景,一人生活的省思;第二輯〈在這裡,就是這樣〉,視野再擴寬些,寫出門健身,與鄰人交往,讀各樣書,以及讀不下去時的悔恨;第三輯〈每一天都會被過掉,也會被忘記〉潛入人生更深處,寫及童年,鄉村生活,尤其是和父母親的關係。
整本書的結構,彷彿是你剛認識了一個陌生人,先看見她日常的模樣,後來聊久了,向下深挖,竟發掘到對方生命的一些底蘊,像剝開一個俄羅斯套娃,內裡總有新奇。(至於最後一輯〈尾音〉為這次繁體版特別收錄的內容,詳細談了什麼,這裡就不劇透。)
▌更多閱讀推薦書單
散文《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坦蕩直面內心
圖片來源:飛地出版提供
翻開第一輯〈沒落的生活〉,馬上就被周慧寫景的文字吸引。她的文章短促,常是片段式的描寫,眨眼間讀完,筆下風景驟然成形,彷似自己正置身於她的位置,從那小居室看出窗外,望見了山巒、風、雲、雨與迷霧:
「雲從海上升起,一朵朵懸在低空,每一朵都有從耀眼的白到純正的灰之間漸次的顏色,每一朵的邊緣都各具形態,彷彿上升成雲的水汽,有自己的喜好與低語。白色的雲徜徉的姿態,烏色的雲暴烈,迅速升起,迅速移過來,有時從頭頂上擦過,往背面的山攀去,有時整體壓境,雨直接倒下來。」
一般來說,一個人鎮日坐在自己的房間,一天能寫,隔天或許還能寫,但很快會吃力了。周慧卻是日日月月寫著那些看似不變的景色,從中看出變化,轉化成筆下墨水,如此一年十二個月,把日常雕成剔透的素材(儘管她也常常寫到自己「寫不下去」的心境)。
她的文字,如黃燦然在〈編後記〉所言:「她寫得又短又高密度的散文,那已經近於詩了。」詩的語言難以掌握,若是太濃稠抽象,容易落得使讀者疲勞、從書本面前退走的下場。但周慧拿捏得當,張弛有致,能免於陷入這樣的困境裡。(題外話:特別推薦大家留意黃燦然所寫〈編後記〉,充分地說明了編選標準,也提供對周慧更多的側寫。)
圖片來源:飛地出版提供
慢慢讀到第二、三輯,我們可以了解到周慧中年離職,投身寫作,這樣的一段時間裡都是無業,日常就是健健身,養養貓,經濟拮据卻悠閒。周慧總是強調她在生活中的懶惰,寫自己在勤勞面前敗下陣來的樣子:
「上午逐漸過去,她變得越來越不安,只能將所有計劃安排在第二天展開。即使上午有一小時她在做事,這一天也會被浪費掉,她會感到一個成果纍纍的一天以及未來在她面前鋪開;帶著滿足而驕傲的心情,她會到陽臺伸伸腰,看看花草;回到屋子裡時她開始看手機,亢奮地與人聊天,直到夜裡和罪惡感一起入睡。」
想要寫作卻耐不住性子、想要閱讀卻忍不住分心、汗流浹背地健身了一整個下午,隔天就去吃快餐,愉悅了口腔。每天鐘擺般在意志堅定跟薄弱之間迴轉,總讓人彷彿看見了自身的倒映,頗有一種「我不喜歡自己出現在這則貼文裡」的喜感,同時我們會驚訝於周慧的誠實。她用文字直面自己,雖然偶爾展露愧疚,卻更多時候是呈現坦蕩蕩的氣勢:
「我倒在床上,颱風初始的風雨讓溫度與濕度剛剛好,我準備睡一個整覺,第二天是一個全新的人,不煎熬不沮喪,一切都來得及,有的是時間。」
日子一天一天過下去,沒有什麼是趕不及的。
散文《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傳遞簡練動人的情感
圖片來源:飛地出版提供
這一種氣魄的養成,如果深入去發掘周慧的人生,少不免會認為和她的童年有關。出身湖南人家,小時騎牛,水來了得躲淹水,方言生猛、乾淨、俐落;母親當老師,對學生兇,對三個女兒狠。周慧似乎也繼承了家鄉和母親的狠勁,像〈工廠〉寫年輕當鐘錶廠女工,被欺負了,起先唯唯諾諾,後來吃了表姐帶來一瓶家鄉的剁辣椒,「想起我們質樸又彪悍的村風—鄰村偷水渠的水時,一人敲鑼,醒來的人都抄起傢伙往田裡跑,誰動水就打誰。」她寫起敘事時同樣簡練,一段故事說完,能從中窺探寫作者骨子裡暗藏的質地。
也必須談談她是如何寫母親。帶著一種淡然的語氣,疏離,像默默觀察一個陌生人,但微細處會顯露深情。〈臘肉〉一篇,回憶跟母親一起醃臘肉,到末處寫及母親過世後,大姐吃著周慧手作的臘肉:
「『不可能,你肯定搞錯噠,這個味我吃得出,就是姆媽燻的。』她急得眼淚就要出來。……大姐慢慢吃臘肉,吃著她以為的母親最後親手燻的臘肉,她比我幸福,我的心裡全是草。」
周慧的文字總是不囉嗦,簡潔有力,寫景寫事如是,抒情亦如是,許多情深意重通通濃縮到一行短語裡,像一發沉默中擊發的子彈,在不覺間打中讀者的心房。
說了這麼多,到底還是推薦各位拿起一本《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認識周慧。當然不可能讀了文字便真的等於認識一個人,但我們彷彿可以透過閱讀,看見了一個結實地生活著的女子的形象,看到她的過去和現在。於是,書名這一句「認識我的人慢慢忘了我」頓時充滿玩味:讀畢全書,如今我可忘不了周慧這個人。
✦
▌從訪談認識更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