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生老師在父母離去後,成了大齡孤兒。同時也有機會以新的角度看待死亡,不只是哀悼或懷念,就只是死亡。
《死亡可以是溫柔的》是郭強生老師的全新私散文,描寫父喪後,透過「念」、「思」、「愿」叩問,思考人生的盡頭從哪一部開始,以及如何獨自去面對盡頭?
本集邀請郭強生老師與我們對談,你可以透過收聽迷誠品 Podcast 或是閱讀此篇文章,我們將聊到郭強生老師父喪後的心境轉變,實際處理身後事遇到的種種困擾,在處理瑣事的同時,他如何思考生命以及死亡?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皆為撰文者觀點,非代表誠品立場}
歷經不同層面的死亡
圖片來源:Canva
「其實死亡是每個人的歸屬,現在我很感恩一件事情,父親好像給我一個對於人生非常重要的認知。」郭強生出版全新散文集——《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他花費近一年半的時間閉關,將照顧父親期間所經歷的感受記錄下來,不斷與自己對話。
「對於死亡、離去這件事,在三十幾歲時毫無準備,甚至也不覺得有需要去思考,卻突然碰到這樣的情況。」過往出版的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寫到,郭強生方歸國任教時,卻遭逢母親罹癌且病情急轉直下,突如其來的離世,讓他感到措手不及,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場晴天霹靂的意外。
然而,照護失智父親長達十年,相較於母親生命突然被抽離、剝奪的恐懼、擔憂交織而成的負面情感,十年期間,他親眼看見父親日漸衰老,一步步走向失能、需要依賴他人的照顧與協助才得以生活的過程:「我目睹到死亡,它不是敵人,我看到一件事實就是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
談論死亡,在傳統社會文化架構下,並不是一件能夠展開討論的話題,甚至會有些忌諱提及死亡,可能是基於死亡的畏懼、不安,同時對於沒有現有資訊、經驗的事感到慌張;尤其現今社會逐漸高齡化,醫療資源完善的環境下,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同時長期臥床的比例也隨之提高。郭強生從一點一滴的人生經驗中,反芻對於死亡的感觸,不斷沉澱、梳理,彙集成《死亡可以是溫柔的》一書。
成為大齡孤兒後,反思死亡的意涵
圖片來源:Canva
「即使父親需要長照,但我那時候還是別人的子女。」歷經十年照顧者的身分,父親離世後,生活模式產生轉變,郭強生認為在心境上的感觸莫過於認知到自己「大齡孤兒」這個新身分:「我突然發現有很多字眼在我的生命字典裡再也用不到了。」
曾經有人記得自己出生的樣子,從基因、血緣、情感記憶上牽連的關係中切斷,沒有婚姻、子女的郭強生思索大齡孤兒的意義。這層孤兒的身分,彷彿是一種歸零的開始,促使他深入思考面對死亡的態度。
無法逆轉的人生中,人們會依循社會脈絡下的基礎模板生活,渴望過著他人羨慕或是理想的人生,但是當突破這層幻覺,過往學習的真理不復存在,無法成為參照的依據,一切歸零,需要重新檢視何謂人生,同時又何謂死亡?郭強生回頭思索人生軌跡時,不斷深入爬梳能夠感到平和、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
「死亡本來就是我們的,它不是一個外來的東西。」人們會擔憂死亡,是因為它不知道何時到來、又是以什樣的方式侵襲,打亂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人終有一死,但我們卻極力掩蓋死亡,企圖以一個又一個的假象不讓自己認清事實:「我要學著去擁有這份死亡而不是被死亡擁有。」
▌從不同角度看待死亡
從文學作品中看見死亡的深層感觸
圖片來源:Canva
《死亡可以是溫柔的》散文集每篇起頭,郭強生皆從經典文學作品中節錄一段談論關於死亡、失去、傷痛的文字作為開頭。文學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義,很多文字在不同人生階段反覆回味,仍然會產生與最初閱讀時截然不同的觸動,因為當中書寫的,不光是一篇篇故事,也包含著書寫者的體悟:「死亡這件事,人類不是早已經歷了百年、千年的事情嗎?有時候不到某一種人生階段你真的讀不出來,或是沒有興趣去讀的那一些經典裡,到底真正在講什麼?」
「所謂的大齡孤兒就是站著把飯吃完就好,因為你再也不需要擺桌子坐下來吃飯,這就是我爸爸過世後我發生的事情。」書中第一篇文章的開頭,收入了法國小說家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的作品《異鄉人》中其中一段文字,當中描繪莫梭在母親過世,喪假即將結束的前一天,他獨自一人站著吃食麵包和義大利麵,身邊無人陪伴他度過這一天。郭強生曾閱讀多次《異鄉人》,過往不曾注意的一段文字,但因為人生經歷的轉變產生不同的感受,震驚的同時也被安慰:「你就會知道,多少前人在文學作品裡同理心過這樣的事情,我發現重新跟自己對話的過程,去閱讀一些文學作品帶來不少幫助。」
郭強生提到,母親離世的時候,他彷彿像是在一場戰役中輸給了死亡,但是經過照護父親長達十年的歷程中,他發現,死亡不光是一場事件、一個句號便能輕輕放下:「死亡可能是比生命還要複雜的敘事,因為真正去談論死亡,還包含之前所有的生;但我們討論生的時候,並不會去談論死。」
生連結著死,同時也連結著自己,死亡並非身外之物,而是等同於自己。然而這層感受只有自己能夠爬梳與體悟,社會上,有許多人一生試圖想向所有人證明自己有存在的價值,追求豐功偉業,活在他人的目光下,郭強生認為這是一種迷思:「有些東西是你自己去體會,去自證,你不用證明給別人看。」
人真的擁有自主決定死亡的權利嗎?
圖片來源:Canva
2019年開始實施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是針對病人為主體所設立的專法,其目的在於尊重病人本身的醫療自主權益,能夠決定是否接受搶救的緊急醫療措施。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前,意願人需要與醫療相關工作人員、家屬、親友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ACP),經過一系列的說明、決定,才能夠使其生效。
辦理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程序比預想中有著更多需要考量的細節,要有二等親、醫療委任代理人一同參與諮商,若沒有二等親,意願人則是需要提出書面證明其無法參與事由等等。簽署決定書有許多面向,除了不想進行插管的急救外,也包含想要接受急救,這也大大反轉大眾對於《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想像。
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考慮的不光是只有自己,同時身邊家屬、伴侶、親友也要涵蓋考量的範圍中,看似是基於自主意識且私密的決定,實則家屬的意識與情感也融入其中。決定書上的接受與不接受不再只是一個勾選的表格,和既定印象上的認知產生一定程度的差距。
死亡並非殘暴的句號,是溫柔的接納
圖片來源:Canva
與書名相同,「死亡能夠是溫柔的」是郭強生在書寫散文時獲得的啟發,同時也將它下定為書名。面對生死,我們通常會先試想身邊親近的人若某天離世後,該如何消化、接受內心複雜的情感,然而當親人離世後,不得不也直視自己的死亡:「我們有多少人能體會自己走的那一天,你真的有做出這樣的準備了嗎?」
「你當然會希望自己被溫柔對待,不是粗暴的,只是被醫治、送進養護中心,這不會是你希望的所有答案,所以必須要對從老到死的過程,有一種同理心、溫柔去看待這件事情,才能走上一個你希望的方式。」郭強生對於死亡產生更深一層的體悟,他提到書中的看法並非想要提倡什麼,或是給予一個直接的解方,而是能夠以自己舒服,無須向外界證明,計畫早已知曉的結局,每一天都能是離開的樣貌。
死亡,是一場既可預知,卻無法釐清的存在,死亡的恐懼與憂愁使我們將其視作險惡的敵人,同時也不光是寫好遺屬、簽署文件就算是做好萬全準備迎接死亡,郭強生認為面對死亡最核心的態度便是對自己溫柔,不將死亡當作敵人來看待。短暫的人生中,決定以怎樣的方式活著,也會大大改變想法:「不要覺得死亡是一個粗暴的句號,這一切我們要重新找出來,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故事。」
▌排練自己的死亡
歷經雙親離世,郭強生開始更深層地思索死亡這件事。
學會接受與告別的同時,也開始為面對自己生命的盡頭,不將死亡視作敵人,而是溫柔地善待死亡。
✦
▌更多【天下文化】系列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