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生老师在父母离去後,成了大龄孤儿。同时也有机会以新的角度看待死亡,不只是哀悼或怀念,就只是死亡。
《死亡可以是温柔的》是郭强生老师的全新私散文,描写父丧後,透过「念」、「思」、「愿」叩问,思考人生的尽头从哪一部开始,以及如何独自去面对尽头?
本集邀请郭强生老师与我们对谈,你可以透过收听迷诚品 Podcast 或是阅读此篇文章,我们将聊到郭强生老师父丧後的心境转变,实际处理身後事遇到的种种困扰,在处理琐事的同时,他如何思考生命以及死亡?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皆为撰文者观点,非代表诚品立场}
历经不同层面的死亡
图片来源:Canva
「其实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属,现在我很感恩一件事情,父亲好像给我一个对於人生非常重要的认知。」郭强生出版全新散文集——《死亡可以是温柔的》,他花费近一年半的时间闭关,将照顾父亲期间所经历的感受记录下来,不断与自己对话。
「对於死亡、离去这件事,在三十几岁时毫无准备,甚至也不觉得有需要去思考,却突然碰到这样的情况。」过往出版的散文集《何不认真来悲伤》写到,郭强生方归国任教时,却遭逢母亲罹癌且病情急转直下,突如其来的离世,让他感到措手不及,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场晴天霹雳的意外。
然而,照护失智父亲长达十年,相较於母亲生命突然被抽离、剥夺的恐惧、担忧交织而成的负面情感,十年期间,他亲眼看见父亲日渐衰老,一步步走向失能、需要依赖他人的照顾与协助才得以生活的过程:「我目睹到死亡,它不是敌人,我看到一件事实就是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谈论死亡,在传统社会文化架构下,并不是一件能够展开讨论的话题,甚至会有些忌讳提及死亡,可能是基於死亡的畏惧、不安,同时对於没有现有资讯、经验的事感到慌张;尤其现今社会逐渐高龄化,医疗资源完善的环境下,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同时长期卧床的比例也随之提高。郭强生从一点一滴的人生经验中,反刍对於死亡的感触,不断沉淀、梳理,汇集成《死亡可以是温柔的》一书。
成为大龄孤儿後,反思死亡的意涵
图片来源:Canva
「即使父亲需要长照,但我那时候还是别人的子女。」历经十年照顾者的身分,父亲离世後,生活模式产生转变,郭强生认为在心境上的感触莫过於认知到自己「大龄孤儿」这个新身分:「我突然发现有很多字眼在我的生命字典里再也用不到了。」
曾经有人记得自己出生的样子,从基因、血缘、情感记忆上牵连的关系中切断,没有婚姻、子女的郭强生思索大龄孤儿的意义。这层孤儿的身分,彷佛是一种归零的开始,促使他深入思考面对死亡的态度。
无法逆转的人生中,人们会依循社会脉络下的基础模板生活,渴望过着他人羡慕或是理想的人生,但是当突破这层幻觉,过往学习的真理不复存在,无法成为参照的依据,一切归零,需要重新检视何谓人生,同时又何谓死亡?郭强生回头思索人生轨迹时,不断深入爬梳能够感到平和、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本来就是我们的,它不是一个外来的东西。」人们会担忧死亡,是因为它不知道何时到来、又是以什样的方式侵袭,打乱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人终有一死,但我们却极力掩盖死亡,企图以一个又一个的假象不让自己认清事实:「我要学着去拥有这份死亡而不是被死亡拥有。」
▌从不同角度看待死亡
从文学作品中看见死亡的深层感触
图片来源:Canva
《死亡可以是温柔的》散文集每篇起头,郭强生皆从经典文学作品中节录一段谈论关於死亡、失去、伤痛的文字作为开头。文学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文字在不同人生阶段反覆回味,仍然会产生与最初阅读时截然不同的触动,因为当中书写的,不光是一篇篇故事,也包含着书写者的体悟:「死亡这件事,人类不是早已经历了百年、千年的事情吗?有时候不到某一种人生阶段你真的读不出来,或是没有兴趣去读的那一些经典里,到底真正在讲什麽?」
「所谓的大龄孤儿就是站着把饭吃完就好,因为你再也不需要摆桌子坐下来吃饭,这就是我爸爸过世後我发生的事情。」书中第一篇文章的开头,收入了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卡缪(Albert Camus)的作品《异乡人》中其中一段文字,当中描绘莫梭在母亲过世,丧假即将结束的前一天,他独自一人站着吃食面包和义大利面,身边无人陪伴他度过这一天。郭强生曾阅读多次《异乡人》,过往不曾注意的一段文字,但因为人生经历的转变产生不同的感受,震惊的同时也被安慰:「你就会知道,多少前人在文学作品里同理心过这样的事情,我发现重新跟自己对话的过程,去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带来不少帮助。」
郭强生提到,母亲离世的时候,他彷佛像是在一场战役中输给了死亡,但是经过照护父亲长达十年的历程中,他发现,死亡不光是一场事件、一个句号便能轻轻放下:「死亡可能是比生命还要复杂的叙事,因为真正去谈论死亡,还包含之前所有的生;但我们讨论生的时候,并不会去谈论死。」
生连结着死,同时也连结着自己,死亡并非身外之物,而是等同於自己。然而这层感受只有自己能够爬梳与体悟,社会上,有许多人一生试图想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追求丰功伟业,活在他人的目光下,郭强生认为这是一种迷思:「有些东西是你自己去体会,去自证,你不用证明给别人看。」
人真的拥有自主决定死亡的权利吗?
图片来源:Canva
2019年开始实施的《病人自主权利法》是针对病人为主体所设立的专法,其目的在於尊重病人本身的医疗自主权益,能够决定是否接受抢救的紧急医疗措施。签署预立医疗决定书前,意愿人需要与医疗相关工作人员、家属、亲友进行「预立医疗照护谘商」( ACP),经过一系列的说明、决定,才能够使其生效。
办理预立医疗决定书的程序比预想中有着更多需要考量的细节,要有二等亲、医疗委任代理人一同参与谘商,若没有二等亲,意愿人则是需要提出书面证明其无法参与事由等等。签署决定书有许多面向,除了不想进行插管的急救外,也包含想要接受急救,这也大大反转大众对於《病人自主权利法》的想像。
签署预立医疗决定书考虑的不光是只有自己,同时身边家属、伴侣、亲友也要涵盖考量的范围中,看似是基於自主意识且私密的决定,实则家属的意识与情感也融入其中。决定书上的接受与不接受不再只是一个勾选的表格,和既定印象上的认知产生一定程度的差距。
死亡并非残暴的句号,是温柔的接纳
图片来源:Canva
与书名相同,「死亡能够是温柔的」是郭强生在书写散文时获得的启发,同时也将它下定为书名。面对生死,我们通常会先试想身边亲近的人若某天离世後,该如何消化、接受内心复杂的情感,然而当亲人离世後,不得不也直视自己的死亡:「我们有多少人能体会自己走的那一天,你真的有做出这样的准备了吗?」
「你当然会希望自己被温柔对待,不是粗暴的,只是被医治、送进养护中心,这不会是你希望的所有答案,所以必须要对从老到死的过程,有一种同理心、温柔去看待这件事情,才能走上一个你希望的方式。」郭强生对於死亡产生更深一层的体悟,他提到书中的看法并非想要提倡什麽,或是给予一个直接的解方,而是能够以自己舒服,无须向外界证明,计画早已知晓的结局,每一天都能是离开的样貌。
死亡,是一场既可预知,却无法厘清的存在,死亡的恐惧与忧愁使我们将其视作险恶的敌人,同时也不光是写好遗属、签署文件就算是做好万全准备迎接死亡,郭强生认为面对死亡最核心的态度便是对自己温柔,不将死亡当作敌人来看待。短暂的人生中,决定以怎样的方式活着,也会大大改变想法:「不要觉得死亡是一个粗暴的句号,这一切我们要重新找出来,一个属於你自己的故事。」
▌排练自己的死亡
历经双亲离世,郭强生开始更深层地思索死亡这件事。
学会接受与告别的同时,也开始为面对自己生命的尽头,不将死亡视作敌人,而是温柔地善待死亡。
▌更多【天下文化】系列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