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每個人幾乎人手一機,資訊吸收更為迅速,但也造成諸多問題。像是現在無論到哪裡,都能看見一片「低頭族」,自顧自滑手機,絲毫不在意周圍的情況;或是訊息流動快速,但卻沒有足夠的媒體識讀能力,導致錯誤的謠言遍布網路中,造成網路霸凌的現象。
實際上,不只是青少年,成年人之間也存在成癮的情況,然而過分著迷的結果就是可能使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情緒容易受到網路資訊的起伏。書中除了說明成因外,也提供排解手機所造成的社交壓力的方法,無論是青少年或是成年人都能夠稍微脫離手機掌控,獲得喘息空間。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木馬文化,首圖來源:《性愛自修室》_IMDb}
▌青少年行為全面指南
為何青少年脫離不了手機成癮,以及如此在意周圍人的目光與行為?
本書站在青少年的視角,透過簡易貼近人心的說明,了解青少年腦中在想什麼,了解成長途中的種種困擾。
▊作者
妮可拉.摩根(Nicola Morgan)
英國知名作家,專門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和大腦發展。她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並擅長以深入淺出的寫作風格闡述青少年的行為。
青少年無法控制滑手機的前兆
圖片來源:《性愛自修室》_IMDb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以下幾個狀況:
.迫切想要與別人傳訊息。
.很容易過度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螢幕類產品,而且覺得上癮。
.社群媒體造成分心和拖延,影響力很強大。
.試圖一心二用而造成的問題。
.群體行為:人云亦云和同儕壓力。
.不是只有青少年如此,成年人也一樣。
圖片來源:《性愛自修室》_IMDb
這些行為源自人類大腦神經元的「連線方式」。而正是因為這種連線方式,導致這些行為真的很難避免。你之後會發現,雖然成年人也有同樣的問題,但這種狀況為什麼對青少年而言,造成的問題更嚴重?
青少年成癮的主因?
我們大腦建立的連線早就被設定好,會採取一些特定的運作方式。自從數十萬年前過著狩獵、採集生活的祖先至今,這種連線方式的改變幅度非常小。人類的大腦為了很多種行為而建立連線,其中有三種行為與螢幕類產品和社群媒體這類主題特別有關係。我們建立的連線是要能夠:
1. 社交
圖片來源:《性愛自修室》_IMDb
早期的人類若組成群體,生活會比較安全也比較成功。他們彼此分享所知,合作外出狩獵、建造住所、養育孩子,生病時也互相照顧。如今,我們依然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獲得益處,得到支援、合作、友誼和樂趣。人類的生物特性促使我們渴望社交方面的連結。
2. 好奇心
圖片來源:《性愛自修室》_IMDb
早期的人類需要各式各樣的好奇心,像是如何製作更好的工具,或建造更安全、更溫暖的住所。也想知道河流、湖水的對岸有沒有更好的生活地點,或者越過那些山脈有沒有更多食物。如今,好奇心幫助我們學習各種技能和知識。
3. 分心
圖片來源:《性愛自修室》_IMDb
古代的人類面對各種突發的動靜,很需要分心去注意,因為那些動靜有可能是掠食者或敵人。成功的大腦是容易分心的大腦!如今,分心讓我們有所反應,注意到各種問題和威脅,讓我們保持警覺。
我們的螢幕類產品設計得很出色,讓我們不斷有機會發展社交、發揮好奇心和分心。人類一直都是如此!
我們覺得好像有強迫症,「一次又一次」查看自己的各種螢幕類產品。其實那是大腦的回饋系統讓我們養成了難以停止的習慣。我們熱愛手上的各種裝置,不想關機,因為每次使用時,大腦的回饋系統就會活躍起來,加強我們的成癮行為。
▌手機成癮的原因
想要與他人分享情緒
圖片來源:《性愛自修室》_IMDb
不管什麼年齡的人類,都很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就算是喜歡獨處的人也需要朋友。如果你發生了真的很棒或很糟的事,卻沒有人能聽你說,想像一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孤單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大因素。
家人關係和朋友關係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家人的關係應該是自動產生的,朋友的關係則必須去建立、培養。當然啦,有些家人之間的關係很淡薄,而有些友誼非常強固。
圖片來源:《性愛自修室》_IMDb
不過在理想狀況下,即使你對父母或照顧你的人很沒禮貌,或把他們推開,他們還是會非常愛你。朋友的容忍度則比較差,如果你常常很沒禮貌或把他們推開,他們不會永遠都愛你。
在你人生的這個階段,很需要融入環境、交朋友,與同儕建立的關係比父母更緊密等等,這種社交的需求非常強大。比起父母在想什麼,你更關心與自己同齡的族群到底在想什麼!
同儕與群體的壓力
圖片來源:《青春戰爭:網紅陷阱》_IMDb
成年人經常問我:「為什麼我家的青少年順從他們朋友的想法,而不顧我的想法,即使我的想法比較合理,或對他們比較好?」我的答案是:「因為他們非這樣不可。」青少年有種迫切感,想要得到朋友和潛在朋友的敬意,這種渴望遠大於取悅父母。
人類有種強烈的渴望,想要融入他們周圍的人群。成年人也是如此,不過這一點對青少年來說更加重要。你極度需要團體所帶來的安全感。
莎拉‧簡恩.布雷克摩爾(Sarah-Jayne Blakemore)教授是重要的神經科學家,研究專長是青少年的社交腦。她寫過這方面的論文,而她的研究有助於確認成年人經常觀察到的狀況:與其他年齡層的群體比起來,青少年對於尷尬的處境和同儕的意見比較敏感。
圖片來源:《青春戰爭:網紅陷阱》_IMDb
請青少年想像某種社交上的尷尬處境時,與成年人的大腦活性比起來,青少年的大腦活性不僅比較強,活躍的腦區也有點不一樣。
我確實記得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兩次尷尬事件,如果是現在發生那種事,我只會一笑置之。那兩個例子都是關於別人對我的看法。如今,我還是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只不過年輕時尷尬的感受比現在強烈多了。
過度分享和網路霸凌
圖片來源:《青春戰爭:網紅陷阱》_IMDb
「網路去抑制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蘇勒(John Suler)創造的詞彙,描述這樣的事實:比起面對面說話或打電話,人們在網路上活動時比較不謹慎,各種年齡的人都如此。
我們匆匆發出即時訊息或留言,沒有預先考慮後果。大多數人並不是惡毒刻薄的人,但沒有看到結果的時候,比較容易做出惡意或輕率的議論。網路酸民和霸凌太容易逃過懲罰。
我們為什麼經常犯下這樣的錯誤?而且為什麼到了網路上,一些正派的好人這麼欠缺考慮,而惡毒刻薄的人甚至更惡毒?科學家提出了各種理論,其中有兩個因素與你和你的大腦最有關係:
圖片來源:《青春戰爭:網紅陷阱》_IMDb
又是前額葉皮質:若要抗拒這些衝動行為、做出謹慎的決定,我們很需要前額葉皮質,而既然你的前額葉皮質還沒有發育完全,你就有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犯下這類錯(不過很多成年人也會犯這種錯)。
又是社交腦:要交朋友和建立關係,牽涉到分享我們的個人資訊和自身的參與。我們大腦的連線方式是設定成要彼此分享(但有時候會過度分享)。點擊按鈕送出資訊或照片是很簡單的事,抵抗這種誘惑比較困難。大腦的連線方式就是這樣,讓我們想要與其他人發展關係,而青少年的渴望又比其他年齡層更加強烈。
專注相對於分心
圖片來源:《青春戰爭:網紅陷阱》_IMDb
我們的螢幕類產品設計得很出色,令人容易分心。於是,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做大腦神經元的連線方式設定要做的事,也很樂意去做,就是從事社交活動、發揮好奇心,以及分心。去接收朋友傳來的各種網站連結,以及會動的圖像、影片、知識、通知和訊息。
要專心做功課實在很難,而點開另一個遊戲、影像或訊息往往比較好玩,也比較容易。如果有某件事比較容易,我們就比較想做那件事,而不是做比較困難的事。
圖片來源:《青春戰爭:網紅陷阱》_IMDb
如果事情很簡單,像是回覆一則電子郵件或查詢某項事實,可能也不是什麼問題。不過如果事情很困難,或者感覺不有趣,一旦跳來跳去,就沒辦法把事情做得很好。你也看到了,這對索爾來說有多麼困難。他明知道自己應該把手機
關機,但沒有這樣做,直到一切都已太遲。
我們在嘗試要一心多用。但無論成年人或青少年,那都是行不通的!
「專心一意」和「一心多用」大揭祕
圖片來源:《青春戰爭:網紅陷阱》_IMDb
沒有證據顯示人類保持專注的時間正在縮短,但你不時會讀到一些誤導的說法宣稱是如此。其實不可能測量人的專注力能夠持續多久,因為這常常關係到周遭的狀況、自己的心情,以及別人要求我們專注於什麼事情。
我敢打賭,如果是你喜歡的遊戲,你可以專注很久很久!你可能認為自己會漸漸習慣所有分心的狀況,變得比較能避免分心,但有證據顯示,花比較多時間嘗試一心多用的人,反而比較容易分心。
你有沒有試過同時聆聽兩組對話?聆聽一組對話就占掉大腦許多的「頻寬」或注意力,沒有足夠的空間能同時處理另一組對話。閱讀、寫作、數學計算、解決某個問題、做功課、學習知識……這些事都耗費了大量的注意力。我們做一件事時,剩下的大腦「頻寬」沒有多少,因此面對這個狀況得要小心一點。
圖片來源:《青春戰爭:網紅陷阱》_IMDb
即使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即使索爾這樣認為,其實青少年沒有比成年人更會一心多用,女性也沒有比男性更擅長一心多用。如果能好好專心做一件事,把分散注意力的事物都排除,則幾乎每個人都能把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做得比較好。
問題在於,我們經常同時開著兩種螢幕類產品或應用程式。我們應該幫自己一個忙,好好專注於自己的功課。需要把事情做好時,專心只做一件事吧!
✦
▌更多【木馬文化】系列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