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 AI 領域快速發展,晶片與半導體產業備受世界關注。無論張忠謀、蘇姿丰、黃仁勳,這些企業領導人的舉手投足,都是社群與新聞焦點。其中,輝達的市值更在2024年超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大家都很好奇,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輝達之道》是第一本輝達授權的採訪傳記,親訪黃仁勳、兩位共同創辦人、內部高階主管及百餘晶片業人士,說透輝達的商業課題與精彩故事,更解密它如何成為本世紀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引領全世界的AI旋風。在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輝達也曾經歷失敗,差點周轉不靈,但黃仁勳是如何成功逆轉,搶得市場先機呢?
本集Podcast節目,將和大家分享書中的精彩故事,從年少的黃仁勳談起,進而研究輝達獨特的管理制度與組織文化。看似進步的科技產業,為何每間會議室都放了一塊白板?面對上萬名員工的不同需求,黃仁勳如何掌握公司大小事?我們可以透過收聽迷誠品Podcast或是閱讀此篇文章,跟著矽谷資深科技記者,探究輝達傳奇的幕後故事。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皆為撰文者觀點,非代表誠品立場}
全球市值最高企業「輝達」的過人之處
時常來台「快閃」的黃仁勳,在近幾年在AI興起的熱潮下,利用過人的洞察力,在市場上佔據鰲頭,讓「輝達」市值曾一度領先蘋果,成為前景看好的企業。作為一間受到大眾矚目的企業,輝達如何在眾多科技公司中脫穎而出,成為未來發展趨勢的領頭羊,而其研發的產品獨到之處又為何?
草創時期的輝達,產出圖形處理器(GPU)為主,曲博簡單地說明其效用:「所謂的圖形處理器,主要的工作是把3D圖像顯示在2D的畫面上。」以動畫來說,《白雪公主》、《仙履奇緣》在觀者眼中是平面的;然而後續的《怪獸電力公司》、《玩具總動員》等動畫,雖然依然是在平面上觀看,但螢幕中的畫面卻是立體的,這些3D動畫就必須用到圖形處理器的運算才得以完成。
圖片來源:Canva
不過隨著科技進步,原先每台電腦中都有的GPU,幾乎被網羅在中處理單元(CPU)中,除非是電競筆電或是需要運算大量3D圖檔的電腦,才會有獨立的GPU。這也導致市場被大大壓縮,使輝達有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差點發不出薪水的低迷狀態。
但轉機出現也同樣是因為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興起,科學家發現相較使用CPU訓練、推論運算,GPU可以大大提升效率和速度,這也讓黃仁勳意識到這塊市場的需求,將重心從逐漸飽和的遊戲、電競用處理器轉移,專注於通用圖形處理器(GPGPU)的開發。
爾後,他則持續投入大量資源開發統一計算架構(CUDA),讓科學家使用人工智慧時,不用注入大量時間開發、寫程式,可以透過CUDA達到一些基礎功能,透過GPGPU、CUDA兩者結合發展,輝達成為全球最大的供應商,所有人工智慧的開發、研究都依賴輝達的產品進行。
▌更多輝達成功之道
輝達轉型成功的原因
圖片來源:Canva
大眾目前看到的,幾乎是獲得成功的輝達,然而這之間則是背負了十幾年艱辛與掙扎的路途,藉由不斷失敗,並從中學習、再次起步,最終抓準商機以及市場需求,才得以成就現狀。
「科技公司一開始的產品定位要清楚,技術要跟上,但創業的人通常有時候方向還不是很明確。」曲博統整輝達草創時期主要經歷的困境,方向的不明確、技術不足,都可能使投入的資金無法獲得正向回饋,且當時的輝達瞄準的遊戲市場算小眾,容易供過於求,無法製造大量產能。
2012年,也是輝達的轉折點,起因從李飛飛發起的「ImageNet挑戰賽」中,發現GPU更適合做為訓練人工智慧的處理器,黃仁勳從長達近十年的市場靈敏度中發現需求,並提早進行布局,在全球陷入人工智慧熱潮的同時推出產品,終於苦盡甘來。
黃仁勳和輝達的故事,實實在在地驗證「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長達十多年的歲月,看似失敗、不受重視,實際上都是腳踏實地走過的痕跡,積極、敏銳、沉著、嘗試,正是輝達成功的原因。
台積電與輝達的緊密連結
圖片來源:Canva
去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親筆寫下創業一路以來的點點滴滴,集結成《張忠謀自傳全集》套書。從書中字裡行間的描述,可以得知張忠謀與黃仁勳之間的深遠私交,以及兩人在企業上相互協助,由此得知,台積電在輝達的成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輝達其實是一間設計公司,所以簡單來說,工程師的強項是創新、開發新的產品。」曲博指出輝達必須尋找得力合作方的原因,雖然輝達擅長開發各種兼具創新性能的處理器,然而晶片需要晶圓廠才得以製造。
輝達原先委託給源自歐洲的「SGS-THOMSON」(現已合併更名為「STMicroelectronics」)的小型晶圓廠代工,雖然當時晶片的製程已然成熟,但黃仁勳仍想找到一個可以信任的夥伴:「半導體的景氣是循環的,景氣差的時候,設計出晶片下單,立刻就可以拿到晶片;但景氣好的時候,小公司是搶不到產能的。」曲博解釋,為了確保晶片的產能不被影響,能夠獲得穩定的供給,正是黃仁勳積極尋找晶圓廠的原因。
雖然不抱期待,但他仍親自寫信給張忠謀,沒想到卻直接由本人回電:「張忠謀接到需求的時候,他也有興趣協助,加上兩人都可以講中文,又都跟台灣淵源頗深,我相信他們的合作應該是一拍即合。」曲博科普到,台積電在1995年時,也是間小公司,然而經過多年的競爭與對抗,並從中取勝,在半導體的生態系中佔有一席之地。
藉由天時地利人和,台積電與輝達已合作長達近30年的歲月,兩者相互合作,確保輝達能夠在領先的情況下,仍保持穩定的產能,再度締造成功。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管理哲學
輝達從原先只有三人的小型公司,到目前擁有上萬以上的員工,卻依舊保持創新、領先的姿態,持有獨創遠見,一馬當先在發表會上造成轟動。其中莫過於執行長黃仁勳的管理哲學,使公司能夠井井有條運作,不拘泥於安定的框架之中。
「大型企業最怕做到最後都是官樣文章,也就是把表面該開的會、該簽的名處理完就結束,其實那是沒有意義的。」曲博指出黃仁勳的管理哲學獨到之處便是目前身處高階主管的他,每天仍閱讀上百封電子郵件,並親自給予回覆。不過能夠有效率的處理眾多信件,歸功於他強調的「五要事」電子郵件撰寫方式。
所謂的「五要事」電子郵件撰寫法,便是員工將重要訊息去蕪存菁傳達給上司,成功引起對方的注意,然而,黃仁勳又不希望傳遞的資訊是經過處理後的內容,這也連結到他另一個管理哲學——「白板文化」。
進行報告時,多數人習慣將思考過後的靈感與內容,藉由簡報的方式呈現並提案,然而黃仁勳卻主張以白板來傳達完整概念。「做得漂亮的簡報,資料是被清洗過的,整個思考過程可能都被忽略掉了。」曲博解釋道,黃仁勳認為,這些被精簡、消化的思考過程中個人認為不怎麼樣的想法,別人可能會因此獲得新靈感:「這種『白板文化』對於管理整個企業,特別是在創新這個部分,有助於激發更多新想法。所以為什麼一直強調用白板,就是想要你把當下的想法寫下來。」
輝達未來的創新與應用
圖片來源:Canva
目前作為領頭羊的輝達,全球也進而好奇黃仁勳下一步會如何布局,或是他過人的洞察力又看見未來怎樣的前景?《輝達之道》中也透露他的未來計畫。
「一般人對於輝達的印象,就是它是製作晶片處理器的公司,但實際上光做處理器是不夠的。」說明輝達未來計畫前,曲博破除大眾既定的印象。除了晶片外,輝達也致力於相關領域的開發,像是製作整台的人工智慧伺服器,以及能夠將好幾萬個處理器串聯的交換器也在輝達的業務範圍中:「基本上是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給客戶,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創新與應用也是輝達接續前進的方向,人工智慧能夠應用的層面廣闊,生物科技研究方面便是其中一環。藥物合成實驗、分析生物蛋白質、預測分子結構,這些過往需要耗時一、兩年才能獲得研究成果的實驗,透過人工智慧的分析,大大提升效率。
如何擴展應用範圍,持續以創新的目光發現未來的趨勢,這是輝達不斷嘗試的事,人工智慧產業的影響力日益進步,關注該產業的人也越來愈多,黃仁勳的成功故事也使許多人趨之若鶩,不過傳奇的背後,卻是十年磨一劍的穩健與堅持。
▌看見黃仁勳的商業洞察力
本書透過資深記者採訪輝達的員工、高階主管、黃仁勳等多位與輝達成功相關人士,藉由訪談中得知全球颳起AI旋風背後的驚人洞察執行力。
細數輝達每個失敗與成功之間的精采故事,探究成就背後的艱辛與創新。
✦
▌更多【商業週刊】系列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