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曾經只是家的一部分。」──李姿穎×陳夏民從住過的家,談想要的家
撰文 《提案》編輯室.攝影|安比.場地協力|零時差時尚茶房我們或多或少都擁有過幾個房間,每個都住過某部分的自己。本期《提案》封面故事「我想要的家」開場篇章,邀請同樣曾經鐵了心要離開家、在外多年後又決定返回家鄉桃園生活的李姿穎與陳夏民,透過雙人對談,一起回顧那些曾擁有和捨去的種種,如何積累成此刻他們對「家」的想像。
生長於移民城市,他們並非本就強烈懷抱「桃園是我的家」認同的桃園人。
高中畢業即離家,陳夏民有整整十年很少跟家裡互動,直到三十歲回桃園開出版社,才又重新住回家。現在的他,有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工作室,回到家則是單純睡覺、和父母小聊。同樣曾迫切想離家的李姿穎,則是在台北換過一個個住處,決定搬回桃園就賴在原生家裡。直到去年初再次搬出來,重新和先生建立現在的家。
關於家的歸屬,也許是在一次次搬移間流動變化,而後長出現在的模樣。

桃園的複合,原生家庭的複合
陳夏民(以下簡稱夏):我覺得桃園就是一個亂七八糟的地方(笑)。它就是一個移民城市。因為是工業區,很多人懷抱目的性而來,大家一開始也沒有把這裡當成家。
因為這樣,讓桃園變得有一點混亂。有時我會覺得桃園比台北更國際化,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太多,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習慣帶進來,很難感受到某種一致性的秩序或乾淨,它就是混亂。可是也因為這個混亂,走到某個轉角就發現很有趣的東西,反而好像可以找到一些好玩、可愛、笨笨的東西。

李姿穎(以下簡稱ab):這些經驗我也滿深刻。我家在桃園八德,那邊很多工廠、有很多移工,他們也自然而然有自己的聚落,比如市場裡越南人的小籠包捏得比台灣還純正,會很習慣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包含舊城區有很多無家者,以前小時候會很害怕,後來發現這是可以養成的,會愈來愈沒有界限,能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生活,這種多元的體感經驗好像是我們獨有的。
夏:沒錯,我個人最喜歡桃園火車站周邊,越南話、泰國話、印尼話、菲律賓話,各種不同族群混合,那東西很立體,食物的味道、身上的香水⋯⋯都會一直提醒我:這個地方真的是很多不同人的家。



ab:我很喜歡桃園這種很過程的狀態。也許大家走到舊城區會覺得很沒發展,可是我覺得它就是保持著──我們不逼它進步、到達某種很得體、漂亮、乾淨的樣子。這個老市區容納了這麼多不一樣的人,沒有人會覺得要把它排除,其實這件事情的本質很迷人。
這也很像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空間一定複合了家人的痕跡。這也是我去年搬出來很深的體感,原生的家裡會拼湊成台灣五、六〇年代的狀態,櫃子裡可能有我的獎狀、我喜歡的公仔,又有郵局送的存錢筒──很複合式的風格──跟自己想要打造的空間不一樣。可是那種多元、混亂的東西,其實很有人情味。
夏:對,而且它會提醒你:你在這個家就是一部分而已。這個空間不是只有我單獨一個人,會有爸爸媽媽、家人的東西融合在一起。


離開家,對物品的執著到捨離
夏:我從小都一個人在遊蕩,到高中想要離家遠,就推甄東華。
我的狀態很奇怪──鐵了心要離家,卻又帶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那時候從桃園要搬到花蓮,我爸租了一台計程車,把我的滿車家當送過去,那些東西後來都沒用到,又陸續帶回家。可是那個年紀,好像就是需要有很多來自原生家庭、親密朋友的東西來提醒自己:你是有人家照顧的。
直到畢業去當兵,我才忽然發現:我什麼東西都不能帶耶。我的所有物就只能佔鐵櫃上面的那一格。那是一個轉捩點,清空所有物件上的執念,反而覺得很舒服。在那之後,我就不再帶著那麼多東西搬家了。
其實「家」本身也是流動的,我們曾經需要這麼多的東西,可是後來發現到了一個階段,已經不再需要了。也該把這些東西一個一個往外丟,或者是讓他們去適合的地方。
像我的工作室以前也會放書的庫存。有一陣子,我的庫存完全從小倉庫一路蔓延到客廳、辦公室,全部都是紙箱。我才忽然間意識到:哇,那我其實很糟蹋我自己耶。我為什麼要將就這樣?我花了幾百萬來買這個空間和這些東西,不是為了要當倉庫的。所以後來我就會去找專業的倉庫,不要省那些錢。
ab:其實你對空間的尊重,也是你對自己人生的尊重。

夏:後來我也開始意識到,為什麼有些租屋廣告寫「一卡皮箱可以入住」。這件事很重要,就是帶最基本的需求進去就好。
ab:但我滿好奇這種適應性。因為我其實滿不適應在台北搬家的狀態,從大學到出社會也搬過好幾次家,會覺得,如果真的要「一卡皮箱入住」,其實是很孤單的耶。那個空間沒有熟悉的東西,甚至睡的是別人睡過的床墊,身體跟這個城市有很親密又很疏離的感覺。
所以大學離家,我就帶了我媽的嫁妝,一個貼了囍字的檯燈。會覺得它陪我流離到不同場所,讓我有安全感,即使空間是陌生的,有一個情感依戀的東西可以陪著我就好。你在那麼長的搬家狀態中,不會有這樣的東西存在嗎?
夏:真的沒有耶。因為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我是比較極端的人──可以很感性,也可以理性到很不OK。我的確從小到大都沒有那種「一定要有」的物件,例如很多人睡覺會有小被被,我從來就沒有這個習慣。
ab:那對你來說,情感上可以感到安全的東西是什麼?
夏:我發現目前我的人生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東西,其實是我的偉士牌。每次只要出國工作回來,不管幾點到家,第一件事一定是鐵門拉開,摩托車騎出去。花蓮和桃園可以是我的家,其實重要的因素是──我曾在這個地方騎我的偉士牌探索。偉士牌就是我移動的家。
從一九九八年買到現在,它變得很像忒修斯之船,花了很多錢在維修它,某種程度上我也想挑戰「它到底可以騎多久」。你看到現在二十六年,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你人生當中有什麼東西可以用二十六年?它就是支持我一個重要的物件。

回到桃園,建立自己的家
ab:你覺得「家」是個什麼樣子的存在?特別是現在,你的工作室其實也滿像家的狀態,又有和父母同住的家,會覺得「家」的歸屬感是流動的嗎?
夏:這個問題真的有點難,它的確是一個流動的狀態。我其實非常需要自己的時間跟空間,在工作室可以完全一個人,很自在,不用跟別人講話。但在情感上面,我發現可以跟家人小小聊天,會是某種支撐。我現在很開心能夠達到平衡。
ab:那在現狀以外,你有沒有想像過未來如果有個理想的家,會是什麼樣子?像我跟先生沒有要生小孩,想要跟很多動物一起生活,就是我最理想「家」的樣子。
夏:大概就是要很大吧。我的想像都很物理──以前我會很在意感情上的連結,但反而到三十五歲後,開始對物質的東西有點執著。對我來講,家就是必須是滿足我這一個人。可能是我工作花太多時間在別人身上,回到家,我只希望可以有很乾淨的狀態。物質就很重要,我不想要屈就自己在一個比較小的地方,不想要屈就自己打電動只能夠用五十五吋的液晶電視。

ab:好像可以理解你說的,不管是物件或是陳設的選擇,其實在滿足你對這個家跟生活的想像。它是很具體的支撐。
夏:對。有些人會說:「沒有你,這只是house,不是home。」浪漫說法是那樣,可是實際上真的要覺得這是你的家,你得要喜歡這個空間。如果可以,我希望家的組成都是我喜歡的東西。這很微妙,當你可以去負擔想要的物件,它就會帶給你安全感,因為你知道這都是自己賺來的。在這個狀態下,我會覺得──我獨當一面了──這是我一個個買回來、親手打造出的物理空間。
ab:完全可以理解!我去年一整年都在跟先生打造空間,慢慢把它變成想要的樣子,生活在裡面會有很踏實的感覺。
從「我」變成「我們」,有很多要磨合和捨棄,是很辛苦,但到頭來會苦盡甘來的過程。像我開始意識到我會想家,不是單獨想他這個人,是我們共同建立的這個地方,我們投入很多心血,慢慢建立起家的樣子,這讓我有很深刻的連結,因為是努力得來的。真的有「自己的家」的感覺。

夏:對,我覺得安全感這件事情,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空間上的。只是我們在討論家這個東西──它太感性──所以往往會把它看作「關係」。但我覺得關係其實只是構成所謂「家」的一部分。
ab:而且當你一點一滴去累積,比方說用賺錢去實踐,把家打造成想要的樣子,其實相對會更珍惜。因為那個空間就是完全屬於你的。

ab:其實我一開始很不想面對「結婚搬離家」這件事。剛結婚第一年,我就死賴在家裡面,後來因為先生很希望可以一起生活,我也覺得好像確實需要一起生活,才能共同維持一個關係,於是跟先生搬出來。
其實我覺得差很多,因為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我才感受到其實「家人」是可以養成的,本來他是戀愛對象,現在變成家人。有點像夏民跟偉士牌的關係,人可以跟不同的對象或物件建立羈絆,當你在這個東西身上留下痕跡、它也在你身上留下痕跡的時候,有來有往就成立了。
我一直很相信非血緣的羈絆,它是可以就是根據一個人很本能性的投注,你花的時間、你想要專注的事情,去形塑成家的樣子。我跟我現在的這個家,其實也在嘗試一個新型態的家庭,或者是在摸索裡面去想像「怎麼樣的家是我理想的家?」

李姿穎ab
桃園人。編輯,寫作,創意工作者。關注文化與性別,喜歡拓荒與越界。寫作時是ab,小寫的分靈體,著有《不道德索引》。

《不道德索引》
作者|ab
出版|二十張
小說主角是一個個沒有名字的顏文字,一如社會上難以言說的骯髒,生活裡隱微的刺痛。她們是城市流離的切片,必須用手去指的傷楚,ab以纖細文字在枕邊訴說。
陳夏民
桃園人。是總編輯、作家也是主持人。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三十歲返鄉創辦逗點文創結社。著有《迷信的無神論者》、《工作排毒》。

《迷信的無神論者》(黑白回憶精裝版)
作者|陳夏民
出版|逗點文創
摻雜桃園人相連土地的記憶,年過四十的陳夏民自剖殘留身上的傷痕,細數成長歷程中的幻滅與矛盾,歷經崩解而後重新站立。一本陪伴你成為大人的抒情散文集。
🏠想要的家,推薦選書

《離散的植物》
作者|李潔珂
出版|臉譜
「生根」不僅用來形容植物,有時也描述歸屬於某個地方的人。加拿大籍、台英混血的李潔珂以植物書寫遷移、流徙、原生、外來概念,以新角度思考何謂「家」和「歸屬」。

《待在家裡也不錯》
作者|葛瑞琴.魯賓士
出版|早安財經
繼前作《過得還不錯的一年》,葛瑞琴.魯賓士提出第二份「快樂生活提案」。從「家」出發,向內探詢自己的需要和想要──未必要展現深奧道理,只需要愉快、舒適,就夠了。

《愛過的廢物》
作者|陳沛珛
出版|臉譜
曾以《暫時先這樣》刻劃載浮載沉的都市女子生活群像,插畫家陳沛珛以更細膩觀察,刻劃遺留於物品上,每段關係的靠近與背離。致愛與愛過之間,丟不掉的廢物們。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雲端下載《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我想要的家
My Safe Ha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