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於一」的民間傳統——訪楊澤《新寶島曼波》
撰文 曹馭博午後咖啡廳,當楊澤老師聊起拍攝《新寶島曼波》的過程,他整理了六大重點:鄉下海歸派的台北漫遊、生病的作家、昭和町與民間傳統、瑪麗安、時間的不惑、空間感。老師形容現代人社會是「少於一」的個體生活,大家都是「縮影八百億倍的一個小寫的 i」,這部電影想告訴大家的,無非是通往「大於一」的心路歷程。
Q1.比起其他傳主的「我演我自己給你們看」這部電影其實有一個劇情主軸:追尋過去的夢幻泡影。想請老師聊聊這部電影為什麼以「非典型」的方式拍攝?
當我意識到要拍自己的生活世界時,我找材料的方式就像希臘戲劇,必須有一個首要演員——也就是我自己,然後第二演員駱以軍,第三演員昭和町。而第四演員就是我當年寫的「瑪麗安」。她如榮格所言,是每個男性內心都有的一個阿尼瑪(Anima),是我內在受傷的自己,陰柔特質的自己。瑪麗安代表我的青春期,也代表一個老文青的過去。年輕時寫詩,是為了抵抗糟糕的外在世界,但到了某一個年紀,發現寫作其實是情感教育;文學之中有一種現代派的騙局,慫恿人們裝酷並且迷戀死亡,但依照心理社會學家高夫曼(Erving Goffman)所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演員,在不同生活場域扮演不同的自己,而寫作者也是演員,當他脫離學術和寫作場域之後,就形成了「外場」與「內場」之分,在那外圍有一個永恆的文化題材值得我們探索:民間傳統。
Q2.老師也負責本片編劇,是否能跟讀者分享劇情所想傳遞的信念?
古人說詩言志,志是心志抱負,並非凡人之心,但如果寫作者永遠希望不凡,就會永遠活在封閉的環境,心態扭曲,開始生病。這部片的劇情即是一位寫作成疾的小說家離開文青同溫層,進入具有生命力的市井民間社會,試圖脫離新文學現代派傳統的包袱。高度資本主義的環境會告訴我們,市井之人的生活與口吻就是比較低等,而且隨著印刷術的成熟,書面語逐漸發展,文字修辭的密度越來越高,忘記了寫作的起源——所謂文人傳統是來自民間的「風雅頌」,由唱歌變成詩, 再變成各種常見的文學素材,並且不斷啟發寫作者,造就了現在的文人傳統。口語是智慧,是寶貴的生命經驗,更重要的是,唯有口語可以將眾人聚在一起,讓人不再躲在內心的陰影之中。
○《新寶島曼波》劇照-詩人楊澤平時常泡在昭和町文物市集,與三五好友閑坐、喝茶/目宿媒體提供
Q3.這部的拍攝手法和脈絡讓我想起溫德斯《里斯本的故事》。在拍攝本片時,心裡有沒有理想電影的雛形?
我最喜歡溫德斯(Wim Wenders)《樂士浮生錄》,至於《里斯本的故事》,它最感動我的是聖母合唱團,那純真且空靈的聲音,深深藏進我的內心。多年之後,當我找到「繆夫人樂團」跟怪少女林纓,我就開始以音樂浪漫喜劇的方式拍這部電影,在套中套,誤中誤,與小丑人物的情節之中,用音樂傳遞其中的情感;他們是我內心中最理想的聖母合唱團。拍這部片時,我腦中所想的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羅馬風情畫》和《阿瑪柯德》,同樣是劇情片中有紀錄片的成分,費里尼從童年經驗取材,拍攝自己從鄉下至羅馬或都靈的場景。《羅馬風情畫》的最後有一群青少年騎著摩托車,在羅馬街頭的古蹟穿梭,也許這就是時間,但更像是寫詩的過程寫詩——一條孤獨的河流,但總是要涉入大海,而大海就是如歌一般的口語,是所有寫作的力量。
○《新寶島曼波》劇照-作家駱以軍(左)帶領飾演女主角「瑪麗安」的陳塵_小ㄈ(右),前往昭和町文物市集,欲拜訪「瑪麗安」情詩的作者楊澤/目宿媒體提供
Q4.詩是小溪,歌是大海,而歌的回音可以串起所有人,例如月娘、寶島曼波等等,老師心目中最好的詩與歌,是什麼樣貌呢?
一個人的口語資源有限,他必須往外去探尋,接觸更廣大的世界。我在台北的路上奇遇各種人,並且開始重視希臘人所談論的友誼——通往幸福的力量,一種能幫助我們脫離寫作的競爭場域,重新回到詩與歌之中口語的力量。當收音機傳來〈天頂的月娘〉的副歌,許多人便會落淚,因為關於月娘的曲調是集體記憶,這歌曲乘載了許多人不同的生命經驗,所以當音樂響起,使我們共鳴的不只是歌本身,而是一路累積的,各個歌唱過的人的情感,最終個人記憶將成為典故,裡頭特殊的情緒傳承到後代,再匯流到大眾之中,如此往返,生生不息。
───電影歌曲
───延伸推薦
《新寶島曼波》
傳主導演|楊澤
導演|杲中孚
發行|目宿媒體
○電影將於2024年1月上架串流平台,2月發行光碟,詳情請關注目宿媒體粉專。
○原聲帶已數位上架,歡迎至下列平台收聽:spotify/Apple Music/My Music/KKbox/LINE Music/iTunes
(左) 受訪者●楊澤
上世紀五○年代生,成長於嘉南平原,七三年北上唸書,其後留美十載,直到九○年返國,定居台北。以抒情詩人著稱、同時也擔任副刊主編,已從長年文學編輯工作退役,平生愛在筆記本上塗抹,以市井訪友泡茶,擁書成眠為樂事。著有《薔薇學派的誕生》、《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新詩十九首:時間筆記本》等。最新傳主編導作品《新寶島曼波》。
(右) 採訪者●曹馭博
西元1994年生,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組藝術碩士(M.F.A.)。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台灣文學金典獎蓓蕾獎。著有詩集《我害怕屋瓦》、《夜的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