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之寶,可以做什麼?——博物館的那些展品、文物、故事
撰文 胡金倫(時報文化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國家一級歷史古蹟文物」,俗稱「國寶」,才是最大的爭議點。尤其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和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的文物藏品是這幾十年來最具爭議性的,因為被質疑為很多是非法走私,或是經第三方從他國掠走的國寶級文物。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近年來頻頻向世界各國博物館喊話,要求歸還在八國聯軍,或二戰期間「流浪」在外的珍遺古物,「我們的故宮,把國寶帶回家」時,很多博物館迄今依舊被質疑為是巨大的「賊窟」。
本文不只旨在於討論前述博物館所珍藏的文物之來源、合法性、非法性,或掠奪、侵占、保護等議題,而是聚焦在這些博物館如何將館藏分門別類,按照年代的進程,或世界文明發展,或國家,區域、宗教,依主題館陳列展示,呈現一幅巨大的人類文明與文化歷史發展圖像,例如中國黃河流域文明、印度恆河流域文明、伊斯蘭文明、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東南亞古國等,也就是說以「物件看歷史」,以「物件說故事」。這是近十年來的歷史新趨勢。當然這也得歸功於科技的進步,以及更多文物「開放」借展」,或數位化讓讀者可以從資料庫得以下載閱覽,即使未能在現場觀賞,也能在網路上一窺古物畫作書法檔案卷宗等,藉此重新書寫人類文明歷史。
以大英博物館來說,藉由印刷出版之便,就曾主編出版《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大英博物館裡的印度史》、《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大英博物館給世界的藝術課:細品一生必看的21件文明珍寶,在一個博物館思考整個世界》、Southeast Asia: A History in Object等。這些書籍精選大英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呈現瑰麗璀璨的中國、伊斯蘭文明、印度史、東南亞史、藝術史等,以實體物件作為線索,引領讀者透過文字親眼目睹歷史,以新穎角度了解各種世界文明起源至今的歷史。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作者,也是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和《毛主義:紅星照耀全世界,一部完整解讀毛澤東思想的全球史》、《鴉片戰爭:毒品,夢想與中國建構》作者藍詩玲(Julia Lovell)教授最近合編了China’s Hidden Century: 1796-1912(英國版書名),或Creators of Modern China: 100 Lives from Empire to Republic, 1796-1912(美國版書名)。這是一個「長19世紀」的概念,從兩國不同書名的市場考量來看,出版社真是煞費苦心了。一個從「隱藏的世紀/百年關閉」」出發,一個是從100位男女的故事看中國如何從帝國變成共和國的概念。本書的重點是嘗試將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內的文物串聯成一幅豐富的長篇巨畫,展示上個世紀中國在滿洲人統治下的生活方式。1796年,被視為「清盛時期」的乾隆皇帝統治時代結束。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於1911年辛亥革命後退位,結束了約兩千年的滿清王朝統治,鋪下了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路。這本書的定位是中國的19世紀被大眾忽視了,它不是一個文化衰落的時代。於是本書作者群以全新研究方法,以一系列令人驚嘆的物品和藝術品,通過詳細的視覺方式描述1796至1912年的中國,如何受到戰爭、技術、城市化、政治轉型和外部影響的反應。
本書8個主題彙集了中國知名,令人驚訝,或鮮為人知的女性和男性,生動地展現了中國複雜的現代化道路。代表性人物包括統治清朝五十年的慈禧太后;被視為中國現代舞創始人之一的裕容齡;世界上最強大的女海盜之一石陽(香港知名導演徐克監製的新電影《海中女王石陽》(〔暫名〕〕,據傳楊紫瓊和劉亦菲搶角色!爭當這位第一女海盜?!)。晚清政府的關鍵人物端方,也是國際藝術的狂熱收藏家,在1911年結束滿清王朝統治的辛亥革命中被自己的軍隊殺害了。羅振玉,中國考古學先驅,其發現和研究實證證明了中華文明的古老性。這些在中國現代歷史風景中傑出的人物,在19世紀的活動中為現代中國奠定了基礎,讓後來人了解這個國家「長19世紀」的戲劇性和創造力。
▌總編選書
Creators of Modern China
作者|Jessica Harrison-Hall
出版|Thames & Hudson
(文章首圖來源: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更多總編特選
☞ 說故事者——是誰寫下那些歷史?
☞ 沒關係,是愛情——韓國名編劇盧熙京唯一散文作品《지금 사랑하지 않는 자, 모두 유죄》
☞ 瑪麗的勝利——從一無所有到跟姊妹們一起打造烏托邦的女性小說Matrix
☞遙遠的後花園——不為人知的中亞史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