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晨開始每一天的思想散步——哲學學者龔卓軍×IKIGAI關鍵詞:走入荒野
撰文 黃怜穎.攝影|王倚祈心理學家榮格曾提人在五十歲後,進入「夜海航行」的起點,今年五十八歲的龔卓軍,說起三、四十歲拚搏著確立社會角色至今,當回應梳理生命歷程的訪題,伴隨因身體警訊調整工作狀態的課題,「究竟接下來要往哪裡走?這是我正在思考的。五十歲後期的轉換,讓我覺得好像有更大的事情待完成,但,不是以工作過量的方式來做到。」
寫作、編輯,還有在藝術學院的哲學實踐
龔卓軍在台大哲學所唸博士時開始參與《張老師月刊》,和創辦人余德慧共事多年,擔任編輯前,「年輕的時候,很想要成為一個作家。」所以讀了很多書,曾在校內拿過小說及散文首獎,笑談自己可能過於內向,沒能進一步開展作家生涯,卻也從月刊時期培養結合採編的書寫經驗。
三十五歲到淡江任教,兩年後去了中山哲學所, 再五年,於二〇〇七年受邀至南藝大。當時大家尚未熟悉哲學究竟能在藝術學院做到什麼,「最初有這樣一個否定性力量的背景,推著我要去證明什麼,但其實我不知道我要證明什麼。」四十一到五十多歲在南藝大,龔卓軍藉由課堂、策展、主編《藝術觀點ACT》、翻譯及書寫,「我是慢慢地在釐清:我為什麼到這裡來、我的價值為何,跟我需要再沉潛下去做的事情是什麼。」
原以為這些年遠離了哲學界,龔卓軍實則在與社會各種互動下,更加靠近他所嚮往如法國哲學家所具備多重角色的行動力;而年輕時沒能成熟的文學路,回返在近日開始構思的出版計畫中,將以發表個人觀點的書寫,作為生命熟成的見證。
不熟成的,在今年熟成了
「昨天,我母親過世,很安詳的狀態。她二十一歲生我,在容貌和心情上很像我的姊姊。在她眼中,我永遠是小孩子,因此我對生命熟成並沒有很強烈的感覺,我就是一直往前衝。」那股衝,從二〇一八年策展《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到今年《我們從河而來》展期間,以三次車禍向他揭示工作過量的身體負擔,「我總共賠了三台車,這次撞的當下,應該是睡著了,我沒有記憶。但我覺得撞車那一刻:我的生命就熟成了——它在提醒肉體和生命的有限,我不能再這麼衝了。」為失去平衡的身體復健期間,龔卓軍每日清晨進行著從小到大的IKIGAI:散步,因展覽工作忙碌忽略了好一陣子的重要儀式,持續做著抑或許久未能好好走路,兩者間回饋到自己身上的,都是極具力量的反作用力,他描述:「對我而言,『走入荒野』就是我尋求自己的儀式。剛開始好像在尋求什麼東西,但是走久了會發覺,你是在問自己為什麼存在。」
生命有清有濁,透過清晨的行走儀式回到自己
小時候家住近台南東區的永康四分子勝利村,第一回有明確自我意識喜歡走路是小學時,「那時我就有這種整個下午都在外面走,但不知道我要走去哪的經驗。」漫無目的,卻能讓自我意識來到非常鬆弛,同時強大且包容的狀態,現在的龔卓軍清楚理解:持續這項IKIGAI消解了累積的緊張及暴戾感,柔軟了許多尖銳稜角。
通常是早上五點,有時在天色仍暗的四點,龔卓軍走往南藝大校園旁無人的產業道路,進入毫無目的的走路狀態。過往並不是非常嚴謹常規地進行,近日則每天至少四十分鐘走往無人所在,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看見沒有人的烏山頭水庫、沒有人的竹林,竹林深處有大冠鷲,另一頭偶有山羌,跟環境、水和植物連結同在,「生命裡有清有濁,如果我沒有去外面走路,我覺得我生命的濁度會比較高,頭腦也會不那麼清明。是這樣一個走路的儀式,讓我比較能夠透過它回到我自己。」行走的過程,整理流動的思緒,日復一日,探索出一條自己的路徑。
最後穿越桃花心木林抵校區外的產業道路,在入夜後一片黑暗的樹林中,他仍本能般地看得清眼前的路。
在策展中提問,也向自我探問、自己培養自己
十一年來,龔卓軍所策的展,從誠品畫廊、鳳甲美術館走往蕭壠糖廠倉庫;從一條曾文溪上中下流域再擴及六條河,同是身體和心靈走入荒野的進行式。他對民俗現象感興趣、好奇山林裡的原住民,向所處環境提出非人本位的思考,「收到策展邀請是幸運的,讓我能從一個具體的存在現象去提出問題。我在問的是,環境裡接觸到的這些訊息,於這個世界、於我而言,究竟有什麼意義?」策展需要大量田野調查,隨乩童、獵人、環境偵查員等非同溫層走入荒野共學,策展的嘗試與提問,是條自己培養自己、交陪共學的特別路徑,反過來突顯龔卓軍在哲學上的求解,用以突破所遇之生命困境。
「走路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也是我的一個目標吧:走入荒野去諮詢自然、諮詢我們同溫層外的一路所見所聞。」那處荒野,有時在城市,有時在山裡,是寫作出版、是翻譯、是帶著學生策展,是更意識放鬆的生活,「是無用中的大用,是每個人可以為自己保留的一個出口。」
陪伴身邊的老物件與新物件:
文學獎獎座與一雙新鞋
1995年的研究生時代,龔卓軍以散文〈風的精神分析術〉拿到台大文學創作獎散文組首獎,沒有繼續的文學夢,自認在那時夭折。不過,最近強烈動念,期許自己再度嘗試當一個自由書寫者。近期最新購入的物件則是一雙剛穿兩天、適合走路的鞋。如果說走路是種思考方式,鞋子裡裝的可是大腦。前陣子PALLADIUM 舊鞋換新後,因拇趾外翻不合腳而又買的同牌新鞋,寬版腳很滿意。
About 龔卓軍
哲學學者、策展人,1966年生。現任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教授,並擔任《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我們從河而來》等展覽策展人、《藝術觀點ACT》季刊召集人,著有《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交陪美學論》等書。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IKIGAI 晨醒的美好理由
Love the Reason We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