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絢:「在家庭暴力面前,張愛玲是個可愛的證人。」——當代才女致敬書寫 #1〈竊竊(私語)以為可〉
撰文 張亦絢.編輯|提案編輯室張愛玲在〈私語〉中揭露被父親虐打關禁閉的遭遇,違抗「家醜不外揚」的傳統觀念,張亦绚選擇〈私語〉一題,寫下在家屋中不為外人所知的事。
收錄張愛玲1940年代的散文
此時期創作多半取自她生命中的經歷
〈天才夢〉裡她的寫作夢、〈私語〉揭露成長歲月留下的傷痕、〈更衣記〉展現了她的戀衣情結
篇篇奇思妙想,洋溢著對俗世的細膩觀察……
小孩在其中,有時像走不了的傢俱,有時像過客——牢牢的感覺可以像角落矮矮的蘑菇。但真要飄萍,磚牆也能像離水的水母,塑膠袋而已。我三四歲時,曾隔著家中院子與鄰居的一道柵欄和另一個小孩握手,兩小孩見面都苦思,如何拆掉柵欄見面。事實上,兩人走出大門,就可以在巷中見——但我們都想不到。幼小的意思,就是不知家外也有天地。再大一點,搬到公寓,有天我打算「離家出走」,在門口穿鞋——還沒開始下樓梯就被帶了回來——我當時確實意志不堅,我知道下完樓梯後,我就不知下一步。有次我被反鎖——通常我出門等娃娃車時,我父親還沒醒。但那天他提早出門,渾然不知我還在屋中就上鎖。上學時間到,任憑我呼天搶地,門都活不過來。這個監禁是偶然,後來則有惡意的:家屋看似同一空間,裡面的人對彼此的生存與在場,也會充滿可能致命的誤判。
我向著誰,我父母就會說:「那人養妳嗎?」高中時,我要奪門而出,他說,把妳衣服脫光了再走,意思是衣服是他的錢買的。我去換了別人的贈衣,他無計可施,改要扣我的眼鏡。但我恨這個家的原因是更黑暗的,因爲這也是父親猥褻女兒的所在。
在羞恥中浸泡的痛苦,無邊也無際,且我還姓著他的姓。如何不瘋掉?小學的我這樣說:這輩子我都會姓張,但不是跟父親姓,而是因爲,我決定跟著張愛玲姓。
我們終究都會需要一個家。在真正的避難所建立之前,風才是建築。張的文學就是穿牆風,自由前也需要自由。
風是很真實的。
張亦絢眼中的張愛玲|才女不祈禱
在家庭暴力面前,張愛玲是個可愛的證人。見證不易,可愛又更不易。說她易感的,往往忽略了她有多麼強悍硬氣——<私語>最初以英文寫成,刊在英文報上。這真干犯禁忌:揚家醜,告洋狀。
她對苦難有種「現學現賣」的因事制宜,及時行文(學),是行樂也是行善。父權歷史的擴大,始終與將女性除名的技巧並行,她的「出名趁早學」一箭雙鵰射穿「無名」與「候位」兩大咒語。才不等什麼「為母則強」,她是「為(女)兒則強」——被打被關可以,但在心智上,她就寸步不讓。民權運動得歸功於公車上的羅莎.帕克斯,有天就是不讓位給白人——少小即懂攻下文學位,張愛玲使才女文學,從此作為兒少與女人起航的揚帆風。
現代文學、私小說或女性主義,都欲使家變為必要的政變,在這廣大的戰役中,她不拋磚,出手就是連城璧。才女不煎熬也不祈禱,她是來享受現世的,不意就走成了先鋒。
▌才女致敬書寫系列
➤黃麗群:「不管幾歲的張愛玲,應該都會喜歡被窩。」——當代才女致敬書寫 #2〈被窩〉
➤楊佳嫻:「張愛玲寫衣服,帶著一種癡迷」——當代才女致敬書寫 #3〈更衣記〉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