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融 × 李惠貞 × 劉冠吟:總編輯們午後城市觀察小記|典藏敦南紀實圖文誌24/24
撰文 陳映婷 受訪|黃威融、李惠貞、劉冠吟 影像|梁景文黃-黃威融/李-李惠貞/劉-劉冠吟
Q1 在生命中不同的階段裡,對誠品敦南有哪些深刻的回憶?
黃:對誠品敦南最深刻的記憶點,是 1989 年在仁愛圓環地下室的時期(誠品敦南舊址),當時海外的設計、建築、攝影書籍很少見,多數只在重慶南路書街逛,到了誠品氣場完全不一樣!前衛的選書、場所的設計、書籍陳列、專業的店員,對年輕的我來說是抱著「朝聖」的心態來的!
李:我也是對仁愛圓環地下室時期最有印象,那時候在大塊文化工作,這裡就是我的靈感來源地,像是翻到可以撕下來作單張作品的畫冊,給了我在企劃柯錫杰老師《心的視界:柯錫杰的攝影美學》全新視角,衍生出圖文收錄與純影像收藏各一版的作法;又或者企劃了突破性的行銷活動,如:買書到櫃台結帳就送白玫瑰花束,這類創舉當時得到了誠品的支持,那時後就覺得誠品真的是一間很不一樣的人文書店。
劉:我在這幾乎是夜生活回憶哈哈哈,誠品敦南是我夜生活開始與結束前,一個洗滌心靈、醒酒的地方,也是集會的會合點。白天跟晚上在這裡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樣的人, 夜晚常常會有懂打扮、很有型的潮流人士、名人在這裡遊蕩,彼此形成一種看與被看的默契。
▲民國 78 年那時誠品付費刊登廣告在《臺大人文報》創刊號,對當時第一次擔任總編輯的黃威融而言無比鼓舞。(圖黃威融提供)
Q2 以日常美學來說,誠品敦南之於城市最重要的是_____功能?
李:我會說書店即是「城市的入口」,我習慣從逛一個地方的書店開啟一段旅程,你會在書店看到城市的樣貌,舉凡挑選書籍的脈絡、人們的樣貌、場所的型態等等都是線索,就像誠品敦南可說是台北的入口,不一定全然代表台北,但一定有屬於敦南之於台北的敘事線。又或者誠品敦南是各行各業人們的靈感地、生活指南。
黃:順著惠貞的脈絡延伸,2011 年我在誠品講堂開始擔任客座講師,後來不定期在獨立書店開課,在這些過程你會看到一個書店在運作、籌備活動中, 跟不同角色互動及依存關係,非常有趣。
劉:我也同意惠貞說的,像是去年在里昂(距離巴黎平均 2 小時車程,偏鄉下地區)一個商業感薄弱的地方,巧遇了一間人潮擁擠的童書主題書店,讓人很快就了解周遭社群的生活感。那間書店完全可說是當地聚落的縮影。
Q3複合式場所與閱讀空間不斷地改變型態,而在這些變化中觀察到什麼呢?
劉:在創刊後第 4 年- 2O16 年第一間選品兼飲品店「小日子商号」開啟後,意外藉由這個場所接觸到很多年輕人,他們不一定知道小日子有自己的刊物,但會先體驗到店裡的擺設氛圍、有想拍照打卡的衝動,最後可能帶走我們的選品或者雜誌,等於是創造一個走進來了解的機會。複合式空間多了餘裕,是支撐最原始的信念得以持續進行的途徑。
黃:一路看誠品的轉變,從誠品敦南到誠品信義, 與其單純批判誠品因應市場轉變了商業模式,你會觀察到隨著更多書籍的替代品出現,要年輕人願意進行「老派地逛書店」這個行為有多麼難得。
李:完成日本 6O 間獨立書店的探索之旅,得到的心得是不管是複合式場所還是閱讀空間,都會回歸到一個根本-「體驗」,那個打動人們願意踏出門特地到實體場所遊逛的理由是什麼?這點是經營者必須一直放在心上的,也許未來「書店」也不再存在,單純回歸到可以享受五感體驗的實體場所。
Q4這裡曾是海內外設計雜誌的聚散地,對編輯而言,雜誌之於書籍的獨特魅力是什麼?
李:編輯雜誌之於書籍完全是不同邏輯的,記得在Shopping Design 時期威融曾經跟我說「雜誌就是要雜,在大主題下還要涵蓋不同面向的子題,讓讀者有興趣後,去找書深入了解。」關於這點心態的轉換花了我好長一段時間適應。
黃:其實一句話總結「編書是完美的,雜誌就是要接受『不完美』。」書本可以慢慢產出一本,但月刊的速度之快, 你不可能 12 期都完美呈現,甚或有時後用心製作的議題也有可能不被讀者買單,你永遠都只能試試看。
劉:從《小日子》意外獲得馬來西亞讀者喜愛的經驗來說, 我想雜誌是在賣一個「生活感」,就像是一顆精華膠囊, 讓讀者對特定的生活風格有一個想像。像我小時候有陣子對辣妹風格極感興趣,至今依然保留一排 POPTEEN 完整介紹 1O9 辣妹(日譯:ガングロ Ganguro,意即黑辣妹) 的雜誌特輯。
Q5 在誠品敦南或城市中有哪一處角落如同 eslite café 之於吳先生的存在,總是帶來滿滿的靈感?
黃:誠品敦南的雜誌區,過去是為了雜誌田野調察讀者的喜好,現在則是觀察人們、蒐集寫作題材的靈感來源地。
李:以前也是圖書區,為正在編輯的書籍找資料獲取靈感,後來最喜歡在「窩著咖啡」寫作。
劉:我常常從每個檔期的主題選書看看潮流的走向之外,有一次在誠品信義的星巴克遇到歐洲觀光客一家人,小孩興奮地向爸爸介紹「在這裡看得到台北 1O1 !」此後即便多次造訪,也讓我不忘以旅遊的視角重新認識居住地,這樣才能看見平常看不見的一角。
三位總編輯於訪談後聊到,敦南這個場所可貴的地方在於即使隨著外部環境持續改變,仍巧妙的保留了原始風貌,從書與非書場所的空間配置到場所氛圍,這些蛛絲馬跡讓人們不論是否經歷過誠品敦南的絕代風華,都能捕捉到跨越 1989-2O2O 年間,未經稀釋且不可取代的「場所精神」。
➤快問快答 Q&A
誠品敦南最讓你心動的角落在哪裡?
黃:B2 誠品音樂黑膠區、2F 誠品書店雜誌區
李:B2 誠品風格文具館、2F 誠品書店主題推薦區
劉:GF 設計師服飾區、2F 誠品書店新書區
誠品敦南會是一本什麼類型的讀物?
黃:有深度個性的室內設計雜誌
李:綜合各項特色的人文類型書籍
劉:讓你想走進書店的生活類型讀物
請用一個形容詞定義誠品敦南在心中的樣子?
黃:啟蒙、青春
李:沉穩的,幾乎所有我喜歡的書店都是沉穩的
劉:生活的,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對於生活的想像
3O 年時光濃縮成冊,令人再次心動的敦南旅程。
典藏敦南紀實圖文誌 24/24 [點此看如何獲得]
黃威融
大學時期主編臺大人文報,曾任誠品刊物《提案》編輯顧問。於199O 年代初期進入編輯領域,知名著作包含《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雜誌俱樂部,招生中》、《中年大叔的 2O 個偏見》等。
李惠貞
出版界資深工作者。曾任大塊文化企劃及主編、藍鯨出版主編、晴天出版總編輯。2O11-2O17 擔任《Shopping Design》總編輯。2O16 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最佳主編。現為自由工作者,新型態學習及閱讀行動「獨角獸計畫」創辦人。
劉冠吟
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曾在金融、科技、行銷、公關相關產業工作,現任《小日子》發行人,敏捷思維培養出興趣廣泛、閱讀多元的個人特質,喜歡停不下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