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也都是欠聽故事的人──專訪心理學作家、Podcaster海苔熊|《提案》1+2月號:解題未來的世代共筆
撰文 何昔珊.口述|海苔熊.攝影|楊雅淳程威銓,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輔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學等平台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主持Podcast頻道《海苔熊心理話》。
本章學習重點
★摘下我們在網路上的面具,不必維持「成功」的樣子
★撥開自己的「花生殼」,看看裡面有東西嗎?
★以「潛意識的互動」建立真實的關係
自從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興起後,大家似乎更少看書了。這代表我們不再喜歡閱讀了嗎?其實也不是。世界越慌亂,人類就越是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們更少花時間拿起一本書,是因為對知識的渴望已經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滿足──社群網站、電子新聞、知識Blog,這些碎片式的閱讀填補了過往隨身攜帶一本書的重量。
大概由於疫情的關係,許多人對於整天關在屋內看YouTube、電視劇、滑網路文章感到煩膩,因此podcast成為最新的知識管道。《海苔熊心理話》是在2019年底開始錄製的,那時我剛從美國回到台灣,隨著節目的推出,這一年來逐漸累積了一些聽眾。
在這個複雜的年代,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而且我們都是欠聽故事的人。在節目中我同時做了兩件事:一是講故事給大家聽。格林童話大概有200多個故事,再加上其他童話,以及現在新出的卡通、動畫等,永遠都有講不完的故事。第二,我會從聽眾的來信中,挑選適合的故事,試著用童話的內容來解釋他身處的難題,以及可能解答聽眾疑問的線索。
童話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經常擁有一種關於人生處境的「原型」,亦即人類集體共同的生命經驗。無論是愛情、家庭、朋友、工作,好像總有雷同的要素可以套入故事的情境當中。然而,我研究童話越深,也越明白一個道理:每個生命的故事總有其獨特性。即使我們走入相同的故事情節或困境,也可能選擇不同的行動,進而寫出專屬於自己的童話故事。
走入人際關係困境:花生殼世代
我們從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故事中看見他人。在社群網路時代,資訊吸收成為大眾所習慣的日常,只要在YouTube、FB、IG上隨手一滑,就能看見數以千計的人生劇場在眼前上映。好多人急著拋出自己的故事,希望被別人看見、得到立即性的回饋,造成一種彷彿被理解的「錯覺」。
為什麼說是「錯覺」?因為在社群媒體展現的「自我」,不一定是真正的自我──在心理學我們稱它為「虛假自我」(False self)。在網路上看到的美好生活片段,形成了一種主流模板,使你信服:好像人生就得活成這樣,於是我們開始戴上面具,試圖維持某種「成功」的樣子。
好好面對面的日子:爬山、散步、同桌吃飯
要怎麼尋找花生的核心呢?《僧人心態》的第一章引用了一句話:「我不是我認為的自己,也不是你認為的我,我是我認為你所認為的我。」其實就是心理學談人際關係的幾種路徑,包含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對方,以及我們想像對方如何看待自己。另外還有一項關鍵是: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經由「潛意識」行動而導致雙方關係的變化;某些你沒意識到的小小動作、話語、選擇,可能都是重要的催化劑。
我們時常糾結於對彼此觀感的想像,卻忽略了那些隱藏在真實互動底下的事物。《神隱少女》裡有一段情節,主角千尋和無臉男、(變身為老鼠的)寶寶等人去錢婆婆家,眾人一起紡紗、織布,完成被交付的任務,而這項「感覺好像沒做什麼」的行動,卻是他們成為夥伴的關鍵。很多時候,重要的不是行為,而是這份「共同」經驗中所隱藏著的潛意識互動。你正在影響我、我正在影響你,我們沒有對話,甚至可能不清楚某些事情正在發生,好比同桌吃飯,對座落下匙筷的震動透過桌面傳遞到了你的掌心──我認為這就是建立真實關係的關鍵,那些潛意識裡碰撞著的,才是花生真正的核心。
「這本書的作者使用了許多有趣的圖片、故事跟操作方法,教導讀者如何和心裡的聲音相處;無論翻到哪一頁,都可以使用書中提到的方法分析自己的內心狀態。書中提到每天對一個人、地方或事物表達感謝的『感恩練習』,或者用觀想呼吸、行走禪、慢慢吃飯等方式來覺察自己內心的『內觀練習』,都是這十年來被廣泛應用的熱門研究。這張圖想說的是,過往經驗影響到我們如何定義自己、自己是怎樣的人、還有認為什麼事情是有價值。在心理學上,這系列的思考我們稱做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不僅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也會影響到我們身邊的人的生活、以及日常的幸福感(happiness and well-being)。」
──海苔熊
2020,學習「等待」的一年
去年11月,我趕在疫情發生前從美國回到台灣,在那之後開始了長達一年的耳鳴,嗡嗡嗡的聲音就像蜜蜂,二十四小時在雙耳環繞著。我尋遍各家名醫,針灸、吃藥、治療、通靈,什麼都試過了,但沒有任何改變和進展。
有次,我去了一間朋友推薦的耳鳴權威看診。醫生告訴我:「我相信你已經去過很多地方看診,如果你在別的地方找不到耳鳴的答案,在我這裡大概也找不到。」他說,面對始終無法好轉的病人,他經常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聽到他如此坦誠,我的感受似乎也被舒緩了。比起面對「耳鳴」本身,我覺得更痛苦的是要面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很多時候我們想要找到問題的答案,但有時再多的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能做的只有等待。
2020年,對我來說就是「等待」的一年。面對疾病、分離、痛苦、死亡,我們能夠做的事只有等待,等時間經過、等疫情結束、等內心的悲傷淡化。我想,如果生命提供我們等待的機會,或許也是給我們時間去思考其他的可能。在這一年裡,我們體驗了過去沒有的生命經歷、見過一些其他的風景,也種下一些新的種子。在無常日子裡持續工作與生活,或許有天時機就會成熟。我們都只是在等待,果實掉下來的那一刻。
➤➤➤為下個十年,他推薦閱讀《 》
《僧人心態》
作者|傑.謝帝
出版|方智
從商學院高材生變成僧人,為傳遞所學而還俗。美國新生代思想領袖傑.謝帝以僧人心態帶領讀者擁抱痛苦與焦慮,擁有更圓滿的人際關係。
➤➤讀書筆記
●「當我們關閉了圍繞在身邊的意見、期望和義務,就會聽到自己的聲音了。在那靜默之中,我開始認識外部雜音和內在心音的區別。」──p.33
●「人們常說,當對守舊不變的恐懼大於對改變的恐懼時,我們就會改變。」──p.104
●「事實是──你無法成為那個不是你的人,但你可以成為真正的你。」──p.150
➤課後自學書單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作者|蘿蕊.葛利布
出版|行路
身為諮商心理師的本書作者,在一次人生的天翻地覆之後,也開始接受另一個「很不典型」的心理師開始晤談……
《看見百分之一的希望》
作者|蔣雅淇
出版|商周
知名新聞主播蔣雅淇再度以勇氣轉變一場場人生試煉,在明明看不見希望的路上,想盡辦法找到希望。
《最強習慣養成》
作者|吉井雅之
出版|星出版
要開始良好的新習慣,但一直持續不了?日本改變5萬人生活的習慣形成顧問,以71個觀點帶你打造更好的自己。
《間隙》
作者|平路
出版|時報文化
本書是小說家平路在知道自己罹病後,收拾心情、向內尋求的「間隙」,也是她創作生涯裡對文字的另一番探險以及高峰。
🎥 《提案》1+2月號|解題未來的世代共筆
六組不同領域領銜者,為下個十年,他們推薦閱讀《 》
☞CH1_心理課|海苔熊|我們都是欠聽故事的人
☞CH2_文學課|歐陽立中|寫作是最好的社交貨幣
☞CH3_財經課|柴鼠兄弟|資訊焦慮時代,該買單什麼內容?
☞CH4_教育課|Sandy 吳姍儒|生命中未解之事,並不會成為養分
☞CH5_科技課|矽谷阿雅|「動手做」出上網搜不到的每個當下,才是矽谷精神
☞CH6_未來課|水丰刀|想成功?先避開最慘的人生吧!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迷誠品Podcast「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