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也都是欠听故事的人──专访心理学作家、Podcaster海苔熊|《提案》1+2月号:解题未来的世代共笔
撰文 何昔珊.口述|海苔熊.攝影|楊雅淳程威铨,台大心研所毕,彰师大谘辅所博士生,笔名海苔熊,是一种结合可爱与可口的动物。目前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学等平台专栏作者,着有《在怦然之後》与《暖伤心》,主持Podcast频道《海苔熊心理话》。
本章学习重点
★摘下我们在网路上的面具,不必维持「成功」的样子
★拨开自己的「花生壳」,看看里面有东西吗?
★以「潜意识的互动」建立真实的关系
自从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体兴起後,大家似乎更少看书了。这代表我们不再喜欢阅读了吗?其实也不是。世界越慌乱,人类就越是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更少花时间拿起一本书,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已经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满足──社群网站、电子新闻、知识Blog,这些碎片式的阅读填补了过往随身携带一本书的重量。
大概由於疫情的关系,许多人对於整天关在屋内看YouTube、电视剧、滑网路文章感到烦腻,因此podcast成为最新的知识管道。《海苔熊心理话》是在2019年底开始录制的,那时我刚从美国回到台湾,随着节目的推出,这一年来逐渐累积了一些听众。
在这个复杂的年代,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而且我们都是欠听故事的人。在节目中我同时做了两件事:一是讲故事给大家听。格林童话大概有200多个故事,再加上其他童话,以及现在新出的卡通、动画等,永远都有讲不完的故事。第二,我会从听众的来信中,挑选适合的故事,试着用童话的内容来解释他身处的难题,以及可能解答听众疑问的线索。
童话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经常拥有一种关於人生处境的「原型」,亦即人类集体共同的生命经验。无论是爱情、家庭、朋友、工作,好像总有雷同的要素可以套入故事的情境当中。然而,我研究童话越深,也越明白一个道理:每个生命的故事总有其独特性。即使我们走入相同的故事情节或困境,也可能选择不同的行动,进而写出专属於自己的童话故事。
走入人际关系困境:花生壳世代
我们从故事中看见「自己」,也从故事中看见他人。在社群网路时代,资讯吸收成为大众所习惯的日常,只要在YouTube、FB、IG上随手一滑,就能看见数以千计的人生剧场在眼前上映。好多人急着抛出自己的故事,希望被别人看见、得到立即性的回馈,造成一种彷佛被理解的「错觉」。
为什麽说是「错觉」?因为在社群媒体展现的「自我」,不一定是真正的自我──在心理学我们称它为「虚假自我」(False self)。在网路上看到的美好生活片段,形成了一种主流模板,使你信服:好像人生就得活成这样,於是我们开始戴上面具,试图维持某种「成功」的样子。
好好面对面的日子:爬山、散步、同桌吃饭
要怎麽寻找花生的核心呢?《僧人心态》的第一章引用了一句话:「我不是我认为的自己,也不是你认为的我,我是我认为你所认为的我。」其实就是心理学谈人际关系的几种路径,包含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对方,以及我们想像对方如何看待自己。另外还有一项关键是:在没有觉察的情况下,经由「潜意识」行动而导致双方关系的变化;某些你没意识到的小小动作、话语、选择,可能都是重要的催化剂。
我们时常纠结於对彼此观感的想像,却忽略了那些隐藏在真实互动底下的事物。《神隐少女》里有一段情节,主角千寻和无脸男、(变身为老鼠的)宝宝等人去钱婆婆家,众人一起纺纱、织布,完成被交付的任务,而这项「感觉好像没做什麽」的行动,却是他们成为夥伴的关键。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行为,而是这份「共同」经验中所隐藏着的潜意识互动。你正在影响我、我正在影响你,我们没有对话,甚至可能不清楚某些事情正在发生,好比同桌吃饭,对座落下匙筷的震动透过桌面传递到了你的掌心──我认为这就是建立真实关系的关键,那些潜意识里碰撞着的,才是花生真正的核心。
「这本书的作者使用了许多有趣的图片、故事跟操作方法,教导读者如何和心里的声音相处;无论翻到哪一页,都可以使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分析自己的内心状态。书中提到每天对一个人、地方或事物表达感谢的『感恩练习』,或者用观想呼吸、行走禅、慢慢吃饭等方式来觉察自己内心的『内观练习』,都是这十年来被广泛应用的热门研究。这张图想说的是,过往经验影响到我们如何定义自己、自己是怎样的人、还有认为什麽事情是有价值。在心理学上,这系列的思考我们称做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也会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人的生活、以及日常的幸福感(happiness and well-being)。」
──海苔熊
2020,学习「等待」的一年
去年11月,我赶在疫情发生前从美国回到台湾,在那之後开始了长达一年的耳鸣,嗡嗡嗡的声音就像蜜蜂,二十四小时在双耳环绕着。我寻遍各家名医,针灸、吃药、治疗、通灵,什麽都试过了,但没有任何改变和进展。
有次,我去了一间朋友推荐的耳鸣权威看诊。医生告诉我:「我相信你已经去过很多地方看诊,如果你在别的地方找不到耳鸣的答案,在我这里大概也找不到。」他说,面对始终无法好转的病人,他经常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听到他如此坦诚,我的感受似乎也被舒缓了。比起面对「耳鸣」本身,我觉得更痛苦的是要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有时再多的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能做的只有等待。
2020年,对我来说就是「等待」的一年。面对疾病、分离、痛苦、死亡,我们能够做的事只有等待,等时间经过、等疫情结束、等内心的悲伤淡化。我想,如果生命提供我们等待的机会,或许也是给我们时间去思考其他的可能。在这一年里,我们体验了过去没有的生命经历、见过一些其他的风景,也种下一些新的种子。在无常日子里持续工作与生活,或许有天时机就会成熟。我们都只是在等待,果实掉下来的那一刻。
为下个十年,他推荐阅读《 》
《僧人心态》
作者|杰.谢帝
出版|方智
从商学院高材生变成僧人,为传递所学而还俗。美国新生代思想领袖杰.谢帝以僧人心态带领读者拥抱痛苦与焦虑,拥有更圆满的人际关系。
读书笔记
●「当我们关闭了围绕在身边的意见、期望和义务,就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了。在那静默之中,我开始认识外部杂音和内在心音的区别。」──p.33
●「人们常说,当对守旧不变的恐惧大於对改变的恐惧时,我们就会改变。」──p.104
●「事实是──你无法成为那个不是你的人,但你可以成为真正的你。」──p.150
课後自学书单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
作者|萝蕊.葛利布
出版|行路
身为谘商心理师的本书作者,在一次人生的天翻地覆之後,也开始接受另一个「很不典型」的心理师开始晤谈……
《看见百分之一的希望》
作者|蒋雅淇
出版|商周
知名新闻主播蒋雅淇再度以勇气转变一场场人生试炼,在明明看不见希望的路上,想尽办法找到希望。
《最强习惯养成》
作者|吉井雅之
出版|星出版
要开始良好的新习惯,但一直持续不了?日本改变5万人生活的习惯形成顾问,以71个观点带你打造更好的自己。
《间隙》
作者|平路
出版|时报文化
本书是小说家平路在知道自己罹病後,收拾心情、向内寻求的「间隙」,也是她创作生涯里对文字的另一番探险以及高峰。
《提案》1+2月号|解题未来的世代共笔
六组不同领域领衔者,为下个十年,他们推荐阅读《 》
CH1_心理课|海苔熊|我们都是欠听故事的人
CH2_文学课|欧阳立中|写作是最好的社交货币
CH3_财经课|柴鼠兄弟|资讯焦虑时代,该买单什麽内容?
CH4_教育课|Sandy 吴姗儒|生命中未解之事,并不会成为养分
CH5_科技课|矽谷阿雅|「动手做」出上网搜不到的每个当下,才是矽谷精神
CH6_未来课|水丰刀|想成功?先避开最惨的人生吧!
关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每个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并於全台书店展示议题的「延伸主题书展」,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纸本刊物,另有线上版与《诚品书店 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随时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动态!
线上阅读《提案on the desk》
《诚品书店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
迷诚品Podcast「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