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所有未解之事,並不會成為養分,反而是成長路上的荊棘──專訪作家、主持人Sandy 吳姍儒|《提案》1+2月號:解題未來的世代共筆
撰文 何昔珊.口述|吳姍儒(Sandy).攝影|楊雅淳講師|吳姍儒(Sandy)
誠品年度暢銷書《我的存在本來就值得青睞》作者、知名主持人。十四歲隻身赴美求學,華盛頓大學綜合藝術系畢業後返台。自小養成的書寫習慣融合其生命中所見所感,使其成為多面向深度新生代作家。
本章學習重點
★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想像中那麼了解自己。
★「照鏡子,用媽媽看你的方式看看自己。」
★在三十歲這年,重新學習當著小孩吧!
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
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種種可能〉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今年二月,我出版了第一本書《我的存在本身就值得青睞》,這本書寫的是我從15歲到25歲間的思考和學習。出書這件事情,簡單來說叫做「完成夢想」,終於完成一件思考已久的目標——我知道我應該能做到,而我也的確做到了。作為一個節目主持人,不太可能在工作時把腦中所想的展現出來,所以我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說出內心真正想說的話。
人的大腦充滿許多混亂而複雜的思緒,而記錄是一個保留和統整的方法。我從國中開始有記錄的習慣,不是乖乖拿一個筆記本從頭寫到尾,記錄今天發生什麼事情的那種流水帳;我寫的大多都是某個事件發生當下的情緒和感受。我常常回顧自己寫的東西,一邊看、一邊對照當時和現在的情境:「現在的感受還是跟以前一樣嗎?」、「現在的我有能力處理這件事情了嗎?」
你生命中所有未解之事,並不會成為你的養分,反而可能成為阻擋你成長的荊棘。記錄下來,能夠幫助我們去找到問題的根源——因為我們很多時候沒有想像中那麼了解自己。
人類起源:追索內在源頭
雖然我大學讀的是藝術,但我反而更喜歡關注人類。我很喜歡研究和觀察人類的思考和行為,在「我們為什麼要活著?」與「生命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的本質上——我不是徬徨的,但我希望能夠用更簡單的方式去探索這件事。
人類是所有動物裡,唯一會懷疑自己存在理由的動物。既然我們生而為人,我總是想:其中必定有什麼原因、有一些我應該尋求的答案。當我碰到各式各樣的人,我很自然的會統整跟分類——他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哪一種信念的人,或者他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變成如今的模樣。研究一個人的成長過程(becoming),其實會學到非常多東西。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意識到:生命唯一的目的就只有活下去。當我早上醒來,我可以意識到自己在呼吸、我的心臟在跳、我的大腦正在運作;這些生存表象內的小房間,住的就是一堆小小的細胞,他們齊聚在一起,說:「我們今天要活下去哦!」於是你繼續努力下去,展開每一天的生活。
這次推薦的幾本書,他們的深淺濃度和議題都不太一樣,如果簡單統整這些書的共通點,還是會回歸到「人的生命」。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哪裡來、怎麼去,不要讓自己渾渾噩噩的渡過一輩子。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誰,每一天都如履薄冰,不知道自己的下一步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快樂嗎?你痛苦嗎?你憂傷嗎?你委屈嗎?你在壓抑嗎?——當你不知道自己是誰,這一切甚至可能成為一種壓力,讓你開始塑造一個不是「你自己」的你,成為別人心目中期待的樣子。
我的書被很多人解讀成:「不用管別人說什麼,我就是最好的。」但其實不是,我想傳遞的資訊不是這個,而是你能否把自己分門別類,找到自己跟別人的相同和差異處。如果你不從內部認識自我,而是透過外在世界定義自己,或者等到有一天你終於抓住外面的一切,再往內看的時候,你會認不得自己真實的模樣。
Sandy的推薦書1:《達爾文大震撼》
「生命的演變有很多版本,我很喜歡這個版本。讀這本書後,我開始懂得用一點科學去釐清自我的狀態,而科學以外的感情同等重要。理性就像身體的骨頭,而包圍在骨頭外的神經、組織、細胞,代表眼不可見的感性與信仰。當我們死亡,身體燒毀後留下的僅有骨頭,我們只能看見骨頭;但其他更有意義的,卻是那些我們看不見的事物、那些生命中最柔軟的部份。」
「我是在做完書中測驗後,才發現自己排名第一的天賦不是溝通(communication),而是極限(maximizer)。這個結果讓我很震驚,因為我一直以來都以為自己的強項就是溝通和表達,從沒想過自己竟然擁有比這更強的天賦。這本書讓我學會如何處理我擅長和不擅長的事物,將不擅長的事控制到不造成太大的傷害,不再將事事推進至極限,留給自己一點餘裕。」
在教育現場發現你的天賦
《發現我的天才》列出34項天賦,透過心理測驗產生個人第一到五名的天賦。從了解自己特質的排序開始,進而讓讀者能好好發揮自己擅長的事,不再執著於將不擅長的事做到百分之百完善(基本上只要不造成太大的災難就好)。
我覺得人越早踏上了解自己的旅程越好。我在當老師的時候,都會跟我的學生說:「你要趕快知道自己是誰、出社會之後要做什麼。」他們常抗議:「我哪知道啊!老師,我才十三歲!」可是當你還在念書時不想清楚,二十三歲還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然後很有可能、一晃眼你就三十三歲了。
我們小時候常覺得,老師知道一切問題的答案。直到我自己當了老師,才意識到:老師的長處就是統整他學會知識的方法,因為學校只能教導你「如何」思考,不能教會你該思考「什麼」。台灣的教育環境還沒離開「老師整理一個辦法給你」的路徑,我們能做的就是從知識的縫隙中認識自己。在八堂課裡面,一定有你「比較」喜歡的課、「比較」擅長的領域——不是卓越,我們沒有要追求卓越,一開始只要「會」就行了。
關於未來的想像:從「恐懼」到「接受」
有段時間我對未來感到很恐懼。大概在我十八歲那年,某天晚上開車回家,邊想著待會回家要預備明天的考試和功課、要煮飯給妹妹吃、打掃家裡……好多好多事等著要做,可是我現在還塞在路上,然後我就哭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未來」的龐大和無情,從此刻一直到死亡,人的一生有太多目標要追趕,必須努力追趕才能達成心中的期待。
後來我看了一部電影,叫做《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電影裡的男主角為了他愛的家人,必須使用超能力回到過去、改變人生,當他以為自己做出正確決定的同時,未來又再度被改變了。電影用這種方式輕描淡寫地告訴你:未來已經大致底定,過度控制和擔憂不會造成任何改變,你要做的就是認真渡過每一天,感受當下真實的幸福。之後陷入許多恐懼或失控的情境,我逐漸學會用「算了吧!」的態度去面對這些難題,不再逼迫自己一定要完成這麼多事,只求盡力、沒有愧對自己就好。
獻給過去的自己:成為心裡的那個小孩
2020年,在想像中原來應該是美好的、充滿愛的一年。但在這一年當中,好像每個人都失去了一些什麼,或因為別人的失去而擺脫不了那股失落、空洞的感受。《我離開之後》提出了關於時間的一種解方,它告訴我們,面對死亡、關係的失落,我們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而在這些情緒中,我們又能怎麼做。
我很喜歡其中這一篇。第450天:「照鏡子,用媽媽看你的方式看看自己。」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會拋下很多原始的自我,試著去符合大眾、社會的標準、符合別人的期待,而唯一會記得你最原始樣貌的,常常都是母親。她說:「有時候你會忘記自己有多棒,我真恨我自己不能時常在你身邊提醒妳。」——我想,只有如此簡單純粹的愛,才能引發這樣的感受。死亡向來是很難觸碰的議題。書裡講的死亡很直接:在母親死亡後,留下來的女兒能做什麼?她允許我們在面對人生中痛苦的分離,能夠適當地接受並展現出個人的悲傷。雖然作者刻意以輕鬆的方式帶領讀者進行嘗試,但她所書寫的「每一天」卻又是如此深刻,當中的每一天可以是你面對分離後的第一天、最後一天,也可能是中間的任何一天。
我曾經許過一個願望:想要跳過二十歲,直接進入三十歲。我不想面對二十幾歲的旅程,一點也不期待這段時間。現在回想起來,大概是因為我沒有當過孩子。我從14歲出國念書,開始照顧妹妹,一邊面對陌生的環境,一邊努力儘快完成學業。我不擅長當「孩子」,但會當大人,所以希望人生能快轉到想像中是「大人」的三十歲。
等到真的滿三十歲的這一年,卻覺得好累、好辛苦,一點也不如想像中好玩。反而最近做了一個決定:我要好好的當一個小孩。因為我這輩子沒有叛逆過、沒做過任何出格的事,我總是很乖,甚至可以說「有點無聊」。我想,如果我可以偶爾表現出一點孩子的模樣,或許更可以跟自己好好相處。這是我目前正在嘗試和練習的事——找回心裡的那個小孩。
✦
➤➤➤為下個十年,她推薦閱讀《 》
《我離開之後》
作者|蘇西.霍普金斯
出版|三采文化
插畫家女兒意識到母親總有一天會比自己先走一步,於是要求母親寫一本「媽媽離世指南」給她,母女共同合作,讓這本書成了最棒的人生禮物。
➤➤讀書筆記
●第15天:烤一塊布朗尼
「自從我離開之後,妳有很多事要忙,忙到沒有太多時間思考。然而失去的本質就是體認與接受,這將成為妳的新日常。妳永遠無法擺脫它,但妳會慢慢撐過去。」
●第365天:煮一鍋雞湯團子
「大多數時候,我們從其他人身上看到的(即使是那些還活著的人),只是我們對他們的看法,只是一種概念。所以只要妳記得我,我就在這裡。」
●第12000天:看一齣喜劇
「當妳害怕時,問問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恐懼幫得上忙嗎?如果幫不上,就試著用大笑代替恐懼吧。」
➤課後自學書單
《失落的一角》
作者|謝爾.希爾弗斯
出版|水滴文化
《愛心樹》作者感動上億人的作品。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失落的一角」,但,真正的「圓滿」是什麼?
《星星女孩》
作者|傑瑞.史賓納利
出版|聯經出版
她的與眾不同,讓每個人都深深著迷;她的格格不入,讓每個人避之唯恐不及。在「平凡」與「不凡」之間,該如何抉擇?
🎥 《提案》1+2月號|解題未來的世代共筆
六組不同領域領銜者,為下個十年,他們推薦閱讀《 》
☞CH1_心理課|海苔熊|我們都是欠聽故事的人
☞CH2_文學課|歐陽立中|寫作是最好的社交貨幣
☞CH3_財經課|柴鼠兄弟|資訊焦慮時代,該買單什麼內容?
☞CH4_教育課|Sandy 吳姍儒|生命中未解之事,並不會成為養分
☞CH5_科技課|矽谷阿雅|「動手做」出上網搜不到的每個當下,才是矽谷精神
☞CH6_未來課|水丰刀|想成功?先避開最慘的人生吧!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迷誠品Podcast「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