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造人人安好的社會,我們必須控告婚姻
撰文 諶淑婷(作家)在閱讀《控告婚姻》書稿前,我正因為決定不和伴侶與孩子去婆家,自己一人留在家裡度過傳統新年,接受了媒體採訪,並因為報導刊出,在網路上受到許多批評。有網友罵「選擇了婚姻卻要逃避責任」、「自己年幼時也曾享受過快樂的年節聚會,當了媽媽卻不願意犧牲自己」,也人有說:「現在的婆家都超好,為什麼還要製造婆媳對立?」
我想回覆網友解釋些什麼,卻又刪了留言,心裡不服氣的想,憑什麼我為自己做選擇,還要說服這些不相干的人?另一方面,我也感到可悲,留言批評者竟多是女性!那是一種「我不好過,妳為什麼可以好過」的惡意氛圍。
以至於我在讀《控告婚姻》,覺得作者彷彿是身在韓國的我,我們對婚姻的一路反思竟是如此一致!明明結婚是相愛的兩人決定相守一生,卻因為姻親制度,變成「兩個家庭的組成」,無論單身時的我多獨立自主,婚姻卻讓我踏入父權無所不在的世界。
在婚姻中,難以甩脫的被歧視感
我的婆家很好,這點也和作者一樣,公婆對我客客氣氣,我不需要負擔什麼家務,只要在廚房問:「需要幫什麼?」、「現在要做什麼?」但我還是漸漸在結婚這十年,減少了去訪次數,從新婚那年每月一次,現在我一年只去兩次,其他時間,我鼓勵伴侶自己帶著孩子回家「盡孝」,因為比起媳婦(外人),我知道所有的長輩都更想看到親生孩子與孫子。
所以我能體會作者所寫,明明伴侶算是神隊友、婆家也「幸運的」很好,自己卻還是因為媳婦角色而覺得萬般不自在。我實在很厭倦,就算被說「不用忙」,還是要察言觀色,遞盤子、擺碗筷、收拾餐桌的自己,也很討厭當家族所有男性都在客廳看電視時,還「主動」去切水果的自己;收拾好廚房後,茶几上的水果盤已空空如也,卻沒有人起身拿到廚房。
我並非懶惰的人,生孩子後,我是「在家工作的全職媽媽」,孩子上學時,我拚命寫稿、交出企畫案、和好幾個窗口聯絡;孩子回家後,我整理家務、煮飯、幫孩子洗澡,教功課,直到孩子睡著,我才結束一天的工作。而回到我的原生家庭,我會馬上進廚房幫忙媽媽,吃飽飯後洗好碗筷。其實在公婆家的我更輕鬆,但我對「應該幫忙做事」的心態非常抗拒,也討厭自己刻意不幫忙時的不自在心情,所以我告訴伴侶,在這種性別不平等狀況改變前,我要盡可能縮減待在婆家的時間,或者以外食換取不分性別都能待在客廳的權利。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那就是一種血淋淋的受歧視感,而且早從踏入婚姻那刻,就已經開始:請帖和餐廳指示牌無條件把新郎名字擺在前方;新娘要待在休息室不能招呼自己的親友;新娘要由父親牽入場,再交到另一名男性手中;婚禮司儀請男性長輩致詞而非女性;捧花交給好姊妹而非男性朋友,畢竟「女生都想結婚」。
最讓我生氣的是,我在結婚後就記住了公婆的生日,並主動提醒伴侶,但伴侶根本不知道我父母的生日,而我知道多數人會說「男人就是如此」。此外,當我決定連假留在家裡、第二個孩子從母姓、過年不去婆家,都不斷被問:「你老公怎麼說?」彷彿我是一個決斷的人,忽略了我和伴侶應該是合作與協商的關係。
看見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位置
《控告婚姻》從作者對婚姻的省思起步,一路觀察女性在家庭中的位置,在職場的角色、社會的價值,循序漸進幫助讀者檢視自身漫不在乎、或是說服自己接受的種種「不自在」。例如公婆會要我幫伴侶補身體,或建議生兩個孩子比較剛好;我的爸媽會提醒過年要多在婆家留幾天盡孝道;懷孕的女性朋友被認為拖累同事;更別說韓國政府製作「可受孕女性地圖」,我國國健署則呼籲女人在二十五至三十五歲間完成生育規畫,而兩國對於如何端出全面性的友善生育政策,絕口不提。
作者觀點犀利,批評要求遵循傳統的人,總是把「忍耐一下」掛在嘴邊,卻不思考為什麼總是要求受壓迫者忍耐。也批判「婆家新創企業」的現象,本來兒子沒有打電話問安的習慣,連假也不見得回家,但兒子一結婚,就要求媳婦常常問安,連假一定要返鄉參加家族聚餐。這些要求只是為了強化家父長權威,「廚房裡擠滿了女人,孩子聚在一起玩,男人在客廳享用女人準備的佳肴美酒、談天說地」,這幅景象,不過是圓了家族男性長輩成為「一家之主」的美夢。
但絕大多數的公婆真的都不是壞人,更非罪大惡極,要說「公婆問題」(容我反對「婆媳問題」這個詞),應該從「老公是孝子」這點來討論,因為男人所謂的孝道,說穿了就是懶得為伴侶和自己爸媽起衝突,或不想耗費力氣去溝通而已。另一個恐怖真相是「把媳婦當成女兒看」,這裡的「女兒」絕非會頂嘴吵架的親生女兒,而是公婆「想像中的女兒」,溫順又笑臉迎人,樂於參與各種家族聚會。而這一切,全部源於性別不平等,因此上述種種狀況不會發生在女婿身上,婚姻中的父權文化一天不結束,我就會一再苦勸未婚的朋友,務必與婚姻保持距離。
沒經歷過壓迫,並不代表父權不存在
這本書不叫「控告公婆」也不是「控告社會」,而是「控告婚姻」,因為女性在婚姻中遭遇的種種問題,其實根源於男性配偶對於「兩人所經營的家」沒有主人意識,不只是作者所說的男人缺乏家事勞動的意識,所以「不做也無妨、做了也做不好」:也不只是犧牲老婆去幫自己盡孝道。而是某些(很大一部分)的男性,不曾傾聽配偶的心聲,沒有想溝通、達成共識的想法,更不願改變行為,他們所謂的「共同組織家庭」,是盡量找到離開原生家庭後,自己還能舒舒服服的生活模式。
我明白有許多男性對這樣的指控憤懣不平,但男性要怪罪的不是指出這些社會現實的我們,要責備的應是讓他們無法卸除「父權壓迫」的其他男性;就如同不曾有過壓迫經驗的女性,也不能說父權不存在。女性在婚姻、家族、社會受到的壓迫從來就不是個人問題,如果妳的婚姻很友善,如果你自認是友善配偶的男性,那麼你們該做的,是看見女性的痛苦、主動碰撞父權制,支持更多女性可以理直氣壯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抬頭挺胸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是合力建立一個不分性別、不靠婚姻制度,人人都能自在安好的社會。
☞Podcast讀書節目「衣櫥裡的讀者」主持人黃星樺推薦《控告婚姻》:身為人夫,這是我在婚姻裡該知道的事
☞《控告婚姻》精選書摘〈這才不是孝子〉
✦
{本內容由時報文化出版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Caio from Pexels}
▌撰文者簡介|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育有一兒一狗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著有《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時報文化】精采內容
☞誰說一個人等於不完整? 透過自我關懷,不論有伴或單身,你都完整而美好
☞【迷星座】你最像吉卜力動畫裡的誰?從吉卜力女性角色檢視自己,以誠實之心活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