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彤 | 用視覺聽音樂,聽他人──《提案》11月號「完美身體求生記」
撰文 《提案》編輯室獻給苦於與身體相處的人,信心加滿的後援筆記。
邀請位處第一線、熟悉身體的人類,提供愛護身體的建議與思考觀點。
表演工作者,同時是CODA*註1的廖曉彤,近身觀察了聾人聽障*註2的生活不便與身體限制;想讓聾人享受音樂,是「聲音藏在」計畫的初衷。2021年開始,帶著真誠、專業的手語演繹,讓音樂慢慢傳入聾人心中。聽他聊身體怎麼轉譯音樂。
提案編輯室(後簡稱提):請分享「聲音藏在」計畫
「聲音藏在」發起人廖曉彤(後簡稱彤):我在聾人家庭長大,我爸媽平常都會聽音樂,剛開始我很訝異身邊的聾人與聽人朋友有些人完全沒有「聽障也能享受音樂」的概念。他們認為「聽」不到,所以「不能」聽音樂。但這是因為每個聾人成長環境不同,造成聽音樂經驗上個體差異很大。
計畫第一年做了工作坊,實際訪談聾人,也設計了題目帶他們聽音樂,看視覺輔助、觸覺感受振動及表演者手語翻譯與肢體表達這些元素,能否為他們帶來音樂感受。透過田調,我獲得實質上能應用的資訊,再把這些元素延續到第二年、第三年。至今,我們拍了歌曲的Cover影片、做了共融音樂會,將理念化為實際的活動形式。九月剛結束的世界手語日藝術共融公益演唱會,有聾人分享:這是參加過人生最棒的演唱會,以前他從來不知道台上的人在唱什麼,沒辦法融入,這次他可充分感受到音樂的不同情緒。能將理念轉換為行動,並帶來實質上的改變,對我來說更重要。
九月的演唱會,我看到第一批進來的觀眾,就是上次三月就參加過演唱會的那些人,大家的臉上都充滿著喜悅。透過他們的眼神讓我內心也感到滿滿的期待。
提:關於共融演唱會的選曲和合作對象
彤:我的選歌核心,是挑選以生命故事為靈感的創作者,以及適合轉換成手語畫面的歌曲,希望這場活動是一個由許多不同的生命故事相互交流的演唱會。歌手的頻率很重要,這次表演者#鄭宜農和#熊仔,本身很關心社會議題,跟關注我們的族群很相近。我對他們過往的作品也有接觸,喜歡他們的音樂;聽到歌詞很有共鳴、甚至起雞皮疙瘩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懸念,直接去邀請。這次也找演員#郭耀仁來演出,雖然他不是歌手,但在表演裡帶給大家的感動一樣的。不管知名度、創作者在什麼階段,只要理念相近,帶來的影響與能量都是不變的。
因為手語是再詮釋的語言,希望翻譯時,用最忠實的方式去表達創作者想法。不能理解的時候,也會和創作者確認本意,一起討論音樂的情境,希望所有的翻譯員都是精準用詞。
演唱會中,熊仔好奇聲音藏在選歌的原因。歌曲《再聯絡》講述他與爸爸的故事,他只表演過三次,是他最喜歡的歌,但表演時也感到很赤裸。我認為這首歌表達了他後來的生命轉變、面對爸媽兩人分開這段過程的感受,非常真誠、貼近他的生命,也感同身受,所以選了這首歌。
提:為了表現音樂,手語有什麼改變
彤:我們的表演者來自不同的手語學習背景。其中一位,是公共電視手語新聞主播牛暄文,他是聾人,曾經是口語族*註3。播報新聞的訓練是手語翻譯用字準確,不能有誇大的情緒。一開始練習,會很理性地透過歌詞判斷情感,例如分手,聯想是傷心,用比較文雅的手語打出來,忘記是在表演,在排練時,就把青春活力的樂團芒果醬的音樂,打成費玉清在唱情歌(大笑),後來我們建議把文字意義先拿掉,專心感受音樂,觀察我們其他人聽同首歌的身體表情跟律動。他發現:原來這歌有點輕快。後來他的手語表達就變得輕盈,表情也會跟著轉變,這首歌就被打成像張震嶽的音樂啦。
其他表演者是專業的手語翻譯員。他們可選擇能搭配到音樂節奏的動作,運用快慢、選字,讓手語打法更能配合音樂情境,最厲害的是,他們的手語可以轉為第一人稱,把歌曲故事的主角變成他自己,讓觀眾更進入音樂情境。
而我的弱項是翻譯不夠好,以前都是跟家人溝通為主,像會講英文、跟會翻譯英文這是兩回事。我會請翻譯老師和暄文先翻譯完之後,再用過往表演經歷,透過我的身體去表達音樂的不同質地、來做轉換,有表現輕飄飄的節奏、也有重金屬的衝擊感等等。我們各自的能力都不太一樣,我們是一邊發展手語表演一邊實驗。
作為表演者要先感受音樂、身體才能表達。
提:如何透過手語來傳達音樂
彤:手語是視覺的語言,其表達非常有想像力。透過這些對應關係,可以知道如何透過手語來傳達音樂。
- 臉部表情,就像音頻。想表達「我好開心」,臉就會是鬆開的樣子,表情就會跟著起伏,手語的音調就是表情。
- 身體就像是音色。有人聲音低沉,有人比較高,每個人聲音的獨特性,就像打手語時身體的質地。
- 手語動作就是音量,當很激動,會「啊啊啊啊」這樣說,振動幅度的大小,就是身體的動作,比較大或是比較輕柔。
- 手勢速度是聲音的節奏感。語言都是有節奏的,講話比較快或是比較慢,跟手勢快慢是一樣的。
提:父母身體的不便,對彼此的影響
彤:因資訊接收的焦慮,他們容易產生不安全感。過往沒有手機,我爸每天都要看電視新聞,雖然其他的爸爸也會一直看新聞,但我知道那是他很渴望外界的知識。他對我的關心,也是透過他看到的新聞,把在意的資訊分享給我。
我媽在陌生的地方,不敢一個人。小時候沒有Google Map,都是我畫地圖給他,告訴他路怎麼走、幾點約在哪裡。過去我覺得這些依賴是壓力,現在我認為他們即使聽不到,還是把我照顧得很健康,對我的愛也一直沒有缺少,這才是我要與他們學習的。
人與人的溝通,不止限於語言,如果你願意與一個人交流,首先在於「聆聽」。
提:計畫帶來的提醒
彤:有很多知識,我都是到計畫開展才更深的去理解。例如聾人聽障,他們要把音發的準是很困難的事情,像ㄍㄎㄏ這種氣音,因為聽力的限制,所以根本發不出來。有些聾人朋友會跟我分享他們怎麼訓練,要摸喉頭感受震動、再感覺氣息;他們要一直一直練習才能夠發出一個音。但我小時候跟我媽出門,他只要發出任何一個聲音,我就會叫他不要那麼大聲,因為我怕丟臉,不想讓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以前在外面打手語也一樣,總會被投以好奇的眼光,那時我覺得我媽發出來的聲音對大家來說應該是可怕的。現在我知道他們要發出聲音是多麼困難,我居然還叫他不要發出來,我覺得自己很慚愧。
小時候也因為溝通比較花時間,我又是很急躁的人,所以有時候就覺得算了,不要跟他們講,自己承擔下來。一開始我媽也會擔心,後來他們發現我好像能把自己照顧得蠻好,就漸漸放下。我想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題。
提:跟父母介紹聲音藏在計畫時,他們的反應
彤:其實我沒有先講。我們家是傳統的家庭,表達愛的方式是用行動,不會直接講。我媽是會用雞湯、或豐盛的早餐來表達愛的人,我爸看起來比較嚴肅。當時,我直接邀請他們到工作坊,他們一邊參與我的計畫,一邊才慢慢了解:自己的女兒到底在做什麼。
演唱會時,我也有邀請他們,我母親哭了蠻多次,他很像一個小寶寶,眼睛濕濕的、有點無助,也很害羞,因為我們把家裡的事、怎麼溝通的過程都呈現在大眾面前,雖然開心感動,但還是有點赤裸,我們到現在還是沒有直接表達過彼此的想法。但我永遠將他們寫在感謝名單最重要的位置。
提:你的身體練習和保養方法
彤:之前在劇場受過各種身體訓練,我會模擬不同元素,像金木水火土,來訓練身體質地。從別人的反饋中,我也了解到身體優勢:不用講台詞,用表情跟眼神就可以快速掌握情境;這也是手語帶給我的圖像思考所賜。
我身體保養法是去大自然。因為身體容易緊張,只有在大自然才能夠放鬆,感受蟬叫,或是風在流動,然後讓身體透過樹枝生長的方向來伸展。許多生活靈感都是從大自然取得的。
註釋
1 CODA:簡寫自Child of Deaf Adults,聾人的孩子。
2 聾人聽障:面對聾人或聽障時,因有人會自稱聾人,有些人則稱呼自己為聽障或聽損,可先詢問對方怎麼稱呼,尊重對方的自我認同。
3口語族:讀唇語為主,可用聲音跟聽人溝通。
照片/聲音藏在 攝影/許偉閔
文章首圖插畫/Phoebe chen
✒︎支撐身心靈的閱讀時間
2014年宮本円香撰寫的《聽不見的鋼琴家》,是曉彤大力推薦的書,書中主角是一位聽障鋼琴家,他對夢想的信念是「耳朵聽不到,但也想用彈鋼琴活下去。」讓人邊哭邊讀,可惜已絕版。
編輯室同步推薦
《失去的喜悅》
作者|法蘭克‧布魯尼
出版|圓神
因病逐漸失明的資深記者,如何撿拾低潮生活,接受身體狀態,重新向前。
-
廖曉彤
「聲音藏在」計畫發起人,與父母皆以手語溝通,身為聾人與聽人世界的橋樑,不斷思考聾人和音樂藝術的關係,邀請大眾在無聲的世界中尋找「聲響」。
⇝ 歡迎持續關注 #聲音藏在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 完美身體求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