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靈魂小怪獸熬一鍋湯—許瞳專訪作家張西《是花季的關係》
撰文 許瞳.攝影|KKlivehigh.場地提供|誠品生活松菸eslite café張西在英國的住處附近有一棵開花的樹,見證四季遞嬗花謝花開、往返台北與英國肯特,張西感覺花季就像人間之緣,一生有各自的風景要經過,能夠彼此見證是因恰好對上時間。這也是歸國後問世的第三本小說《是花季的關係》(以下簡稱《花季》)的命名來由。
張西去年前往英國肯特大學進修創意寫作碩士,回台後推出的第三部小說新作。(拍攝地點:誠品松菸書店)
《花季》由三位女性角色交織出六個短篇,是張西從長篇過渡到短篇小說的新嘗試。彷彿瀏覽一群朋友聚會後各自發布的限時動態,書中人物的生命片羽能拼出一座完整時空:「我很喜歡兩個人在路上擦肩而過,不知道對方是誰,但其實彼此有關聯的感覺。所以我在創造角色時會不自覺地想把他們兜進同個宇宙裡。」
臨摹「她們」的生命界線
關係中「界線」的探索,是新書的核心命題:「角色的塑造通常始於一個想要探討的事件。寫之前我和編輯討論了很多人們與『界線』的關係,發現其實我們沒有辦法避開與世界建立或拆除界線的選擇,而是無時無刻不在面臨這個課題。」所以張西透過小說裡的「徐安」談身體界線的劃分;「陸真」探索融入群體的渴望;「盧品涵」不得不敞開自己、接受命運的安排。
張西的書寫圍繞女性經驗、也很當代。募資版新書搶先上市後,張西收到不少讀者迴響,表示自己與角色的相像。張西笑說,「活在又平又熱又擠的社群年代,不免得會去汲取大家的模樣,我從事件發想的角色竟呼應了讀者的真實人生。」
對於寫隨筆起家的張西而言,小說是另種觀看生命的方法。她說,每本小說都是自己的一個碎片,會隨故事長出新的形狀:「我把部分的生命經驗借給他們,但角色會長出自己的個性,活出我沒想過的人生、做我沒想過的選擇。我常一邊寫著邊覺得,原來世界上有這樣的人存在,並且反過來向他們學習。」寫到故事盡頭,張西更發現「自己好喜歡這些角色,因為其實到頭來他們都貼近現實地、做出了一個平凡的選擇。」
左|採訪者許瞳;右|作家張西 (拍攝地點:誠品生活松菸eslite café)
平凡的動能
《花季》的扉頁上印著一段吳爾芙寫在隨筆〈普通讀者〉中的句子,表示「那些看似普通的小事」,都是生命不可缺的元素。在張西的作品裡,寫作者、角色與讀者之所以能齊身並肩,透過故事相互理解,或許正因能共賞「平凡的力量」。
「從小到大我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無論大隊接力或班級排名,張西自言總在「正中間」,「我知道前面永遠還有更厲害的人、後面也可能有比我更弱的。但在這樣的生活裡,我卻覺得自己活得很有力量,感覺還有自己生命的動能。我不求自己在別人的眼裡閃閃發光,但希望我的生活在我的眼睛裡是閃閃發光的。」懷著這份哲學,張西筆下的故事與吳爾芙讚頌的「普通」異曲同工——不為傳授道理、不為糾正想法,僅為自己而有。在焦慮的社群年代,這股平凡的動能透過故事傳到了許多張西的讀者手中。
文學在各地都是相通的
除了講述三位主角平凡而有願的生活,《花季》中更以「書中書」的形式,夾入張西在英國完成的寓言故事《出生記 / 生出記》,講述一名女子與藍色巨石不可思議的自我探索之旅,透過形色各異的「石頭」敲擊自我與他人人們的價值體系。張西在這篇小說中打破過往書寫習慣、也重新理解了文學的力量。
《出生記 / 生出記》的中文版,是張西從原文自行譯寫而成。「我在使用英文時發現當個 beginner (初學者)是件幸福的事。在詞彙量還沒那麼多的時候沒有太多慣性,所以可以自由自在地寫。」簡短的表達留下更多空間,讓故事能更凝鍊,能自在呼吸。
此外,張西在創意寫作所上與各國同學切磋,發現來自不同世界的年輕人竟不約而同地關注類似的大眾議題、思索相似的煩惱:「我發現文學在世界各處是相通的,藝術與文學某程度上是世界的共同語言。」收到班上同學給予《出生記 / 生出記》的諸多正面反饋,張西察覺不畏語言隔閡,文學能以各種方式引發共鳴。
《出生記 / 生出記》的故事的雛形在張西落地英國後便很快浮現,小說中駝著藍石的芭芭拉,就像帶著自己房間去到英國的張西:「因為去到一個價值觀與文化完全不同的世界,會開始反思自己帶來的哪些事物是有價值、可套用的。」
寫作十年的原動力,以故事擁抱世界
人們總在遠行和歸返間,重新丈量與萬物的距離、尋求新的平衡。採訪那天,張西在家附近等進市區的公車,才發現往台北的車路線早改了,離家僅一年的她像個外來客;反之,當初在肯特找到了「家」的感覺,也是不必依靠手機導航,便能默記通學途中的路上風景。張西說,事物的潛移默化需慢慢咀嚼,但在兩座城市分別享有的日常片刻,也常在回想時才理解不可逆。
回顧在英國的一年,張西感謝自己出發的選擇,全力把握進入新環境的新鮮感,而卸下了過往身份標籤,如今的她「更能自在地向別人說出真實的想法,也把這個(溝通上的)變化帶了回來。」如同《花季》的主題,也是迎向「誠實」、個人界線的重新劃定。
此外,熬過了課業、書稿雙軌並進的挑戰,張西也更能掌握自己書寫的節奏與原動力。要訣簡而言之有三:一是理解人生的複合性,包容自己寫與不寫的時刻,都是在完整名為「自己」的一幅畫;二是對世界保持好奇,「不去設限自己的作品要面對哪個文化的人。」無論體裁語言,寫作像是在各種地方煮一鍋湯,因應文化、地理、歷史用不同的食材烹調出不同味道;三是懂得保養自己,維持文字的清澈(方法是跟貓咪玩耍!)
最後,從「故事貿易公司」到《是花季的關係》,在公開寫作的第十年回顧「故事」的力量,張西認同劇作家 Alun Owen 所言:(劇)作家的力量在於陳述、處理關於靈魂的問題,而故事應該具有包容性。不斷對家人與讀者說著故事的張西,相信「每個人的靈魂裡都有平常不被看見的小怪獸,我像是在對這些小怪獸說故事,讓他們去理解這個世界,也用不同方式去參與自己、他人的生活。」
今後,無論散文小說、書裡書外,張西也會繼續以平凡珍重的筆,為靈魂小怪獸熬湯。
作者|張西 出版|三采文化
「我相信這些年並非無花無果。
我相信盛開的都有意義,凋零的都沒關係。」
採訪撰文|許瞳
1999年生。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倫敦大學學院(UCL)MA Digital Media: Critical Studies 畢業。2018年共同創辦《不然呢 Brand New》青年文集,獲貓取廣告公司及統一企業贊助,出版華文圈「十八歲以下」創作者作品,關注年輕世代的青春書寫。曾任紀州庵文學森林、臺灣文學基地駐館作家,2017年以台灣作家身分赴杭州參與「兩岸文學對話」。曾於 TEDxYOUTH、《聯合報》年度女性專題等場合公開演講。書評、散文作品及影評見刊於《聯合文學》、《幼獅文藝》及 BIOS MONTHLY。著有《明天還能見到你嗎》、《裙長未及膝》與《刺蝟登門拜訪》。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35×35我們的閱讀未來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