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了解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活?──新.探索时代 Part 1 │Brand New, Vision
撰文 提案編輯室世界运作如常、宇宙运行如常,但我们需要新的眼光,展开更多不同向度的探索。问题的现形促使我们用更弹性而创意的视角去穷究, 这即是「新.探索时代」的意义。让我们从史地、从科学,大世界到小细胞,一起进入「新.探索时代」。
==新.视线New Vision==
【缩小的文化史】
开启了各种全新视角的历史观点。
正如在「新.探索时代」下,
不仅古代贵族或帝王能名留青史,细如毫发(对,就是头发它本人)
都能谱成一部趣味的人类史。
早上勉强自己按停了延迟无数个五分钟後的闹钟,睡眼惺忪的起床梳洗,匆忙在前往公司或学校的路上,从早餐店拿走一个三明治、要一杯热奶茶结帐,然後吃着早餐开启正式的一天。如果有人说他不吃早餐,你会不会劝他早餐一定要吃呢?你知道早餐其实是工业化的产物吗?吃早餐这种习惯其实不过约百年历史,为了方便工厂化的管理,人们闹钟响了就起床吃早餐,准时去工作、准时吃中餐、(未必)准时下班回家。这麽一想,早餐突然成了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项文化!
《百年早餐史》(克里斯穹.葛塔鲁,联经)
十九世纪的英国杂志,以收伞方式点评贵族的品格
「拥有伞的人彼此间仍具有明显的阶级性。黑色的『城市伞』几乎人人皆有,但可进一步从雨伞材料和状态判断社会阶级......伞柄的材质也可看出一名绅士可支配的收入。」——《尼采忘了他的伞》
雨伞可说是无可替代却又时常遗忘的日常物件,然而雨伞在世界上的各种古文明中早已存在,无论是世纪前的印度、数千年前的中国都能看见。到了十八世纪的英国,雨伞成了一种代表身分阶级的实用配件,一般市民用的是棉质的伞面,有地位的绅士贵族才能使用丝质伞面。一九〇〇年甚至有杂志专文以「会不会摺伞」来批评用伞者的人格特质(英国人对教养可真要求),卖伞店铺为了不让顾客被指指点点,还特地印制「贵族收伞法」的文宣给买伞的客人呢!
《尼采忘了他的伞》(玛丽恩.兰金,木马)
穿过漫长数十个世纪,她们焚烧胸罩夺回自己的乳房
「从此,女人可以质疑医学、流行工业等神圣权威,自主决定要不要穿胸罩、上空与喂食母乳,甚至自行决定要不要接受乳房切除术。」——《乳房的历史》
从远古母系社会、到欧洲中世纪哺乳的圣母,又在文艺复兴时代摇身一变,乳房化为慾望的符号。亘长历史里,乳房像是带着天命,一时是圣洁哺育下一代的宝物、是维系健康家庭的必需品;一时则成为服务丈夫、维持妻子家庭价值与地位的高级工具(这时哺乳成为不入流的行为)。廿世纪後,胸罩变迁(偶尔是为了平胸、偶尔则需要丰胸)记录着每一时因审美而要开放或掩藏的乳房, 直到六〇年代女性解放运动着名的焚烧胸罩事件,女性终於为生於自己身体的乳房发声。
《乳房的历史》(玛莉莲.亚隆,麦田)
推翻政权时他们剪断长发,为了争取自由他们拒绝剪发
「在二十世纪,发型在政治舞台上仍然有象徵意义......当时发型甚至成为美国年轻人争取政治自由的一种重要表达。为了反抗老一代的人和观念,从青春期的少年到刚成年的青年——无论男女——全部留着长发。」——《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
人类的世界里蓄发或者剃发,在不同时代与不同文化中可能代表了同样的意义。多数具有阶级制度的文化中,蓄着长发盘成华丽的发髻、簪上各式宝石发饰,能代表身分尊贵;古埃及的贵族则将头发全部剃光,只留下一小撮来象徵权力。到了中国,满清政权规定留长辫,孙中山推动革命时为了摆脱封建主义大力鼓励断发;同世纪六〇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同样为了反抗上一代、争取政治自由,这些「嬉皮」却无论男女全都披散着长发不修剪。
《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寇特.史坦恩,联合文学)
【八本书,开启万物探索】
先暂时清空一下脑袋,准备好认识新的世界。
接下来可能会刷新你对身边一切既存事物的想法
从身上的细菌到宇宙间的运行,我们要用8本书开始这趟探索之旅!
眼睛不再紧盯萤幕,想暂时躲进大自然放松,快翻开安妮.迪勒在汀克溪畔生活一年的纪录,会发现身边有太多惊喜正等着被看见。一场午後散步,意外目睹美洲大负子蝽吸乾青蛙的猎食秀,除了惊叹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也会着迷她描述过程的方式和节奏,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再继续读。这本曾启发吴明益写作风格的着作,更被誉为自然写作的经典必读!
吃饭前洗手、通勤时随手喷一下酒精杀菌,你也超害怕细菌吗?从皮肤到身体内的器官都充满了惊人的细菌量,让我们生病也能帮助免疫系统的建立,人类需要和这些微生物共生才能存活下来。艾德.杨用最浅显易懂的文字揭开微生物的世界,让你抛掉过往对微生物的刻板印象,还要大胆设想在未来的日子里,微生物变成人类的最佳生活搭档。
《我拥群像》(艾德.杨,脸谱)
如果没有第一个藻类出现制造氧气,地球就不会拥有这麽丰富的生物,人类也才能够诞生!一本完全以藻为主题的书,作者卡辛吉是这趟藻类之旅的最佳导游,从加拿大、威尔斯到南韩的沿海小镇,除了品尝最美味的藻类料理,同时揭开藻类在未来可能运用的领域,这随处可见但又容易忽略的绿色细胞,也许会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
《藻的秘密》(茹丝.卡辛吉,脸谱)
生态危机正以各种面向冲向人类,政治、科学、生态是纠缠不清的感情,谁都无法再假装没听见警报的敲响。即便盖娅学说取名自希腊神话,被视为是宗教的理论而深受争议,但作者拉图不畏言论的批评,试图藉着盖娅学说让人重新反省对自然的定义,相信是地球和生物的互动关系造就了现在的环境,唯有直视不愿面对的真相才有补救的可能。
《面对盖娅:新气候体制八讲》(布鲁诺.拉图,群学)
探讨「时间」主题的书籍之多,但光要弄懂力学、宇宙膨胀就不容易。为《纽约时报》科技专栏撰稿多年的作者抛开艰涩语汇,组织不同时代背景、登场人物,把科学家与哲学家讨论「时间」的过程生动写下。甚至将「语言」纳入探讨,比如西方语言惯常陈述「未来在前方」,但又以「前一天」代表昨日。假如你喜欢电影《星际效应》或《异星入境》,一定不能错过此书。
《我们都是时间旅人》(詹姆斯.葛雷易克,时报)
宇宙的中心在哪里?我们来自何处?从人类细胞、DNA到广袤宇宙,耶鲁大学出版社知名「小历史」(Little History)通识系列,不用到英国也可以跟着这四十堂公开课,修习以下趣味科学故事:一五四二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时被认为是个「危险」的学说;过去地球磁极曾改变,未来指北针也可能不再指向北方?其他课程,就待你翻开书继续上下去。
《科学的40堂公开课》(威廉.拜能,漫游者)
生长於十八世纪的洪堡德,在柏林植物园看到热带棕榈树时,只想着要马上出发见证它们在天然环境里的模样——远征的冲动近乎疯狂。透过书信和日记,从洪堡德年幼受的教育和启蒙谈起,随之踏遍拉丁美洲、欧洲、俄罗斯等地,本书亦记述其卓越艺术天赋、好奇心与人文关怀。面对疑问,今日我们常说:「何不自己Google呢?」但换作洪堡德,他或许会说:「何不即刻出发?」
《博物馆学家的自然创世纪》(安德列雅.沃尔芙,果力)
金.凯瑞主演的电影《王牌冤家》里,有项所有失恋男女都向往的「记忆清洗」服务;二〇〇九年,科学家也曾研发出一种能缓和创伤记忆的神奇遗忘药丸「心得安」。无数电影描绘出人类希望能一解自身所困的新科技:订做记忆、念力控制物质、进入梦境......你以为只是科幻小说家创造力的杰作,其实偷偷的,也正是科学家反覆研究的方向。你可千万不要不相信。
《2050科幻大成真》(加来道雄,时报)
关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每个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全台发送量1万册。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并於全台书店展示议题的「延伸主题书展」,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新旧商品。除纸本刊物,另有线上版与《诚品书店 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随时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动态!
线上阅读《提案on the d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