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世纪》作者诺瑞娜.赫兹专访(上):学习处理差异,而非粉饰太平
撰文 楊馥嘉(採訪、撰文)英国知名经济学家诺瑞娜.赫兹(Noreena Hertz)被誉为是天才型策略顾问,三十岁前就担任过多国政府的谘询专家,更精准预测2008年金融海啸,着有《当企业购并国家》(The Silent Takeover: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Eyes Wide Open: How to Make Smart Decisions in a Confusing World)等多本趋势观察书,畅销全球,引起许多共鸣。
她在2021年出版的最新着作《孤独世纪》(The Lonely Century: Coming Together in a World that’s Pulling Apart)中,深度剖析对你我来说也许感受更为切身的主题:孤独,从个人、政治、经济、社会、都市设计、数位化及人工智慧时代等面向,爬梳孤独背後复杂绵密的成因网络,宛如对孤独做了一场整体诊疗,更不吝分享亲身经验,读来亲切,让也身处孤独浪潮之中的我们,彷佛从里到外被好好摊开抚平,无一不舒坦。她不仅指出病灶,还提供永续药方,除了提供政府、企业、个人如何改善孤独的具体建议,也在最後一章分享世界各处正在进行的孤独灭绝计画(台湾也名列其中),实在振奋人心。
迷诚品透过邮件笔访赫兹,她真挚详尽的回覆,令人感动。
读完本篇,别忘了继续读下篇,赫兹谈我们能如何从零接触到微互动,由日常生活开始改变孤独处境,以及她与台湾读者分享的荒岛不孤单清单大彩蛋!
是什麽样的动机让您决定以孤独为主题?过程中有哪些发现是您之前没有预期并感到惊讶的?
大约四年前,有三件事同时发生在我身上,让我开始研究孤独这个主题。
首先,我有许多学生会来我的办公室,向我倾诉他们感觉有多孤单与疏离。我在大学教书约有十二年了,以前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至少没有这麽多人这样告诉我。
那时,我的学术研究专注於西方的民粹主义,例如美国的川普、法国的勒庞、义大利的萨尔维尼这些政治人物。我想要了解,为什麽他们能够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於是,我针对世界各地支持民粹主义的投票者规画了许多场面谈,结果发现,「孤独」是他们共通的主题。这些投票者之所以感到孤独,不只是感觉与亲友失去连结,也因为与传统政治人物、公民同侪、国家之间的连结断裂而觉得自己不被看见、被排挤。民粹主义政客非常有技巧地操弄着这样的感受。
第三件事是我买了亚马逊Alexa。Alexa是一种人工智慧虚拟助理,情感上对它愈来愈依赖的结果,让我开始思考我所谓的「孤独经济」——各种推陈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设计来产生连结感与社群。事实上,早在全球疫情爆发之前,人们已经对这类产品与服务有着高度需求,对我来说,这也透露出孤独很显然地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调查。
孤独这个议题存在已久,并且愈演愈烈,您对现代生活的孤独定义是?您在本书分析的孤独跟过去其他人所书写的孤独,有何不同?
孤独的部分成因是感觉失去爱、陪伴或亲密感。但孤独不仅仅只是如此,也不只是感觉被我们日常往来的对象忽视、无视或缺乏关心(这类对象包括我们的伴侣、家人、朋友和邻居),尽管这也是孤独的一种。孤独还会来自感觉不到同胞、老板、社群、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孤独除了与我们本应感到亲密的对象缺乏连结外,同时也是自己与自己缺乏连结。孤独会出现於缺乏社会或家庭的支持,也会出现在政治与经济上感到被排挤。我所定义的孤独,不但是一种内心状态,也是一种外部状态——包含个人、社会、经济、政治各种层面。
全球化、都市化、社会不平等剧升与权力不对等,加上人口变迁、流动性增加、颠覆性科技、紧缩政策以及近期的新冠病毒,都重新形塑了孤独,我相信,现今的孤独之所以这麽严重,不只是因为我们渴求与身边的人有所连结,不只是我们渴望爱与被爱,也不只是因为我们觉得失去朋友而感到伤心。孤独同时也来自於我们觉得自己和从政者及政治失去连结,感觉自己和工作与职场之间切割得乾乾净净。许多人觉得自己无法从社会获得的好处那儿分到一杯羹,觉得自己毫无力量、没有存在感、不具备发言权。
令人惊讶的是,早在疫情重创美国之前,孤独早已遍及各地,每五个美国成人中就有一人表示自己总是或经常感到孤独,而千禧世代中,每五人就有一人说他们一个朋友也没有。台湾也有相同状况:在疫情之前,大约有三成的成人表示孤独。2020年的事件让全世界的孤独程度明显变得更严重,而原本的孤独感指数就已经很高了。
您在全球疫情爆发前开始撰写本书,历经严峻疫情後在2020年9月出版,书写的过程中有因为疫情而调整或特别着重哪个面向吗?书中提及,通常大家会认为只是因为封城让人失去与他人接触而加重孤独感(虽然一堆社交媒体纷纷号称视讯服务可以解决孤独感,但关上视窗後,孤独感就像是禁断作用更加剧烈),其实还有其他更多的因素?
全球疫情使孤独感加重的主要原因是,这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人被迫进入一种我们认为会是长期的集体式孤立状态,而来自朋友、家人的面对面支持是不被允许的。尽管在疫情期间,线上视讯互动是许多人与所爱之人或同事联系的唯一方式,在我的研究看来,那样的品质比亲自见面还糟。
然而,全球疫情也有其他作用,使得原本已经存在的孤独之潮一发不可收拾,这足以解释,为什麽早在新冠病毒危机之前,全世界的人们已经感觉孤独、失去连结并且疏离。
我们使用智慧型手机和社群媒体显然也是孤独问题的成因之一,这些介面刻意设计成让我们上瘾,使得我们一直彼此连结却也一直在分心,我们同在一起却各自感到孤独。甚至,当我们浏览萤幕上的贴文时,我们很容易相信别人比自己更受欢迎,拥有更多的按赞数、留言、转贴,跟朋友更能享受乐趣。毕竟,没有人会在社群媒体上说自己孤单一人在家边吃饼乾边看电视吧?
在书中,我深入研究社群媒体与孤独之间的关联,但我也挖掘了其他的驱动因素。城市设计形式、开放式办公室的孤立感、人们较少互动(我们现在比较不会加入工会、上教堂,而是各过各的),这种新兴的「零接触」生活方式,让我们不论是购物、吃饭、参加线上瑜珈课程都是单独一人,而非跟人面对面,这些都是造就孤独世纪的原因。
不过,新自由主义思维也是另一个始作俑者,这种个人主义式想法从1980年代开始兴盛。我们愈来愈会把自己视为是竞争者而非协作者,是囤积者而非分享者,是取用者而非给予者,这些都无可避免地让我们走向一个更为孤独的世界。
▍迷诚品Podcast_今天读什麽:《孤独世纪》
孤独是「不能说的秘密」?20个问题预测孤独指数,揭开数位时代的社群风险
【内容摘要】
04:45 敌意建筑的兴起,驱散了「所有人」
15:56 AI人工智慧面试,是精准的判读?还是更深的偏见?
20:22 评分经济盛行,Uber司机竟被鼓励保持沈默?!
23:22 亚马逊的生物监控技术,让员工机器化了?
25:23 共享空间真的是理想的工作与生活型态吗?
27:25 孤独,是因为不被大环境看见、听见
您建议大家应该更积极参与公众议题,让不同的声音能被听见以降低个人孤绝感,书中举的例子很有参考价值,如英国康顿议会(Camdan Council),以及令台湾读者很惊喜的台湾例子:您提到台湾有二十万人以网路积极参与审议民主程序,这里指的是哪个单位呢?是什麽契机让您知道了这件事?
我在书中提到的倡议单位是vTaiwan。那时我正在研究全球审议式民主最佳范例,刚好看到这个网站,它被公认为是最棒的例子之一。我能在这本书中特别介绍它,真是太棒了!
在这平台上辩论过的议题范围很广,包括无人机的规范、优步进入台湾市场、网路贩售酒精类饮料、是否应该禁用塑胶吸管,以及在非双方同意下发表亲密照片,也就是所谓的「报复性色情内容」。这个方式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不但让更广大的族群有机会发声且不仅限於一般情况下的参与者,更是因为它的目标在於达成共识(vTaiwan与书中提到的英国康顿议会都是相同的作法),参与者在过程中必须积极思考并磨合彼此的看法,学习如何处理双方差异,而不是粉饰太平。
继续阅读|从零接触到微互动,孤独解方,从生活做起|专访《孤独世纪》作者诺瑞娜.赫兹(下)
▌严选推荐
疏离的时代,爱与连结是弭平伤痕、终结孤独的最强大复原力量
▌延伸阅读
寂寞使你更自由?大人绘本推荐《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在一个人的路上,看见远方的光
漂鸟的身分与土地的救赎 |葡萄牙文学经典《画鸟的人》 #经典共读
普通,然而贵重──黄丽群谈《九歌109年散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