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世紀》作者諾瑞娜.赫茲專訪(上):學習處理差異,而非粉飾太平
撰文 楊馥嘉(採訪、撰文)英國知名經濟學家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被譽為是天才型策略顧問,三十歲前就擔任過多國政府的諮詢專家,更精準預測2008年金融海嘯,著有《當企業購併國家》(The Silent Takeover: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Death of Democracy)、☞《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Eyes Wide Open: How to Make Smart Decisions in a Confusing World)等多本趨勢觀察書,暢銷全球,引起許多共鳴。
她在2021年出版的最新著作☞《孤獨世紀》(The Lonely Century: Coming Together in a World that’s Pulling Apart)中,深度剖析對你我來說也許感受更為切身的主題:孤獨,從個人、政治、經濟、社會、都市設計、數位化及人工智慧時代等面向,爬梳孤獨背後複雜綿密的成因網絡,宛如對孤獨做了一場整體診療,更不吝分享親身經驗,讀來親切,讓也身處孤獨浪潮之中的我們,彷彿從裡到外被好好攤開撫平,無一不舒坦。她不僅指出病灶,還提供永續藥方,除了提供政府、企業、個人如何改善孤獨的具體建議,也在最後一章分享世界各處正在進行的孤獨滅絕計畫(台灣也名列其中),實在振奮人心。
迷誠品透過郵件筆訪赫茲,她真摯詳盡的回覆,令人感動。
讀完本篇,別忘了繼續讀下篇,☞赫茲談我們能如何從零接觸到微互動,由日常生活開始改變孤獨處境,以及她與台灣讀者分享的荒島不孤單清單大彩蛋!
▶︎是什麼樣的動機讓您決定以孤獨為主題?過程中有哪些發現是您之前沒有預期並感到驚訝的?
大約四年前,有三件事同時發生在我身上,讓我開始研究孤獨這個主題。
首先,我有許多學生會來我的辦公室,向我傾訴他們感覺有多孤單與疏離。我在大學教書約有十二年了,以前從來沒見過這種情況,至少沒有這麼多人這樣告訴我。
那時,我的學術研究專注於西方的民粹主義,例如美國的川普、法國的勒龐、義大利的薩爾維尼這些政治人物。我想要了解,為什麼他們能夠獲取大多數人的支持。於是,我針對世界各地支持民粹主義的投票者規畫了許多場面談,結果發現,「孤獨」是他們共通的主題。這些投票者之所以感到孤獨,不只是感覺與親友失去連結,也因為與傳統政治人物、公民同儕、國家之間的連結斷裂而覺得自己不被看見、被排擠。民粹主義政客非常有技巧地操弄著這樣的感受。
第三件事是我買了亞馬遜Alexa。Alexa是一種人工智慧虛擬助理,情感上對它愈來愈依賴的結果,讓我開始思考我所謂的「孤獨經濟」——各種推陳出新的產品和服務設計來產生連結感與社群。事實上,早在全球疫情爆發之前,人們已經對這類產品與服務有著高度需求,對我來說,這也透露出孤獨很顯然地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現象,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調查。
▶︎孤獨這個議題存在已久,並且愈演愈烈,您對現代生活的孤獨定義是?您在本書分析的孤獨跟過去其他人所書寫的孤獨,有何不同?
孤獨的部分成因是感覺失去愛、陪伴或親密感。但孤獨不僅僅只是如此,也不只是感覺被我們日常往來的對象忽視、無視或缺乏關心(這類對象包括我們的伴侶、家人、朋友和鄰居),儘管這也是孤獨的一種。孤獨還會來自感覺不到同胞、老闆、社群、政府對我們的支持。孤獨除了與我們本應感到親密的對象缺乏連結外,同時也是自己與自己缺乏連結。孤獨會出現於缺乏社會或家庭的支持,也會出現在政治與經濟上感到被排擠。我所定義的孤獨,不但是一種內心狀態,也是一種外部狀態——包含個人、社會、經濟、政治各種層面。
全球化、都市化、社會不平等劇升與權力不對等,加上人口變遷、流動性增加、顛覆性科技、緊縮政策以及近期的新冠病毒,都重新形塑了孤獨,我相信,現今的孤獨之所以這麼嚴重,不只是因為我們渴求與身邊的人有所連結,不只是我們渴望愛與被愛,也不只是因為我們覺得失去朋友而感到傷心。孤獨同時也來自於我們覺得自己和從政者及政治失去連結,感覺自己和工作與職場之間切割得乾乾淨淨。許多人覺得自己無法從社會獲得的好處那兒分到一杯羹,覺得自己毫無力量、沒有存在感、不具備發言權。
令人驚訝的是,早在疫情重創美國之前,孤獨早已遍及各地,每五個美國成人中就有一人表示自己總是或經常感到孤獨,而千禧世代中,每五人就有一人說他們一個朋友也沒有。台灣也有相同狀況:在疫情之前,大約有三成的成人表示孤獨。2020年的事件讓全世界的孤獨程度明顯變得更嚴重,而原本的孤獨感指數就已經很高了。
▶︎您在全球疫情爆發前開始撰寫本書,歷經嚴峻疫情後在2020年9月出版,書寫的過程中有因為疫情而調整或特別著重哪個面向嗎?書中提及,通常大家會認為只是因為封城讓人失去與他人接觸而加重孤獨感(雖然一堆社交媒體紛紛號稱視訊服務可以解決孤獨感,但關上視窗後,孤獨感就像是禁斷作用更加劇烈),其實還有其他更多的因素?
全球疫情使孤獨感加重的主要原因是,這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人被迫進入一種我們認為會是長期的集體式孤立狀態,而來自朋友、家人的面對面支持是不被允許的。儘管在疫情期間,線上視訊互動是許多人與所愛之人或同事聯繫的唯一方式,在我的研究看來,那樣的品質比親自見面還糟。
然而,全球疫情也有其他作用,使得原本已經存在的孤獨之潮一發不可收拾,這足以解釋,為什麼早在新冠病毒危機之前,全世界的人們已經感覺孤獨、失去連結並且疏離。
我們使用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顯然也是孤獨問題的成因之一,這些介面刻意設計成讓我們上癮,使得我們一直彼此連結卻也一直在分心,我們同在一起卻各自感到孤獨。甚至,當我們瀏覽螢幕上的貼文時,我們很容易相信別人比自己更受歡迎,擁有更多的按讚數、留言、轉貼,跟朋友更能享受樂趣。畢竟,沒有人會在社群媒體上說自己孤單一人在家邊吃餅乾邊看電視吧?
在書中,我深入研究社群媒體與孤獨之間的關聯,但我也挖掘了其他的驅動因素。城市設計形式、開放式辦公室的孤立感、人們較少互動(我們現在比較不會加入工會、上教堂,而是各過各的),這種新興的「零接觸」生活方式,讓我們不論是購物、吃飯、參加線上瑜珈課程都是單獨一人,而非跟人面對面,這些都是造就孤獨世紀的原因。
不過,新自由主義思維也是另一個始作俑者,這種個人主義式想法從1980年代開始興盛。我們愈來愈會把自己視為是競爭者而非協作者,是囤積者而非分享者,是取用者而非給予者,這些都無可避免地讓我們走向一個更為孤獨的世界。
▍迷誠品Podcast_今天讀什麼:《孤獨世紀》
孤獨是「不能說的祕密」?20個問題預測孤獨指數,揭開數位時代的社群風險
【內容摘要】
04:45 敵意建築的興起,驅散了「所有人」
15:56 AI人工智慧面試,是精準的判讀?還是更深的偏見?
20:22 評分經濟盛行,Uber司機竟被鼓勵保持沈默?!
23:22 亞馬遜的生物監控技術,讓員工機器化了?
25:23 共享空間真的是理想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嗎?
27:25 孤獨,是因為不被大環境看見、聽見
▶︎您建議大家應該更積極參與公眾議題,讓不同的聲音能被聽見以降低個人孤絕感,書中舉的例子很有參考價值,如英國康頓議會(Camdan Council),以及令台灣讀者很驚喜的台灣例子:您提到台灣有二十萬人以網路積極參與審議民主程序,這裡指的是哪個單位呢?是什麼契機讓您知道了這件事?
我在書中提到的倡議單位是vTaiwan。那時我正在研究全球審議式民主最佳範例,剛好看到這個網站,它被公認為是最棒的例子之一。我能在這本書中特別介紹它,真是太棒了!
在這平台上辯論過的議題範圍很廣,包括無人機的規範、優步進入台灣市場、網路販售酒精類飲料、是否應該禁用塑膠吸管,以及在非雙方同意下發表親密照片,也就是所謂的「報復性色情內容」。這個方式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它不但讓更廣大的族群有機會發聲且不僅限於一般情況下的參與者,更是因為它的目標在於達成共識(vTaiwan與書中提到的英國康頓議會都是相同的作法),參與者在過程中必須積極思考並磨合彼此的看法,學習如何處理雙方差異,而不是粉飾太平。
☞繼續閱讀|從零接觸到微互動,孤獨解方,從生活做起|專訪《孤獨世紀》作者諾瑞娜.赫茲(下)
✦
▌嚴選推薦
☞疏離的時代,愛與連結是弭平傷痕、終結孤獨的最強大復原力量
▌延伸閱讀
☞寂寞使你更自由?大人繪本推薦《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在一個人的路上,看見遠方的光
☞漂鳥的身分與土地的救贖 |葡萄牙文學經典《畫鳥的人》 #經典共讀
☞普通,然而貴重──黃麗群談《九歌109年散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