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朝圣台湾》作者陈逸宏:如果什麽都知道,就不好玩了
撰文 楊馥嘉(採訪、撰文)・攝影|迷誠品內容中心・場地提供|本然咖啡
如果以为《朝圣台湾》(2021年5月诚品选书)只是一本漂亮的摄影集,那你会错过许多精采的阅读经验。
这本书不单单是作者陈逸宏记录台湾庶民信仰三十年的影像专辑,也包含摄影技巧实地教学、民间文化田野采集、祭典小辞典与知识补帖等等。内容之所以如此丰沛,来自於陈逸宏具备三种身分,他是一位资深摄影师,也是东港东隆宫王爷的子民、白沙屯拱天宫香灯脚,在大学受过心理学、社会学训练,让他对於民间信仰文化拥有两种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视角——往内的更加深究与拉远距离的观察——正如约翰.伯格(John Berger)所说,「我们注视的,从来不只是事物本身; 我们注视的,永远是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朝圣台湾》作者陈逸宏(摄影:黎正雯)
▲《朝圣台湾》作者陈逸宏(摄影:黎正雯)
陈逸宏不只记录阐述,他同时自问也提问,这些都让 《朝圣台湾》层次更丰富,超越一般摄影书。後来发现,陈逸宏镜头下的人事物之所以如此触动人心,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很会说故事的人。
是3O年的未竟之业,是终身的田野
采访当天,时间刚好是今年白沙屯妈祖进香回銮後等着开炉的四月底,话题自然从这里开启。刚从白沙屯回来、脸庞晒得黝黑的陈逸宏,问及《朝圣台湾》的写作动机、是否很早就为出书做准备?他频摇头说完全没有想过,「我也没想过会以摄影为职业,我一直以为自己会成为中文老师。」这种听起来有隐情的起头(哈),让人马上竖起耳朵。也许我们应该要问的是,这一切是怎麽开始的?
▲白沙屯妈祖进香经过四天徒步,到北港朝天宫入庙的盛况(陈逸宏摄於2018年)
▲云林麦寮镇安宫送王(陈逸宏摄於2010年)
出生於1967年,自小在东港长大,王爷信仰是陈逸宏生活的一部分,三年一科的王船祭时间一到,全镇自动放假,人人各司其职。他说起童年一件趣事,「功课不好、昨天才被老师修理的同学,今天在迎王时摇身一变成为威风的五毒大神,接着你看到,揍他的老师跪在路边拿香拜他!」这画面实在太生动,我们都哈哈大笑。「我就跟老师说我也要当五毒大神,老师劝我,『不要啦,他三年一科才当一次五毒,你当班长,天天可以管五毒!』。」这乍听像是玩笑话,但不也是东港人信仰融入生活最好的例子?陈逸宏从小便观察着人在担任神职与在日常生活当一个普通人的转换与过渡,这些都成了他的养分,滋养他发展出日後独特的摄影角度。
▲头戴羊角箍的武差爷特写(陈逸宏摄於2015年)
因为父亲曾是台北市摄影学会成员,陈逸宏十三岁开始接触单眼相机,进大学时第一件事不是找自己的系馆,而是找摄影社社办。1990年以学生摄影名义向大甲镇澜宫申请跟拍妈祖进香遶境,累积四年的黑白照片成了他毕业论文「大甲纪行」的主要内容,拿下全班最高分,而原本他想写的主题更大,题目是「从迎王平安祭看台湾的瘟神信仰」。三十年过後,他觉得《朝圣台湾》大概就是完成当年的那个未竟之业。
陈逸宏在2003年进入报社,当了十四年的旅游组摄影记者,练就一身本事。有一年,他提议报导八天七夜大甲妈祖进香遶境,带着旅游组组长一行人,不以信仰或宗教的角度,以像欣赏巴西嘉年华会般欣赏艺阁与阵头的脸谱、打扮、演出,同事个个瞠目结舌。「我们随起驾跟拍走一整天,当晚连夜发稿发图,第三天做版,第四天全版见报!这相当是Live报导了耶,因为我们希望,读报後若有人想参加,还有四天可以去!」拚命三郎似的做法背後原来有这层用意,现在听来依然觉得热血沸腾!
自在於信仰与怀疑间的不可知论者
陈逸宏笑称2006年是他「人生的巅峰年」,因为那年他同时获得「华人部落格生命纪录类首奖」与「国家地理杂志国际摄影大奖」。同年他为金枝演社的剧作《祭特洛伊》担任剧团影像纪录,导演暨创办人王荣裕建议他,「如果要体会台湾最原汁原味的妈祖信仰,你应该要去走一趟白沙屯。」他说,西部小渔港白沙屯给他近似东港的亲切感,至於妈祖进香遶境的第一印象呢?爽朗的他直言不讳地说,「那时看了吓一跳,好阳春!」从小习惯东港迎王的华丽阵仗,看到白沙屯妈祖进香队伍只有头旗、锣手和四人扛的妈祖神轿,自然大为惊讶。然而,如此纯朴简单的编制所传递出的种种力量,让陈逸宏从此跟定白沙屯妈祖。
▲台南十三甲武德宫丙戌科五朝王醮,送王烧王船(陈逸宏摄於2007年)
当提到白沙屯妈祖给人的神秘经验时,他重述了几个收录在《朝圣台湾》里的亲身经历,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些神秘经验,也挑战着他受过的科学教育知识,对此,他保持开放态度与持续观察,他自认是不可知论者,而非无神论者。「我觉得万法归宗,妈祖也好,耶稣也好,都是祂化作你可以接受的形式当你去走西班牙朝圣之路时,妈祖也可能在你心里。」他最喜欢电影《我出去一下》中的一句话,「当你信仰一个东西时,你必须不断怀疑它。」他话锋一转,说「像我心里会一直跟妈祖吵架,我就脚快断了,走不下去了」。有一次,原本已经飞奔不见踪影的粉红超跑,突然又转回,直接来到他面前,像是妈祖听到他抱怨,回来鼓励他,把他吓好大一跳。
提到白沙屯,大家都很知道八天七夜的大妈进香,然而回銮翌日所进行的「二妈游庄」——由黑面二妈与山边妈巡过白沙屯村庄——则不为大家所熟悉,《朝圣台湾》在这部分补足了丰富的内容。「为什麽白沙屯妈祖要挨家挨户去巡很偏僻的地方?这些会来跪拜的老人家,常是老弱病残,去庙里就算只有一公里,也是寸步难行。但妈祖今天来到你家门口,有这三十秒钟的接触,这件事情对於身体不舒服的人来说,是很大的正面能量。今天妈祖都来跟我加持了,我怎麽能够自暴自弃?」对此,陈逸宏认为这是白沙屯妈祖贴近民心的最佳证明。
在摄影表现上,陈逸宏会依状况使用不同技巧,像是以移轴镜拍摄二妈游庄一行人走在翠绿山坡上,呈现出一种人在大自然之中的渺小卑微感。这张照片让当地耆老看了直说很贴近心中的二妈游庄概念。陈逸宏笑着说,「用移轴镜一开始很不习惯,这根本是在泯灭我的本性」,因为他是摄影记者出身,总是想尽办法要近距离拍摄主角,而使用移轴则要利用制高点,「不过,一旦拉开距离後,我反而能观察全貌」。
▲台南佳里金唐殿送王,烧王船(陈逸宏摄於2008年)
「我发现,为什麽使用大光圈,使用什麽镜头,这过程都是在反应你的人格,你的内心世界。我有时会镜头整个旋转,好描述那种感受,是直觉要我这麽做。」能够任凭直觉,也是要具备精湛技巧与经验。他的建议是多去几次祭典,用不同角度拍摄,找出最有感觉的画面。
乌托邦,与被发明的传统
跟拍白沙屯妈祖进香这麽多年,陈逸宏逐渐把焦点放在进香活动的Before及After。二妈游庄就是进香的After,把福泽带到庄里每个角落;而「起驾时刻」就是进香的Before,「白沙屯人人家中供奉妈祖,在等待起驾时,他们着装完毕,有的在妈祖面前打麻将,有的在编竹蓆。我想知道,什麽才是最属於白沙屯人的祭典生活?我用静止空间感去呈现白沙屯家里的准备工作,这就是Before」。
▲白沙屯妈祖回銮(陈逸宏摄於2018年)
白沙屯妈祖进香给人另一个强烈的印象是乌托邦之感,家家门户大开,人人可以借厕所也能在骑楼休息,更别提沿路上热情供应的用品与饮食。而陈逸宏对於这乌托邦又有什麽观察?他另外举了一个例子:「白沙屯妈祖进香有所谓的『全马』、『半马』。全马是从拱天宫到北港再回到白沙屯,全程徒步,跟着走就好(不用跟着轿子),走完就颁金牌;半马是徒步从拱天宫到北港,走完给半程金牌。没有录影,全凭自由心证,你敢说,我就敢给。这是你跟妈祖的契约,口说为凭,这不就是乌托邦吗?」
▲遶境队伍从圣明宫起驾(陈逸宏摄於2007年)
而这个非政府主控、由民间临时组成的乌托邦,陈逸宏从社会学解读,有了另一层的延伸意义。「如果发生灾难,中央指挥系统失灵,如果我们又被迫要迁徙,要如何让几万人从A点到B点?中间不互相践踏,不互相掠夺,这是妈祖每年带我们走的一场大型避难演习。」如果服兵役是保护国家,那麽也许去体验妈祖遶境也可以不为宗教,而是练习如何在特殊情况下彼此互助?我们不禁如此想像着。
持续记录传统之余,陈逸宏也关注传统如何被发明及转化。他提到高雄文化局曾举办宋江阵遴选,就出现很特别的嘻哈宋江,又例如登上世大运舞台甚至红到国外的电音三太子,以及东港有一群外籍渔工代替无法打鼓的年迈东家,在迎王时打的鼓声是摇滚风格,甚至有高雄的艺术家委托陈逸宏找了七位东港外籍渔工,拍出一支渔工乐队影片,在威尼斯双年展播放。「这些民间信仰文化转化成表演,就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新元素,也是一种传承,这是我想要记录的。」
▲电音三太子与街舞融合(陈逸宏摄於2008年)
▲扮演五毒大神的小孩,离不开现代文明产物休息时间在一旁打电动(陈逸宏摄於2015年)
答案,会在时间里找到你
问到接下来有什麽计画时,他眼睛发亮地说,五月要去曾文溪拍王船祭,十月从小琉球、东港到南洲也都有迎王祭典,等疫情过去,他预计去日本走四国遍路。他笑说,这些就是他的闲暇生活(他的主要工作是商业摄影)。当年和太太的蜜月旅行本来要去西藏看天葬,长辈觉得不妥,他又想着去京都看完所有世界文化遗产寺庙,最後他们去了中国丽江的东巴,拍摄少数民族与仅存的象形文字。这几年,他花很多时间在福州拍摄纪录片,不然就是在台湾或日本。「疫情刚好让我停下来,整理这些照片,密集地与编辑讨论,从两千多张照片最後筛选到三百张,真是很痛苦的过程(笑)。」
▲《朝圣台湾》作者陈逸宏(摄影:黎正雯)
关於要参加白沙屯妈祖进香或其他的祭典,他有什麽建议?他说,要先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了解自己此行的目的,不要把自己逼入绝境。「这不是靠意志力克服,是要在你能完成的状态下进行,妈祖没有要你拚命,你自己就把它当成排毒之旅,自己跟自己的契约、自己跟神的对话,照自己的步调走,把心态调整好,也许有天也可以走完全程」。
他认为,所有的宗教祭典通常要处理三件事:神与神、神与人、人与人。「人与人是最难处理,神与人之间最简单,因为那是单向的,你就做你的部分,神会用别的方式让你知道。」他常常觉得自己先有了答案,先去进行了某些事,过一阵子之後才知道当初是为什麽。他觉得出版这本书可能是这样的因缘。有了前面的铺路,後面搭起这座桥就是水到渠成了。「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是:我也许就是那道桥梁。」
▲《朝圣台湾》作者陈逸宏(摄影:黎正雯)
采访接近尾声,我们还聊得意犹未尽,咖啡店外下着久违的雨也是下得相当认真。陈逸宏说,白沙屯妈祖起驾时常常下雨,维基百科可以查到两个说法,一说是妈祖是女神,爱乾净,出发前要先下雨清洗地面;另一说是妈祖曾与大道公有过婚约但悔婚,下雨是大道公故意施做的。「我问过当地耆老,他们认为,如果在起驾前降雨,就是妈祖婆想让人无後顾之忧。因为白沙屯是一个被客家庄包围的闽南庄,他们种西瓜、种花生,跟着妈祖进香出去八天才会回来,若无雨水,作物就会枯死,所以下雨是妈祖的体贴。这是当地人的解读,我们去作田野调查要知道的就是这些。」我们纷纷直呼这个说法也太温暖可爱了!
最後,陈逸宏笑着说:「我会继续拍这些祭典,很期待下一个十年。现场的状态、你的心境,都不能预期,都是一种不可知。如果什麽都知道,就不好玩了。谁知道呢,也许明年你也会去陪妈祖走一段。」
▲《朝圣台湾》作者陈逸宏(摄影:黎正雯)
想起刚刚聊到神秘经验时,陈逸宏两度提到「时间感的消失」,一次是半夜独自在漆黑田埂间奋力要跟上进香队伍,另一次是在沟皂里被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老婆婆用摩托车飞速载到下个定点。对比他这三十年来不间断拍摄所累积的各类时间轴,以及摄影工作分秒必争的精准速度感,这消失的时间感显得无比梦幻。时间若是像沙漏里的流沙,也必定在陈逸宏的摄影生涯中堆积成厚实状阔的风景。
▌神明钦点的摄影师 陈逸宏3O年庶民信仰影像全纪录
《朝圣台湾:烧王船、迎妈祖,一位摄影记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脚》
(摄影:黎正雯)
◆台湾民俗信仰学者 林茂贤——专文作序
◆摄影家 张照堂、陈伯义/台南国际摄影节总策展人 黄建亮/白沙屯拱天宫主委 洪文华——专家推荐
◆白沙屯拱天宫文化组执行长 洪建华——专业审定
疫情时代,最抚慰人心的信仰参与,
世纪瘟疫笼罩,最闪耀的人性光芒。
从烧王船到妈祖遶境进香,
身兼摄影记者与拱天宫志工的陈逸宏,
用三十载光阴与数以万计的影像,
为台湾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记录下最珍贵的感动与瞬间。
▌延伸阅读
祭典,摄影人的修练场|从《朝圣台湾》重新看王爷、妈祖信仰 #诚品选书
酒量超好的照府王爷,随白沙屯二妈游庄|从《朝圣台湾》重新看王爷、妈祖信仰 #诚品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