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最具指标性摄影家:台湾现代摄影第一人「柯锡杰」的摄影美学
撰文 FLiPER(Zoya){本文经授权转载自FLiPER(「台湾现代摄影第一人」年过半百从心归零,一生不羁的灵魂 ── 柯锡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曾对柯锡杰的作品评价:「他用照相机取代画笔,又超越了相机的机械性能和照片的物质性,赋予他的影像以某种绘画的可能。他用相机作画;具有杰出画家的秉赋。」
一探传奇摄影师波兰壮阔的经历,思考摄影除了纪录,我们还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什麽?
柯锡杰《印象未曾见》
养成流浪与关怀性格的白色恐怖年代
1940、50 年代战後的台湾正经历以高压手段压制社会,却又高喊自由民主,矛盾又挣扎的时代。十九岁的柯锡杰因为不满学校政策制度放弃升高中的机会,转往当时的南日本化学工厂工作,当时的厂长送了他一台蛇腹相机,就此打开他对摄影的热忱。
血气方刚又浪漫柯锡杰与友人一起加入了当时的「台湾军士团」,不料军中的腐败使他们逃兵,流亡了一年半後自首、服刑、服兵役,来来回回总共消耗了後他们五年又两个月的青春。
「二二八之後,那段白色恐怖时期,在年轻的心里,埋下了非常深的不安。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恐惧,说错一句话,随时有可能被抓去枪毙。我经常在半夜惊醒,好像黑夜里的魔鬼,冷冷地瞪着我的眼睛。」
但也正是因为有过这样壮烈的经历,影响了柯锡杰的中心思考价值,他能够异於常人地勇敢冒险犯难,随遇而安,最不可多得的是因此而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将不安的心理转换为关怀社会上的不幸者,进而影响到他「现代主义」的摄影作品,悬疑不安的气氛让照片不只是表象纪录,而是内心深层的感受。
「摄影」只能记录吗?现代主义的人文关怀
柯锡杰一直以来都渴望能赴日学习摄影,而他也如愿进入日本着名摄影评论家所主持的学校,在那里他学到了:
「一个摄影家如果缺少了人道主义的关怀,作品的深度就会失色很多。」
柯锡杰代表作之一《盲母》便展现这个精神,他说道:「我曾到高雄中洲半岛拍照,遇到一还对盲人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向渔家乞讨,後来路过台南安平时又遇上这家人,但小孩变成三个,爸爸却已经过世了 。於是我对她说:『你赶快把小孩带到孤儿院寄养吧。』这妈妈停了一下说:『先生谢谢,小孩还是在妈妈的怀抱里最幸福。 』」
《盲母》
「多年後,听说她一个人眞的把小孩都扶养长大了 ,但她担心小孩跟她在一起会有自卑感,所以孩子大了以後,一个人在山上的一座庙那里乞讨…但我心里一直有种遗憾,身为摄影家,除了旁观纪录之外,难道不能介入吗?四十年了,我常常想起这问题。」
因有自由奔放的冒险才建立心之所向的风格
五十岁的柯锡杰经历了赴日学习摄影,拍摄商业广告、现代舞蹈等艺术家,接着在纽约成立个人工作室,逐渐在美国成为炙手可热的摄影师,却迎来人生的转捩点:与妻子离婚、好友的离世。柯锡杰毅然决然告别如日中天的摄影事业,彻底放逐自己,将一切归零,先後造访了印度、欧洲、北非再到撒哈拉沙漠,沉淀他孤寂的灵魂,建立了「心象风景」的风格,将自己的心境如诗如画地映照在每一个镜头里的景致。
造物者她用「大」来吸引我,我用细节来回应她,细节不是复杂,细节一样要讲求简单、通畅,这样才不会辜负大自然的美意。
《斗牛》摄於西班牙
着名作品《等待维纳斯》摄於希腊
柯锡杰与他的爱车
一场壮游过後,才确立了柯锡杰独树一格的摄影风格,极简架构和高饱和度的原色透露出他在无边无际的世界里不停闯荡过後,去芜存菁,留下来的是心中的寂寥美学,带着乡愁,不断寻找心中的那片净土。
热爱摄影,一拍就超过七十年,柯锡杰认为这是上天决定的,而他也用一生来回应,就算是让爱妻搀扶着,拄着拐杖,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不断用观景窗记录着他所看见的大千世界,一生不羁的个人哲学思想,写下台湾摄影的传奇。
部分图片来源:柯锡杰个人网站
//////////
摄影迷必收!认识更多柯锡杰摄影作品
柯锡杰前所未见的影像回忆录 《印象未曾见》
柯锡杰摄影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50张照片 《柯锡杰摄影五十年精选》
摄影美学之精华集结《心的视界》柯锡杰的摄影美学 (玖龄复刻版)
柯锡杰推荐作品陈绮贞《背对哈瓦那》 Back towards Havana
▌延伸阅读
专访摄影师.影像导演奥山由之:最接近自我本质的瞬间,就是摁下快门、心弦触动的那一刻
台湾绘本推荐:够留心就能找到美丽居所,画笔下家的模样
专访《朝圣台湾》作者陈逸宏:如果什麽都知道,就不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