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诚品|meet eslite
- 主题专栏
- [早安!周日经典电影院:特别邀稿]風帶走了阿巴斯|闻天祥
[早安!周日经典电影院:特别邀稿]風帶走了阿巴斯|闻天祥
撰文 聞天祥
本文原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1940-2016)逝世时,
闻天祥老师撰写的缅怀专文。
经闻天祥老师亲自调整後,修改电影剧情细节叙述内容。
因此,本文亦适合尚未看过阿巴斯导演作品的观众阅读。
---------------------------------------------------------
风带走了阿巴斯 闻天祥
时常被影迷昵称为「阿巴斯」的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是带领伊朗电影冲出国际的关键人物,对我辈影迷更是影响深远。
尽管我确记1991亚太影展轮到台北主办时就看过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的《自行车骑士》(The Cyclist,1989);1992金马影展也引进过马基麦吉迪(Majid Majidi)的处女作《私货》(Baduk,1992)。但要等到1993金马影展为阿巴斯做了导演专题,放映他的五部作品,这才正式引爆台北影坛的「伊朗热」。
尤其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1987)最後一场影展放映时,不仅闻风而来一群艺文名人,还有买不到票的观众在戏院外举牌求票。这部不过描述一个小男孩搅尽脑汁想把不小心带回家的作业簿还给邻座同学的电影,在质朴的语言中,对比了成人与儿童观点的差异,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宽容地看待众生,情韵绵缈;最後那颗不落言诠的小花特写,更把童稚的心意激荡出昇华的力量。
想想一部1987年的神作,我们却要到1993年才得见。除了过往电影传播确实不如当今迅速外,非主流的国族与作者电影一步一脚印的筚路蓝缕,莫过於此。对比台湾电影在八、九0年代国际影坛的境遇,也有几分类似。
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漫长的参展之路上,总有影迷向导演问起片中两个可爱男生的近况。殊不知1990年伊朗发生大地震,《何》片拍摄地点寇科(Koker)即为灾区。你可以想见才看完影片的观众知道两个主角下落不明时,会有多麽震惊难过。於是有了《生生长流》(And Life Goes On…,1991)这部电影,描述一个《何》片的工作人员带着儿子来到灾区探询两名童星的下落,结果却目睹存活下来的居民以一种强韧而充实的方式继续活下去。最後男主角把想看足球转播的儿子交给正在架设天线的灾民们照料,独自开着老爷车上山,在停不停下来让一个路人搭便车之际,阿巴斯再度展现让人五体投地的功力。也难怪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当届金马影展和台北电影节发生这部电影的抢片大战。这两部电影看似延续,事实上《生生长流》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时隔五年,阿巴斯中间还拍了其他片。
当1993金马影展的观众为阿巴斯喝采的时候,他并没出现,因为当时正在忙《橄榄树下的情人》这部要问鼎1994坎城影展的作品。有趣的是《橄榄树下的情人》又和前两片藕断丝连。讲的是一个剧组来到百废待举的小镇拍摄《生生长流》,当地一名泥水匠得到一个小角色饰演在地震隔天结婚的新婚丈夫,但令他兴奋的是在片中扮演他妻子的正是爱慕多时的女孩,他决定利用这次拍片不得不接近的机会,等她一个真心的回答。还记得阿巴斯在《生生长流》最後并没揭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两个童星的下落,结果却在《橄榄树下的情人》看似不经意给出了答案。
这种独特的影展经验,总是难以跟外人道。1994阿巴斯依约来了台北,影迷的热情,让他忍不住夸赞。奇妙的是《橄榄树下的情人》虽是这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却是他第一部在台湾做商业放映的作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要到1996年4月才终於在戏院上片。好片经得起时间考验,即使到今天,我依然不时重看《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而在这三部曲中间,阿巴斯还拍了另一部电影《特写镜头》(Close Up,1990)描述一个假冒导演马克马巴夫之名的人,起先招摇撞骗,却愈演愈入戏。真假之间,辩证了电影和现实的若即若离,近年评价也愈来愈高。
1997年,阿巴斯以《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夺得坎城影展金棕榈奖,反而是他到当时为止最受争议的作品。影片是个意图自杀的男子的旅程,自杀的合法(教义)性,为他带来一些国内的麻烦,也让本片的获奖因而沾染上政治色彩。然而阿巴斯对於生命与意志的诘问,以及更趋极简的拍摄方式,预告了他日後的转向。
包括再接再厉获得威尼斯评审团大奖的《风带着我来》(Wind Will Carry Us,1999)也几乎把情节与戏剧性变得隐形,在考验观众习惯与耐性的过程中,再度处理了类似《樱桃的滋味》的死亡禁忌与生命奥妙。形式上的固执,让影片宛如一场仪式,撑不到最後,就尝不到结局的甘美。
而《十段生命的律动》(Ten,2002)、《五》(Five,2003)、乃至於由一连串女性脸孔集结合成的《希林公主》(Shirin,2008),更走至极端,也注定成为影展才有的节目。2000年之後,阿巴斯将近有十年与台湾院线绝缘。
2010年,他出人意料地跑到义大利托斯卡尼,由歌剧演员出身的威廉西梅 尔(William Shimell)饰演英国作家,遇见法国女子茱丽叶毕诺许(Juliette Binoche),以不到一天的时间和叨絮的对话,对「真品」与「复制」做了一番争论,而成为电影《爱情对白》(Certified copy)。《像恋人一样》(Like Someone in Love,2012)则转到日本,表面上是一个退休教授、援交女学生和她善妒男友的故事,但还是很阿巴斯,不断辩证「众里寻他」的趣味,以及「没有结局」的结局。
我曾在1994金马影展特刊引用黑泽明说的:「当萨雅吉雷(以「阿普三部曲」把印度电影带上国际影坛的大师)去世时,我感到相当沮丧;但是看过阿巴斯的电影後,我想上帝已发现取代的合适人选。」这非常合适用来看待他前期作品的可敬可爱。而高达这句:「电影始於葛里菲斯(美国电影之父),止於阿巴斯!」则说明了他对电影本质的探索,最终走得有多远。
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因胃肠癌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76岁。他的遗体在7月8日运回伊朗,10日电影协会在「儿童青少年才性发展中心」为他举办了追思仪式。这是阿巴斯电影创作的起点,也因为他的杰出作品,带领它从一个隶属於教育体系的次级单位一度摇身成为伊朗最重要的电影产地。这一天,成千上万的民众前来送别阿巴斯,而这应该是他的祖国唯一对他做过的致敬。
---------------------------------------------------------
【2022-早安!周日经典电影院 | 上】
阿巴斯作品放映资讯
———每周日早上10:30———
4月17日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4月24日 生生长流|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5月01日 橄榄树下的情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特
5月22日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5月29日 风带着我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片单与售票资讯|https://bit.ly/3JeVS9p
闻天祥老师撰写的缅怀专文。
经闻天祥老师亲自调整後,修改电影剧情细节叙述内容。
因此,本文亦适合尚未看过阿巴斯导演作品的观众阅读。
---------------------------------------------------------
风带走了阿巴斯 闻天祥
时常被影迷昵称为「阿巴斯」的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是带领伊朗电影冲出国际的关键人物,对我辈影迷更是影响深远。
尽管我确记1991亚太影展轮到台北主办时就看过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的《自行车骑士》(The Cyclist,1989);1992金马影展也引进过马基麦吉迪(Majid Majidi)的处女作《私货》(Baduk,1992)。但要等到1993金马影展为阿巴斯做了导演专题,放映他的五部作品,这才正式引爆台北影坛的「伊朗热」。
尤其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1987)最後一场影展放映时,不仅闻风而来一群艺文名人,还有买不到票的观众在戏院外举牌求票。这部不过描述一个小男孩搅尽脑汁想把不小心带回家的作业簿还给邻座同学的电影,在质朴的语言中,对比了成人与儿童观点的差异,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宽容地看待众生,情韵绵缈;最後那颗不落言诠的小花特写,更把童稚的心意激荡出昇华的力量。
想想一部1987年的神作,我们却要到1993年才得见。除了过往电影传播确实不如当今迅速外,非主流的国族与作者电影一步一脚印的筚路蓝缕,莫过於此。对比台湾电影在八、九0年代国际影坛的境遇,也有几分类似。
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漫长的参展之路上,总有影迷向导演问起片中两个可爱男生的近况。殊不知1990年伊朗发生大地震,《何》片拍摄地点寇科(Koker)即为灾区。你可以想见才看完影片的观众知道两个主角下落不明时,会有多麽震惊难过。於是有了《生生长流》(And Life Goes On…,1991)这部电影,描述一个《何》片的工作人员带着儿子来到灾区探询两名童星的下落,结果却目睹存活下来的居民以一种强韧而充实的方式继续活下去。最後男主角把想看足球转播的儿子交给正在架设天线的灾民们照料,独自开着老爷车上山,在停不停下来让一个路人搭便车之际,阿巴斯再度展现让人五体投地的功力。也难怪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当届金马影展和台北电影节发生这部电影的抢片大战。这两部电影看似延续,事实上《生生长流》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时隔五年,阿巴斯中间还拍了其他片。
当1993金马影展的观众为阿巴斯喝采的时候,他并没出现,因为当时正在忙《橄榄树下的情人》这部要问鼎1994坎城影展的作品。有趣的是《橄榄树下的情人》又和前两片藕断丝连。讲的是一个剧组来到百废待举的小镇拍摄《生生长流》,当地一名泥水匠得到一个小角色饰演在地震隔天结婚的新婚丈夫,但令他兴奋的是在片中扮演他妻子的正是爱慕多时的女孩,他决定利用这次拍片不得不接近的机会,等她一个真心的回答。还记得阿巴斯在《生生长流》最後并没揭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两个童星的下落,结果却在《橄榄树下的情人》看似不经意给出了答案。
这种独特的影展经验,总是难以跟外人道。1994阿巴斯依约来了台北,影迷的热情,让他忍不住夸赞。奇妙的是《橄榄树下的情人》虽是这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却是他第一部在台湾做商业放映的作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要到1996年4月才终於在戏院上片。好片经得起时间考验,即使到今天,我依然不时重看《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而在这三部曲中间,阿巴斯还拍了另一部电影《特写镜头》(Close Up,1990)描述一个假冒导演马克马巴夫之名的人,起先招摇撞骗,却愈演愈入戏。真假之间,辩证了电影和现实的若即若离,近年评价也愈来愈高。
1997年,阿巴斯以《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夺得坎城影展金棕榈奖,反而是他到当时为止最受争议的作品。影片是个意图自杀的男子的旅程,自杀的合法(教义)性,为他带来一些国内的麻烦,也让本片的获奖因而沾染上政治色彩。然而阿巴斯对於生命与意志的诘问,以及更趋极简的拍摄方式,预告了他日後的转向。
包括再接再厉获得威尼斯评审团大奖的《风带着我来》(Wind Will Carry Us,1999)也几乎把情节与戏剧性变得隐形,在考验观众习惯与耐性的过程中,再度处理了类似《樱桃的滋味》的死亡禁忌与生命奥妙。形式上的固执,让影片宛如一场仪式,撑不到最後,就尝不到结局的甘美。
而《十段生命的律动》(Ten,2002)、《五》(Five,2003)、乃至於由一连串女性脸孔集结合成的《希林公主》(Shirin,2008),更走至极端,也注定成为影展才有的节目。2000年之後,阿巴斯将近有十年与台湾院线绝缘。
2010年,他出人意料地跑到义大利托斯卡尼,由歌剧演员出身的威廉西梅 尔(William Shimell)饰演英国作家,遇见法国女子茱丽叶毕诺许(Juliette Binoche),以不到一天的时间和叨絮的对话,对「真品」与「复制」做了一番争论,而成为电影《爱情对白》(Certified copy)。《像恋人一样》(Like Someone in Love,2012)则转到日本,表面上是一个退休教授、援交女学生和她善妒男友的故事,但还是很阿巴斯,不断辩证「众里寻他」的趣味,以及「没有结局」的结局。
我曾在1994金马影展特刊引用黑泽明说的:「当萨雅吉雷(以「阿普三部曲」把印度电影带上国际影坛的大师)去世时,我感到相当沮丧;但是看过阿巴斯的电影後,我想上帝已发现取代的合适人选。」这非常合适用来看待他前期作品的可敬可爱。而高达这句:「电影始於葛里菲斯(美国电影之父),止於阿巴斯!」则说明了他对电影本质的探索,最终走得有多远。
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因胃肠癌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76岁。他的遗体在7月8日运回伊朗,10日电影协会在「儿童青少年才性发展中心」为他举办了追思仪式。这是阿巴斯电影创作的起点,也因为他的杰出作品,带领它从一个隶属於教育体系的次级单位一度摇身成为伊朗最重要的电影产地。这一天,成千上万的民众前来送别阿巴斯,而这应该是他的祖国唯一对他做过的致敬。
---------------------------------------------------------
【2022-早安!周日经典电影院 | 上】
阿巴斯作品放映资讯
———每周日早上10:30———
4月17日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4月24日 生生长流|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5月01日 橄榄树下的情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特
5月22日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5月29日 风带着我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片单与售票资讯|https://bit.ly/3JeVS9p
诚品电影院共有三间影厅,由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伊东豊雄领军设计,带领顶尖的声学、灯光、内装等专业团队共同打造,采用最先进的专业设备,提供观众崭新且舒适的艺术电影空间。其中两厅备有舞台,可提供工作坊、座谈、论坛、电影首映会、记者发表会、企业及贵宾专属包场等多元化的应用。
太棒了
你已关注诚品电影院
取消关注
你已取消关注诚品电影院
诚品电影院
-
赞 11
-
大心 4
-
哇 8
您已經按過囉!
迷商品
联络我们
回列表页
上一则
下一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