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是设计师Pili吴孝儒的初心,他最初以「圈凳」在米兰设计展闯出名堂,「我很多创意来自於生活的借镜。」他结合了常见的塑胶板凳和圈椅的元素,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设计风格。不过在大学时代,吴孝儒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成绩普通,也不常获奖的异类。
由於学习工业设计,吴孝儒更了解其分工细腻,例如设计一辆汽车,有人负责仪表版,有人设计灯光,少数人负责外观设计。尽管台湾科技业发达,但他对设计电子产品,却没那麽多想像,反而是对於生活的感受比较多。因此,2008年大学毕业後,他做了一个另类的选择,没有出国深造,而是留在台湾,做台湾才有的设计。
「简单来说,就是不想服输,我们做设计似乎总是 follow 别人,为什麽我们不能做自己?为什麽不能设计本地独有的题目呢?」他从这层思考中展开创作,也从设计这条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FLIPER,首图由FLIPER提供}
以台味为初心,打造在地文化的设计
图片来源:FLIPER
吴孝儒大学毕业後就创业,创立「吴氏设计有限公司」,并攻读实践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彼时刚好赶上文创在台湾兴起的浪潮,他积极参展获得许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一股尊重并理解自己来自何方的思潮油然而生,而「凳子」对他来说是草根的象徵,也是他的初心。
吴孝儒解释道,工业设计自古以来,若从事家具设计、喜欢生活风格,最终的梦想就是设计一张椅子,「如果你能设计出一张名椅,那就是一个 Title!台湾有没有设计师名椅?没有,那我就来做一张来自台湾的椅子。」
图片来源:FLIPER
吴孝儒说,工业设计中的小物件、小东西,都代表时代的讯息与记号。例如,从宋、明、清时期的茶具、碗具等器皿中,就能够看出当时的流行趋势及生活风格。然而,作为在台湾长大的人,他却感受到生活和历史之间的断层,「我的日常生活中最多的是板凳,但我想去的米兰或西方世界,所有人都认为我们在家里坐的是圈椅。」於是,作品「圈凳」诞生了,它上半是明式圈椅、下半是夜市板凳,充满矛盾与新意。
「圈凳」开启了吴孝儒的旅程。他带着「圈凳」参加米兰设计展,不仅获奖还受到国外媒体报导,累积了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回到台湾後,厂商们依然不认识他,他继续撰写计划案、参展拿补助,同时接案工作。
图片来源:FLIPER
2013年研究所毕业後,他去当兵,这是他另一个转捩点。对他来说,「生存」更为重要,要生存就需要养活他人,要养活他人就需要赚钱。「我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对大家负责。」於是,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展,他开始招兵买马,招聘不同专业的人才,并将「吴氏设计有限公司」更名为「无氏制作」:「我不再只代表自己,而是以团队思维为核心。」
▌更多台味特辑
矛盾中找寻自我,展现台湾不同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FLIPER
「我一直想捞的是一些时代共感。无氏制作一直致力於『雅俗共赏、文化有感』这件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2017年的文化博览会上,无氏制作推出了「粉红小北」,小北百货是台湾本地发迹的商场,塑料是商场中很常见的材质,而红色也是很常见的颜色,光是红色就有几百种变化,这次展览的英文名称是Local Pink,这是一份庶民的粉红美学报告,也是无氏制作的座右铭「型随在地(Form Follow Story)」的一次具体展现。
2019年的「吸茶展 Suck My Culture」,延续了吴孝儒对器物沿革的兴趣,并对台湾特产「手摇茶」抛出问题:「未来的故宫会不会收藏玻璃吸管?如果唐代的陆羽搭乘时光机来到现代,看到台湾的手摇茶,会怎麽把它写进《茶经》?」
图片来源:FLIPER
正统的喝茶方式中,产地和餐桌的对应明确,但一杯手摇茶可能有奶盖、珍珠和养乐多,还有不同产地的混茶拼配,吸茶展就搭配实体活动,访问了多家手摇茶品牌,并跨界与IF OFFICE创办人暨创意总监冯宇、创作歌手9m88漫谈探究「混搭」的逻辑,一起建构手摇茶的论述,也听到推广茶艺者的心声。
众声喧哗的「喧闹感」,对吴孝儒来说,就是台湾能制作珍珠奶茶的原因,「大家都说我们很多展览爱做『考究』,但我觉得『考现』也很重要,因为历史是历史,我们需要定义现在和当代。」
台湾一直都这样,不是非黑即白,我们需要学习在矛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没有好坏之分,「对我来说,许多创作都源自这种矛盾。我们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但同时又要做自己,这样一来,在台湾便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可能性,我们可以百家争鸣,这也是论述在台湾有趣的地方。」
「台东慢波电台」串联地方,传递公众声音
图片来源:FLIPER
吴孝儒提到,近年来,许多政府机关、地方政府都与设计团队合作,他曾有朋友「逆风」提问:「设计要分不同政治倾向吗?如果今天是和你不同政治倾向的执政者,决定国庆主视觉,找你做设计,你要不要接?如果大家都拒绝,那会是设计师的问题还是执政者的问题?」
吴孝儒认为提问有理,当涉及国家层级或庶民美学时,就不见得与政治倾向有关。此外,吴孝儒也希望理解系统和体制的运作逻辑。
这些年来,无氏制作的服务对象涵盖全台。虽然有些策展很成功,但并没有在当地落地生根、发扬光大,「我觉得空虚感很大,断裂感很强。」带着这样的心情,2019年,团队接受台东设计中心的邀请,决定一反常态到台东蹲点,提出「台东慢波电台」,并提出PPPP计画,「4个P就是Problem(吸收公众意见)、Podcast(呈现并传递公众声音)、Plan(产出未来计画、政策)、Project(用设计回应在地议题)等四个阶段。」
图片来源:FLIPER
吴孝儒回忆,当时正好遇上Covid 19疫情,「台东太狭长了,但是声音却能穿透空间。」节目找来两位主持人,一位是移居台东的妈妈Rita,另一位是返乡的部落青年Sam。
节目第一年,受访者大多是在台东定居生活的市井小民和各种职业的意见领袖。节目收集了地方的声音,涵盖移居家庭、创业困境、部落维护、性别友善等各种议题无所不包。
「台东就是人很特殊,这些人有一些想法,可以被论述到策略和县政里的,人数足够多时,或许有一天可以对政府说,他们认为这个区域需要什麽。如果政府能了解到这些资讯,也许就更有改变的机会。」台东热气球的品牌再造,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给新一代设计师的话,要有观点、不害怕批评
回顾2024年吴孝儒与新北市政府合作,试图翻转「街头文化艺术节」的官方色彩。在府中15开办了第一届「新北街头学校」,活动包括户外派对、室内展览及各种活动,还邀请多位DJ授课。参与者可以根据课表选课,来认识街头文化,「我们想把街头的论述,做一些有趣的转译。我们还是有点不服输啊!台湾的人文思维是很有趣的,如何从我们转译的逻辑,让大家重新发现台湾某些有趣的地方。」
如今,五年就算是一代,而Pili并不服老,他曾到大学任教,也是想了解年轻人的想法。谈到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吴孝儒分享了担任「2024金点新秀设计奖(新一代设计展)」评审委员的观察,「我觉得学生可以再有趣一点,或是再大胆一点、再敢一点。」
他在「社会设计类|年度最佳设计奖」将票投给了崑山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团队的作品「陈水宏」,一位AI虚拟总统参选人。「陈水宏」关心青年议题,还在台南办造势活动,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六十多岁阿伯。这些创意让吴孝儒非常欣赏:「他们用最当代的技术,呈现最当代的时事,做出他们也觉得很好玩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感觉得到设计团队也很喜欢他。」
吴孝儒认为,虽然学生可能对政治冷感,但应该放宽心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强调,「陈水宏是AI,关注的是年轻人所在意的议题。我认为年轻人选择年轻人在乎的议题去关注就好了。」
他相信未来学生团队可能会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小编组合,有人负责形象、有人设计图像、有人执行企划,这样的组合可能会是未来媒体的一种形式,「它可能会发展成一个独立的报导者!我觉得非常有趣,很有未来性,我想,这就是新一代。」
▌收藏台湾味实用小物
茄芷袋可以说是最具有台式味道的小物,so that's me将原先为尼龙网布制作的半透明手挽袋加以改良,以棉质的布料加上较长的提袋,打造创新的时尚氛围。
除此之外,棉质茄芷袋可机洗的袋子、增大的容量,大大提升实用性。
▌看更多FLIPER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