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李莊往事 艱危歲月的文化救贖 ──《那時的先生》揭開一段湮沒的歷史
撰文 林馨琴紀實筆墨披露大師們的流亡歲月
一九三七年七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戰事全面升高,北平、天津相繼失守,大批學術教育機構被迫南遷,從上海到南京、長沙、昆明、樂山、重慶,開啟了中國近百年來最大的流亡潮。為了容納眾多研究人員與家屬,以及圖書資料與收藏,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移到李莊避戰禍,沒想到一待就是六年。《那時的先生》以此為背景,詳細記錄傅斯年、李濟、梁思成、林徽因、董作賓、李霖燦、游壽等學者艱苦卓絕的生活與學術研究歷程。
人生的際遇實在很難講,岳南之所以對李莊的大師們有興趣,就像冥冥中注定,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二〇〇三年,他原本只是到成都採訪有關三星堆的文物發掘,結束之後,突然有一種必須到李莊走一趟看看的閃電念頭。之前他寫《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時,就從一些考古學者那兒聽到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人曾在李莊作研究的故事,沒想到這一順道拜訪也決定了他今後的寫作方向。十多年來,他持續以這一系列人物和歷史為題,愈寫愈發現更多材料,靈感源源不絕。
動盪年代,文化領路人的真切敘述
岳南寫作最大的特色,是能夠把枯燥嚴肅的學術或考古研究報告,改寫成生動的故事,他的文筆流暢自然,善用小說筆法描述場景,讓人彷彿親臨其境。他也善於鋪陳人物順序,例如流亡到李莊的眾多學者中,梁思成與林徽因自然是男女主角,從序章開始,岳南就是以西南聯大常委梅貽琦專程到李莊探訪梁氏夫婦來破題,「那時的林徽因已經肺病復發,只見她斜臥在一張行軍床上面容瘦削蒼白,說話困難,再沒有了當『太太客廳』時代談風甚健、豪情滿懷的風采了。」接著岳南開始追溯四年前,同一時日,梁氏夫妻正蹲在五臺山佛光寺梁柱上縱聲高歌,因為他們終於發現建於公元八五七年的唐代建築大殿。對比之下,梁氏夫婦所面臨的困境是非常嚴酷的。
當然,岳南也不會忘記描寫愛慕林徽因的金岳霖教授,如何從昆明趕到李莊住下,在院子裡養雞,為的就是能夠煮雞蛋為林徽因補身體。戰亂時期老金對林徽因的一往情深、義無反顧,更讓人深深感動,嗟嘆不已!
——焦點閱讀
《那時的先生》
作者|岳南
出版|遠流
著眼抗戰期間,學術大師們在戰爭年代、艱苦生活的環境下,仍以人為先的偉大人格和他們執著不屈的學術追求。
林馨琴
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從事出版二十餘年。專長領域為歷史、藝術史,冀望在混雜的時代,發掘具教育意義的深刻好書。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全台發送量2萬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新舊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提案》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http://issuu.com/onthedesk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esliteonthed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