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李庄往事 艰危岁月的文化救赎 ──《那时的先生》揭开一段湮没的历史
撰文 林馨琴纪实笔墨披露大师们的流亡岁月
一九三七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事全面升高,北平、天津相继失守,大批学术教育机构被迫南迁,从上海到南京、长沙、昆明、乐山、重庆,开启了中国近百年来最大的流亡潮。为了容纳众多研究人员与家属,以及图书资料与收藏,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移到李庄避战祸,没想到一待就是六年。《那时的先生》以此为背景,详细记录傅斯年、李济、梁思成、林徽因、董作宾、李霖灿、游寿等学者艰苦卓绝的生活与学术研究历程。
人生的际遇实在很难讲,岳南之所以对李庄的大师们有兴趣,就像冥冥中注定,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二〇〇三年,他原本只是到成都采访有关三星堆的文物发掘,结束之後,突然有一种必须到李庄走一趟看看的闪电念头。之前他写《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时,就从一些考古学者那儿听到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人曾在李庄作研究的故事,没想到这一顺道拜访也决定了他今後的写作方向。十多年来,他持续以这一系列人物和历史为题,愈写愈发现更多材料,灵感源源不绝。
动荡年代,文化领路人的真切叙述
岳南写作最大的特色,是能够把枯燥严肃的学术或考古研究报告,改写成生动的故事,他的文笔流畅自然,善用小说笔法描述场景,让人彷佛亲临其境。他也善於铺陈人物顺序,例如流亡到李庄的众多学者中,梁思成与林徽因自然是男女主角,从序章开始,岳南就是以西南联大常委梅贻琦专程到李庄探访梁氏夫妇来破题,「那时的林徽因已经肺病复发,只见她斜卧在一张行军床上面容瘦削苍白,说话困难,再没有了当『太太客厅』时代谈风甚健、豪情满怀的风采了。」接着岳南开始追溯四年前,同一时日,梁氏夫妻正蹲在五台山佛光寺梁柱上纵声高歌,因为他们终於发现建於公元八五七年的唐代建筑大殿。对比之下,梁氏夫妇所面临的困境是非常严酷的。
当然,岳南也不会忘记描写爱慕林徽因的金岳霖教授,如何从昆明赶到李庄住下,在院子里养鸡,为的就是能够煮鸡蛋为林徽因补身体。战乱时期老金对林徽因的一往情深、义无反顾,更让人深深感动,嗟叹不已!
——焦点阅读
《那时的先生》
作者|岳南
出版|远流
着眼抗战期间,学术大师们在战争年代、艰苦生活的环境下,仍以人为先的伟大人格和他们执着不屈的学术追求。
林馨琴
远流出版公司总编辑,从事出版二十余年。专长领域为历史、艺术史,冀望在混杂的时代,发掘具教育意义的深刻好书。
关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每个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全台发送量2万册。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并於全台书店展示议题的「延伸主题书展」,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新旧商品。除纸本刊物,另有线上版与《提案》粉丝专页,随时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动态!
线上阅读|http://issuu.com/onthedesk
粉丝专页|www.facebook.com/esliteonthede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