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本關於成為自己的書單──詩人陳繁齊談「獨特」這件事
撰文 陳繁齊關於——陳繁齊
1993年生,臺北人,國北教語創系畢業,創作領域包含散文、詩、歌詞,著有散文集《風箏落不下來》,詩集《那些最靠近你的》、《脆弱練習》等作品。
1. / 《聽說桐島退社了》
作者|朝井遼
出版|貓頭鷹
售價|190元
告訴自己:我們一樣都有些不一樣。
談及獨特,我想先朝「曾經覺得自己不獨特」的成長經驗裡走——或許是充滿碰撞及斷裂的青春期下,初察覺彼此的稜角,卻又仍未懂得如何圓潤處理;又或是人際關係的比重逐增,「怎麼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儼然也成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以前校園生活裡曾有一位意見領袖般的人物存在,班上的男孩們活動都以他為首,他倦了,這堂下課就沒人要去球場了;他想去廁所,總會有人說我也一起去。即使現在回想起來有些好笑,但當時卻曾著實感到疑惑:「為什麼他能夠是那樣的人?」
也許就是這麼相似於《聽說桐島退社了》的經驗:作者用了風雲人物桐島作為核心,去對應圍繞於桐島的每個角色,映出高中生心裡不盡相同的憂慮: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戀人、未來⋯⋯我常想,在尚未肯定自己的不同之前,更需要的其實是有人接納自己的惶恐,告訴自己:我們一樣都有些不一樣。
☞看更多《聽說桐島退社了》簡介
2. / 《不完整的大人》
作者|村田沙耶香
出版|時報文化
售價|300元
若有機會把記憶化成指引方向的星宿,便找到了自己無可取代的一部分。
在成為自己之前,無論是需要治癒還是提供治癒的童年,似乎都需要梳理,才不會打結。然而作為梳理的生手,又該從何而起呢?有段時間裡我很喜歡讀創作者的隨筆記事,最好是不工整的、充滿雜思的日記,或像是魯莽撕下手邊紙張所寫下的內容。這些內容能夠洞見創作者們的視線及思路,甚至能在文字看見腳印,讓讀者能夠依循同樣的路線,試著去探索:自身是否也擁有類似的議題。
《不完整的大人》的敘事是易讀的,其所選擇的角度,是每個人幾乎都會經歷的事(即使未有經歷也肯定聽聞過或容易想像):學童時期的初戀、初見蟑螂的恐懼、幼時填寫「興趣欄」的苦思及害臊⋯⋯村田沙耶香演示的是過去日常裡微小撼動的關鍵性:若有機會把記憶化成指引方向的星宿,便找到了自己無可取代的一部分。
☞看更多《不完整的大人》簡介
3.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作者|李屏瑤
出版|麥田
售價|253元
熬過探索的陣痛期,才終於抓住自己認同的理念及價值、意識到自我。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寫作者的家庭關係、寫同志身分、寫更多複合的標籤,澄澈而冷靜地寫。讀的時候我突然想到,自己所處的一個跨千禧年末的世代,在成長過程裡,除了漸漸感覺到自己在刻板印象、社會標籤裡的迷茫,也經過了一段「發現自己理解的方式並非自己想要」的過程,拆解掉教育及傳統的桎梏,熬過探索的陣痛期,才終於抓住自己認同的理念及價值、意識到自我。
☞看更多《台北家族,違章女生》簡介
4. /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作者|廖瞇
出版|遠流
售價|261元
理解他人之前必須做的功課,是理解自己。
近幾年我們呼籲同理心,除了嘗試去拆解社會及角色的盤根錯節,很常出現的話大概是「想想看如果你在同樣的處境裡你會怎麼做」。這句話對我來說根本的議題是:理解他人之前必須做的功課,是理解自己——釐清自己的動機、情緒及感知的連動,歸結出一個暫時性卻有秩序的系統去運作。理解以後,才能坦白地承認。然而承認是困難的,尤其是承認擁有那些困惑與矛盾,甚至是自私與醜惡。《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令我敬佩的便是這種承認的真實及柔軟。
而書中另一段落寫:「接著我發現,那個『要變正常』、『要變回好』,好像是這個東西,好像是這個東西讓我變得更不好,更不正常。」從書名便開始討論的標籤「不正常」也提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究竟什麼是好,什麼是正常呢?還是一切都不存在?又或許,好與不好,正常與不正常,確實固化在認知裡,但是其實,我們並不一定要去達成。
☞看更多《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簡介
✦
▌延伸閱讀
☞「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拯救之道」──香氣哲學家給疫情時代的選書
☞「萬物的縫隙裡,窺見可以仰望的光」──香氣哲學家給疫情時代的選書
☞「這些人,在社會中努力求生」──來自詩人陳繁齊的生存書單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