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裡尋找刺點與靈光──圍繞南光的閱讀軌跡|《提案on the desk》名人夜讀專欄
撰文 朱和之關於 朱和之
本名朱致賢,1975年生於臺北。歷史小說家,創作領域包含著長篇歷史小說、歷史隨筆、音樂人物傳記等領域。作品《南光》榮獲羅曼.羅蘭百萬小說賞,透過7千張照片重構一段被遺忘的人生,以文字追尋30年代攝影家鄧南光的生命歷程。
傑夫.代爾(Geoff Dyer)在《持續進行的瞬間》書中一則夾頁註裡幽默地提到:「撰寫這本書的挑戰之一是,要避免每五頁就引用一次約翰.伯格、蘇珊.桑塔格、羅蘭.巴特和本雅明。」確實談論攝影很難逃得開這幾位前賢縝密的思維之網,但我決定跟隨代爾的腳步避開他們,解決之道就是直接請出代爾。
如同他另一本煥發奇異神采的《然而,很美》般,代爾透過對攝影史上一張張經典作品的凝視,看似夾敘夾議地說著關於攝影的種種,拍攝方式的演進、觀念的創造、心靈空間的開啟……等等,實則近乎寫了一首循著無數影像躍行的長詩,從一個靈光跳躍到另一個靈光,從一個刺點穿行至另一個刺點。
這使得攝影,或者說攝影史,變成時間長河中無數瓢飲者的精神接力。代爾讓我們看見攝影者們輪迴宿命般反覆努力疊合而成的巨幅圖像,卻又不時把我們拉近前去,發覺每個獨特心靈所折射的不同光芒。
《持續進行的瞬間》
傑夫.代爾/著
麥田/出版
《然而,很美》
傑夫.代爾/著
麥田/出版
說來慚愧,我曾經一時恍神,誤以為《浮與沉──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也是傑夫.代爾寫的。噢不,這本書的作者是山姆.史帝芬森(Sam Stephenson),真是抱歉。不過話說因為本書封面用了傳主尤金.史密斯拍攝的爵士音樂家孟克的照片,我曾在二手書店看到它被放在音樂區的書架上,猶豫了很久要不要告訴店員,最後還是放棄了。總之這是一本美到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的書。
作者用二十年關注尤金.史密斯,甚至聆聽一千七百捲內容莫名所以的錄音帶,跑遍史密斯的報導足跡,但卻未交出磚頭式的編年傳記,而是薄薄一冊彷如短篇小說集,以出入紐約第六大道爵士閣樓的人們為經緯,交織出史密斯的樣貌。事實上其中〈羅尼.弗里怎麼了〉一章就可說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短篇小說,我還一邊覺得自己果然不是寫短篇的料,一邊點頭如搗蒜原來短篇是這樣寫的嗯嗯嗯。
《浮與沉》
山姆.史蒂芬森/著
原點/出版
這裡稍微換個角度,來看一本啟發攝影大師卡提耶─布列松的書,德國哲學家奧根.海瑞格(Eugen Herrigel)旅居日本數年並學習弓道之後所寫的《箭術與禪心》。布列松遵從本書的教導,放棄獵人般狩取影像的霸道,得以在拍攝現場隱身,從世界游離出去,形成完美的自由主義道德觀,建立與潛意識完美的和諧關係。
這其實暗合了本雅明所說,相片中的空間不是人有意識布局的,而是無意識編織出來的(對不起我還是引用了班雅明)。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所謂「決定性的瞬間」其實是由潛意識決定,想用表意識去搆是搆不著的。我更因此醒悟,一向討厭被拍照的布列松,為什麼可以對木村伊兵衛的鏡頭笑得那麼開心,也許木村手上的萊卡相機自然煥發著某種禪味吧。
《箭術與禪心》
奧根.海瑞格/著
心靈工坊/出版
今日我們很容易看到臺灣前輩攝影家們留下的影像,彷彿它們一直都在那裡,實則不然。比如鄧南光逝世後就曾被社會遺忘多年,遺留的底片逐漸瀕於劣化毀損,幸而在簡永彬老師的努力下及時搶救回來。同時張照堂老師對臺灣攝影史的採訪與耙梳也有莫大貢獻,從《影像的追尋──臺灣攝影家寫實風貌》書中可窺見一斑。
雖說有圖有真相,但真相也往往在影像以外。閱讀前輩攝影家們的事蹟,不只是從一張張照片看到過往時光中的面影,也從他們的遭遇看見時代流轉,尤其是那些不曾拍下、不被允許拍下的影像,有時更啟發了我們對歷史的體會。
《影像的追尋》
張照堂/著
遠足文化/出版
誠品書店|名人夜讀CELEBRITY SALON|2O21 跨越非定義
週六深夜,與讀者在誠品書店信義店3F典藏敦南專區相會|活動同步於誠品書店Facebook線上直播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迷誠品Podcast「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