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紀實】信義週末夜讀|凝視人性的殘缺與完整:冬陽談宮部美幸
撰文 書評書目TAIWAN REVIEW of Books今年,Netflix推出台劇《模仿犯》,題材翻拍自日本推理作家宮部美幸同名暢銷小說,這部小說,在日本銷售破百萬,在2001年出版,還曾在日本雜誌連載長達三、四年時間,非常知名且暢銷。誠品週末夜讀講座特地邀請台灣推理作協會理事長——冬陽,來談談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
「它會在你心裡產生一個重量,每隔一陣子,就想要去談…」
「這一部犯罪推理小說,到20年之後,我還是非常值得推薦大家閱讀。除了Netflix的台劇要上檔的誘因外,這本書的文學價值,非常值得探討。」冬陽說。
宮部美幸在日本,有「平成國民作家」的美譽,《模仿犯》更創下日本出版界史無前例的「六冠」榮耀,她的寫作範圍廣泛,獲獎無數,大致被歸類有推理小說、時代小說與奇幻小說三大系統。她個頭嬌小,寫小說外,也喜歡打電動,聽說是有陣子,她因身體不好,朋友推薦她可以打電動,因此而著迷了,後來,她甚至寫了幾部作品,裡頭是根據電玩的世界觀來創作。
冬陽說,記得第一次拿到《模仿犯》,第一印象便是「好重」,而每一版幾乎都會提到,這本書共有1300頁的篇幅、43個角色,花了5年的心血寫作,最終締造了300萬冊的銷售記錄。
「我曾當過這本書其中一個改版的責編,那時我很想為這串數字後面加上,這套書有多重的資訊。開個玩笑,不拆掉的話,它重到還是滿像一個凶器,如果你要來犯罪的話……或者,加上所有讀過這故事的人數重量。
這本書,你讀完之後,在心裡會感覺相當沉重、不太愉快, 更重要的是,它會在你心裡產生一個重量,每隔一陣子,就想要去談、要去閱讀,去重新理解這個故事。」
20年前,他讀的是第一版。當時,大家書名充滿好奇,究竟什麼是「模仿犯」?誰在模仿?通常,這個字眼很少會使用在書名上,它在講其中有一個主要的犯人,而在連續犯罪的過程當中,出現了模仿主犯的人,他可能透過媒體上得知的訊息,自己出來爆料,接收了主犯的身份…為什麼要這樣?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在這43個人物之中,百轉千迴,讀者看得相當過癮。
台灣將這部作品一套拆成了4本書,日本則是5本。冬陽說,沒記錯的話,二十年前是一個月出一本,所以他買了第一本之後就後悔了,就跟追劇一樣,如果不是一次看完的話,隔太久才出真的讓人相當心癢難耐,非常想把它一口氣看完。裡頭角色很多,故事衝擊很大,每個人物出場時,讀者都會非常好奇,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案件?故事裡的人,遭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有什麼反應?接下來會如何?最後,犯人有被抓到嗎?正義有沒有被伸張?這些行凶者有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罰?被害者有沒有平反?…這一連串的問號,就是這一本書的魅力所在。
「她的作品,往往能在黑暗中,給了你一道光。」
宮部美幸只有高中畢業,初中畢業便進入洋裁學校學裁縫,畢業後去參加了講談社的小說寫作班,也去學了速記,取得了速記員資格;還曾在法律事務所工作,而最重要的,是她曾在「東京瓦斯」當過催繳員…
這些庶務性的工作,讓她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接觸了大量的庶民生活,目睹各式人生悲喜,且其中有非常苦悶的、有非常想要力爭上游的、有為了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而煩惱的…這些,都讓她將其轉換成未來寫作的養份。
在她三十多個創作年頭中,可以從她所有作品中,可以看見她呈現的基本上就是一個日本社會的總體狀態。而她特別著重在兩種年齡層的反應——老人跟小孩,在很多作品中,你都可以找到老人與小孩的的角色,讓整個作品的世界觀,因這兩個極端的年齡層,顯得更為立體。 「她的作品,往往能在最黑暗的故事結局中,還是給了你一道光,這道光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是救贖,可以從中找到走出黑暗的路,而她的作品往往不是以說教的方式傳達觀點,卻在看到最後時,往往會有種感動,那就是她的功夫。 」
你不禁想問:「這幾個傢伙,怎麼會變成這樣的怪物?」
《模仿犯》裡共有43個角色,她透過這些角色,講述整個世界。故事從一個遛狗少年開始講起,他成長於親戚家,每天出門遛狗。有一天,他的狗在公園的垃圾桶裡嗅到一股味道,少年因此意外地看見一個女用手提包,和一隻死者的手腕。這個故事是寫在2001年、也就是20年前,冬陽說,這個小說畫面可謂非常驚悚。讀者一定非常好奇,手腕的主人是否還活著?那個手提包是他的嗎?為什麼會丟在這裡?
許多角色開始陸續開展,其中有名記者,發現手提包的主人是個年輕女孩子,女孩子的爺爺開了間豆腐店。爺爺一聽到消息後說:「我的孫女失蹤了,不知下落何方?希望知道的人能告訴我消息,我好緊張,我好害怕…」後來,也有一個自稱是綁架他孫女的人與爺爺聯絡…冬陽說,看到那段時,有一股很難描述的情緒,像是憤怒、又像是擔心……一股腦地湧上。作者給了兇手一個代稱,但沒有告訴你他是誰,而作者每每在描述的時候,也暗示了可能不只一個犯人,還有其他共犯。
而真正的兇手,是個毫不在乎他人生死的人。他簡單地認為,自己認識了一個女孩子,很開心地交往、出遊,在起了爭執的過程中,一時興起了謀殺之意,而後想要逃脫罪責。他是個有錢人,想起家裡位於郊區有一棟別墅,那個地方可以埋屍體。故事透過這個角色的心理描述,帶領讀者去理解他行動背後的想法。「不得不說,每當讀到,我整個束手無策。作者的文字揪著你的心,告訴你兇手正在幹嘛,他之前愛過誰,讓讀者跟著一個個謎團,開始去緊張、憤怒、不安……然後不禁想問:『這幾個傢伙,怎麼會變成這樣的怪物?』他們的人生曾發生過什麼事?可以毫不在乎一個人的生死;可以洋洋得意地打給媒體,說怎麼還沒找到他們? 」
這二十年來,《模仿犯》相繼有日劇、電影推出,進而到現在的台劇。觀眾可以繼續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故事。不過,冬陽也認為,他不覺得台劇可以完全拍出小說的內容,而且,也不應該拍出。「為什麼呢?當我在讀小說,尤其是推理小說時,我會把『年代』這個東西看得很重要。這一本小說是在2001年出版,而裡頭的兇殺案發生在1841年,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子?這個時空的差異,台灣有沒有辦法拍出來?或許,也不應該拍出來,而是必須轉化成在台灣發生的觀點及感受。」
而宮部美幸,可不是要寫一本讓台灣觀眾讀得懂的小說,她是要藉由小說反映出這個世界的人性 ,那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東西。而在這部作品裡,讀到的不只是一個兇殺案,而是從中看見人性的殘缺與完整,絕對不只有兇手在人性上有殘缺,故事裡的每個人都有缺失的一塊,死者有肉體上的殘缺,被害者家屬心裡永遠因失去死者而有了一塊殘缺;遛狗少年有原生家庭的殘缺…
厲害的小說,其實就是一面鏡子
「而當讀者看見這些殘缺時,似乎也同時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那是平常不大會提、甚至會想要把它隱藏起來的一塊…在小說裡,藉由這些人物,一個個被撩起來。」被撩起來之後,小說,也提供了一個在真實世界裡頭不會有的結局。它把希望丟出來,但並非意謂著從此就沒事了。在故事當中,媒體曾暗示被害的女孩行為上不檢點,似乎是一個不需要被同情的人,她被害是有道理的。而這種不負責任的發言,在小說中都被作者打臉了一番,讀者讀到時,也會突然意識到,這巴掌是打在自己臉上,「每當我們覺得事不關已時,因刻板印象而隨口講的話,對當事人就是最大的傷害。」
冬陽說,作者透過小說,創造出一份同理,讓小說替代了我們可能欠缺、也不希望有的經驗,並從中理解了自己缺失的一塊。
「當我們在談人性的殘缺與完整時,如果沒看到殘缺的部份,怎麼會去珍惜完整?若沒看到死亡,怎麼珍惜活著的每一分鐘?甚至是當我們談到犯罪的時候,犯罪並不值得鼓勵、也並不可取,但當你看到,也才會理解到說,生活當中,原來有許多值得去珍視。」
看到這部作品即將被拍成台劇,冬陽感到非常開心,他認為,台灣的讀者是幸運的,能用不同的角度重新去理解這部作品。而他也很好奇,20年後,現在的讀者會怎麼看這部作品?他說:「厲害的小說,會讓人一讀再讀的原因,是因它其實就是一面鏡子,如何透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去閱讀、領悟出不同的道理,便是各自的趣味,而每個人透過小說看到的,最終,都還是自己。 」
-
本場講座同步收錄於迷誠品Podcast|#誠品LIVE
👇線上收聽連結👇
https://link.chtbl.com/Qb9oXF0W
▌講座來賓
冬陽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央廣「名偵探科普男」主持人,文學小說、科普書編輯,曾任馬可孛羅總編輯、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評審。長年撰寫推理相關文章,散見、閱讀最前線、幼獅文藝等。經營臉書粉專「冬陽一直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