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2023 TFAM 年度個展》探究 4 位藝術家獨特創作,感受藝術帶來的感官饗宴
撰文 FLiPER{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FLiPER,首圖取自 FLiPER}
« CdV » – 饒加恩個展
▲圖為饒加恩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源於「遠途」創作計畫,從 1910 年日英博覽會開始,日本為展示其殖屬地的經濟作物、礦產與人種,有 25 位排灣族人參與了為期一年的旅途。
文獻收藏者克雷蒙・勞道爾(Clemens Radauer)收錄罕有紀錄這群族人走進倫敦白城市的玻璃幻燈片,藝術家因而開啟與其對話和合作。此次展覽透過這批 113 年前的物件離開與到達另一個文化與知識的文本,進而討論影像的轉譯與詮釋之權力關係。
▲圖為饒加恩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關於饒加恩
1976 年生於臺中,現居於臺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巴黎高等藝術學校,2007 年完成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碩士學程。創作包括繪畫、表演、限地製作及多頻道錄像等方式呈現,其作品汲取過往國際經驗,以更全面的視角處理臺灣政治、社會、經濟議題,圍繞著身份認同、邊緣性、美學與政治體制等問題,近期深入探討殖民歷史及亞太平洋地區的跨文化議題。
▲圖為饒加恩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作品曾於亞洲、澳洲、歐洲、北美等地展出,包含柏斯當代藝術中心(2019)、古根漢美術館(2016)、Parasite 藝術空間(2016)、德國貝塔寧藝術村(2015)、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2013)、昆士蘭美術館(2012)、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2)、臺北市立美術館(2012)、義大利克羅齊當代藝術館(2011);匈牙利路德維格現代美術館(2010);亦曾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展會,如第七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昆士蘭,2012)。
▲圖為饒加恩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圖為饒加恩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施懿珊個展
▲圖為施懿珊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藝術家施懿珊藉由一套架空於近未來的判罰程序、與機器共治的介面、藝術行為和藝術行動參與,試圖探討近年被機器物件中介的各種人類行為和科技治理的相關議題,例如透過反身份社會定義的「穿牆實驗」,以合法臉孔影像產生一張不存於世的臉,來閃避驗證系統,作為對於「技術資產化」與政體控制的抵抗。
▲圖為施懿珊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關於施懿珊
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媒體藝術碩士畢業,空中自體動力宣言實驗室負責人。長期關注:物件化、科技史、材料史、文化批評、文化生態建構、未來人類介面、對話工具開發,與( 藝術 )語言轉譯。
▲圖為施懿珊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目前以虛構研究者「賴火旺」(Prof. Lai Ho Wang)之名義組織「科技物件與人類幻象研究室」,並長期依託「議題串連」的模式,推展各種以「科技物」作為命題之研究與討論。
▲圖為施懿珊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最後一人、越南士兵、遊客、阿遠、獵人和遊手好閒者:王耀億個展
▲圖為王耀億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藝術家王耀億進行同為創作者與被攝者的兩面一體實驗,使自我肉身成為交織虛構與非虛構敘事的連接點,以《富國島》、《兩隻老虎》、《我記得.我記得》、《紅藍白–我沒有美國時間》、《打獵》、《遊手好閒者》六件錄像作品,敘述因冷戰離散與全球化中移動的家族史。
讓擱淺於戰爭回憶、國家圖幟、臺灣新電影等集體潛意識和個人記憶,成為建構自我認同的關鍵,並延伸至國族意識形態之隱喻。
▲圖為王耀億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關於王耀億
臺南人,影像創作者及製片人,畢業於中正大學傳播學系與芝加哥藝術學院(SAIC)電影與新媒體研究所。於 2010 年起持續從業於影視產業,目前已累積參與百餘部影片的製作,其中包括電影長片、短片、Music Video 與廣告。
▲圖為王耀億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其創作媒材以實驗敘事影片與錄像藝術為主,作品著重於關心冷戰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所持續造成的影響,尤以聚焦於 1949 年後離散的流亡族群,探討大結構崩壞後,個體如何在「同質性且空洞的時間」中的國族記憶生存下來,並藉著流轉至現代的心理創傷去形塑出台灣當前的意識形態。
▲圖為王耀億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他於作品中不斷地實驗同時身為創作者與被攝者的兩面一體,以自己本身、田野調查的個案、以及檔案畫面作為載體,去交織虛構與現實的非線性敘事,以書寫不再被重視的歷史事件,並對照當代的時事再現歷史的重複性。
▲圖為王耀億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Without Composing:張永達個展
▲圖為張永達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嘗試讓渡對於作品的絕對控制權,交予來自環境中無形不可見、超脫人類掌控的放射性粒子。張永達透過蓋格 – 穆勒管(Geiger-Müller tubes)偵測空間中的放射性粒子,將收集到的數據交由隨機演算法進行機器學習或編寫,以生成無限且未重複的聲音或影像。
這些粒子在物理世界中以無法預測的方式運動、衰變然後消逝,於作品中扮演如同藝術家、作曲家和程式設計師的角色,涉入作品的生成,藉以探問真正隨機的本質。
▲圖為張永達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關於張永達
1981 年生於臺灣,現居於臺北。創作關注於生活中細微、易於忽略的物理現象和聲響,透過對於聲音、材質、科學、資料數據之間的實驗和研究,思考人與科技、環境之間的關係,意圖在重度視覺導向的現今環境之下,喚起用身體其他感官去觸診與開發這個世界。
▲圖為張永達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其作品包含多種形式,如聲音-影像(Audio-Visual)、實驗聲響、聲音裝置和現場演出,除了個人的創作,也與劇場、舞蹈和音樂等其他領域的藝術家進行合作計畫。
▲圖為張永達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個人作品於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洲多個美術館個展、聯展和藝術節展演呈現,包含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2021)、台北雙年展(2020)、臺中國家歌劇院(2019)、ARTEFACT: Chernobyl 33(2019)、臺北數位藝術節(2017)、City Sonic 國際聲音藝術節(2015)、香港藝術中心(2013)、01SJ 聖荷西雙年展(2010)、404 國際電子藝術節(2006)、韓國首爾新媒體藝術節(2006)等。
▲圖為張永達個展;圖片來源為 FLiPER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FLiPER 以獨特思維,向世界進行探問與辯證 ── 北美館《2023 TFAM 年度個展:饒加恩、施懿珊、王耀億、張永達》}
▌《2023 TFAM 年度個展:饒加恩、施懿珊、王耀億、張永達》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3.07.15 – 2023.10.08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3B 展覽室
▊ 探究臺灣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
感受藝術帶來悸動的同時,回顧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更能從不一樣的視角,領會創作背後的故事。臺灣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蕭麗虹,將生前近 40 年不間斷收藏的藝術品捐贈於北美館。
而《小中現大》這本書則是為了緬懷蕭麗虹生前的貢獻,書中收錄了她珍藏的藝術品,裡頭出自於 26 位臺灣當代藝術家的精心作品,讓你可以細細品味藝術的多元面貌。
點我收藏 ☞《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
▌延伸閱讀
☞ 北美館《無垠之森》中面對黑暗的自己,終將發現所有的過渡僅是歷程
☞ 《伊藤潤二恐怖體驗展2 》華山登場!沉浸式體驗經典漫畫橋段,勾起心中最深層的不安感
☞ 經歷最深的黑夜後,會是陽光普照 ──《傾聽裂隙的迴聲:2023 綠島人權藝術季》
☞ 如詩的快門瞬間 ── 走進義大利攝影師 Arianna Lago 夢幻的感性世界
☞ 你的喜怒哀樂,大海都知道——3 部台灣海洋電影,刻劃生命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