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鴻基:「身體父母給的,明白此生的第二口氣是海洋給的。生存而生活而生命,海洋悄悄介入。」
撰文 廖鴻基在三十多歲走向海洋,廖鴻基從討海人的與海搏鬥到如今與海為生,執筆記錄海上人事物,亦投入海洋生態環境的推廣,站上甲板擔任導覽員解說、發起鯨豚調查,努力拉近人們更認識、在意,也翻轉對海洋生物的觀念,像朋友一樣的歡迎牠們年年來台,關心、問候牠們過得如何。在《提案》8月號「我喜歡的海」,廖鴻基回憶人生面向大海的時刻。
山海小城,一邊山一邊海,山腳下到海邊不到六公里,城市裡的每一座山或高一點的樓,無論離岸遠近,都看得到海。
人不高,就像人類以二十萬年的存在要來對比海洋二十億歲的年紀,年輕的受年長的影響,似乎無可免,渺小的必然受寬廣浩瀚的外在所導引。回看自己的一生,果真處處受海牽引,甚至一輩子依海為生。
火球舉出火把般的橘光朝霞切出黝暗海面,一下子燒紅了懸浮於海面上空的雲朵,繼續往上潑墨似地感染了高空雲霞,逼迫殘月和微星跟隨夜幕一起埋葬在光熾的墳場裡。晨光霸氣,一邊跑一邊揚動光耀的旗幟,讓光點鑽進空中將明未明的所有間隙,彌漫到每個角落。海邊看日出是如何也忘不了的童年記憶。我的眼、我的心常跟著晨曦跑,從海面、天空一直跑上西邊山頭,然後跑過整座城市,最後回到海邊照亮灘上的每一顆石頭、每一粒砂。
清晨灘上常遇見漁筏從海上帶回來形形色色的魚蝦。中秋月一家家點燃成堆的漂流木燒成灘上的賞月火龍。年輕的心常有怨尤,不滿這、不滿那,想不開時就走一段海灘讓浪濤聲紓解心中的塊壘。不想參加升學考試時便憧憬當個離岸遠去的船員。生命遇挫折時曾一步步走海邊向海傾吐聽濤聲安慰。
直到航行出海才發現,甲板生活不是憧憬也不是逃避,是一波一浪痕實實在在的生活考驗。背對繁華人世,登上沿海漁船當海腳(漁船船員),開始嘗受晝夜顛倒且重勞力的討海生涯,身體的折騰和不適,全化作源源不絕的嘔吐。先是把內臟吐掉,接著把身體和心裡累積的僵硬吐掉,最後把擱淺在心底的穢氣吐掉。趴在舷邊嘔吐時,常想著這輩子還有什麼沒吐掉的。
生活免不了沉積作用,不處理就會在心中僵成硬塊,我是幸運的人,適時上了小小漁船,一次次搖晃融解,一次次排出體外。
匍匐而睜開的眼特別明亮,清楚看見海面的風痕、浪湧,多次聽見破曉晨曦張裂夜暗的破解聲,感覺到船下是枯竭的枯流或富饒的南流,有時還能悄悄聽見船腹底下竊竊私語的魚群,一遍又一遍結交來到船邊乘浪的海豚和巨鯨。
身體父母給的,明白此生的第二口氣是海洋給的。生存而生活而生命,海洋悄悄介入。
發現自己的改變,愚鈍本質的人偶爾也會有靈巧之思,海洋教我最多的不是海洋知識,不是甲板生活技能,不是海洋文學創作,而是生存、生活和生命態度。語言有障礙的,竟可以上台演講或授課,因為有話要講因為想介紹更多人認識並珍視我們一流的海洋天賦。
認為該做的事,會不顧一切,盡力做到最好。一開始,所作所為不一定被理解,但我深信背後那又寬又深的海始終支撐的力道,因而確實做了幾件開創性的計畫。
親臨現場的海上生活點滴化成海洋文學作品,將台灣文學的範圍擴及於海域;將台灣發展至國際格局的遠洋漁業和貨櫃海運兩項海洋產業,親自搭船航行半顆地球距離實地觀察並留下文學紀錄;將沿海討海人累積數百年的台灣漁業文化以文學作品如實呈現;記錄全球一流的鯨豚生物資源,以鯨豚文學作品和實際行動,翻轉台灣社會從獵殺到出海觀察讓鯨豚成為台灣的海上朋友;乘坐無動力方筏順著流經台灣東部海域俗稱黑潮的北赤道暖流,由台東大武漂到宜蘭蘇澳外海,搭乘黑潮、閱讀黑潮、書寫黑潮……
長達近七十年的商業捕鯨後,台灣海域身長超過十公尺的大型鯨空白了約四十年,直到2018年,花蓮賞鯨船開始探索離岸五到十二浬海域,沒想到頻繁發現抹香鯨。抹香鯨身長十八公尺,重五萬公斤,標準的大型鯨,也是國際上大型鯨研究的主力。大型鯨對島國的意義,對外可以讓國際研究因為我們的抹香鯨而看見台灣,對內,台灣社會也將因為這種大洋深潛型鯨種的發現,而擁有一座轉過頭來延伸向海的美麗橋樑。於是克服萬難,從零開始,成立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執行為期三年(2023-2025)的發現抹香鯨計畫。
不僅個人依海為生,相信台灣島國社會也是如此。願意分享更多海洋經驗,讓我們有機會以海洋榮耀台灣。
✦致我的鯨豚好友:謝謝你們來台灣✦
致 抹香鯨:
過去我們對海不夠好,忽視海洋、滅掉了台灣海域的大翅鯨,謝謝你們還願意選擇台灣,我們會檢討並調整自己,歡迎你們成為台灣的海上鄰居。
致 花紋海豚:
可慢可快,可深可淺,可傻可慧,你們不以外貌取勝,浮窺、舉尾下潛、躍身擊浪,舉止如大型鯨氣派。你們以多樣行為彰顯生命價值。
致 柯氏喙鯨:
深邃無明的海溝是你們的家,你們一次次歷經光度差異、水溫寒涼和水壓折騰浮出海面,可是為了讓俯視海面的天神明白來自深海的訊息。
《最後的海上獵人》 作者|廖鴻基 出版|聯經 三位處於人生谷底的男人—長年以海為家的老漁人海湧伯、因意外而跛腳的壯漢粗勇仔、走投無路逃到邊角漁港的清水,他們在瀕臨昏光的海上鏢魚競逐中遇見了一條旗魚,讓人嗅到一絲改變命運的可能。 |
《後山鯨書》 作者|廖鴻基 出版|聯合文學 牠們在海中倏忽來去,像是使者一樣帶著訊息而來,在充滿詩意的文字中解讀訊息的美麗與奧妙。透過神(海)、人(老船長與我)、使者(鯨豚)三者的對話,激出海上故事。 |
《討海人》 作者|廖鴻基 出版|晨星 廖鴻基的第一本著作,藉著主角海湧伯,描述漁夫在海上討生活的真實,處在生死的邊緣,與海拼命一賭漁獲豐收,也深知人的渺小而懂得捨棄或掉頭,「在海上,咱無硬碰硬的本錢。」 |
《魚夢魚: 阿料的魚故事》 作者|廖鴻基 繪者| Olbee 出版|有鹿文化 生活在島上的阿料喜歡海,也喜歡魚,他捕魚、吃魚、夢魚,提起筆,寫下52隻魚的故事,交織奇幻與寫實,海洋與陸地的視角相交。魚游進阿料的生命之中,他像魚一樣。 |
撰文|廖鴻基 PROFILE
1957年出生於花蓮,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創辦臺灣賞鯨活動,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多年來致力於多樣海洋計畫,同時以海上生活觀察與感想為核心來創作。著作及編著海洋文學作品有二十餘部,多篇文章入選為教科書內容,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我喜歡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