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店人最近讀什麼】《雲端亡魂》
撰文 提案 on the desk數位時代的生與死,牽連的不僅是情感,還有無所不在的數位痕跡。瑞典學者Carl Öhman寫給未來的備忘錄:在思索死亡時,是否也該思考留存在雲端的自己。
誰還在讀你留下的訊息?——讀《雲端亡魂》
撰文|Leon(誠品南紡店 庫存助理)
我有時候會想,如果我死了,那封沒送出的信、那串不完整的訊息、那張笑著的自拍照,會怎麼樣?會不會像過期的牛奶,自動被系統清理?還是被誰偶然發現,在某個不經意的深夜裡被打開、讀取、或保存?還是它們靜靜地待在雲端,不吵不鬧,像一間沒人打掃卻始終亮著燈的空屋。
這些問題,也許想過一兩次,卻很快跳過了。但Öhman沒有。他寫了《雲端亡魂》來認真討論:人死後,資料會不會繼續活著?
關於這些資料的未來,也關於我們。如同英文副標題:「當你死後,你的資訊會發生什麼事,以及你為何應該關心。」
你可能會想,那有什麼好關心的?我都死了。但書告訴你留下的資料不只是資料。它們是你的回聲、存在過的證明,或是你沒說出口卻來不及收回的部分。接下來三十年,將有大約二十億人離開這個世界,而他們在數位的存在會逐漸超過活人。
你可以想像嗎?有一天,我們在網路上互動的對象,可能是過世的人所留下的紀錄。生者與亡者共存的世界,不是恐怖小說,而是慢慢變成真實。
想起幾年前一位明星過世,他的社群變成紀念帳號,照片不能新增、留言不能刪除。他笑著的臉就卡在一段記憶裡,被我們偶爾點進去看看,卻也不敢按讚。那感覺像是打擾。
《雲端亡魂》問的正是這樣的問題——死者的資料,是不是還有權利?是不是值得被保存?由誰保存?科技是人類記憶史,建立在留下的痕跡上。以前是日記、書信、錄音帶;現在是雲端、語音助理與AI。如果這些痕跡全由商業平台決定去留,未來的歷史學家會怎麼理解我們這個世代?還能理解嗎?
讀這本書像是一場慢慢沉下去的回憶。你會開始回想自己的帳號有哪些貼文沒刪、哪些照片不想被別人看到、又有哪些東西其實值得好好留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那個在你走後,還會想點進來的誰。

《雲端亡魂》
作者|卡爾.歐曼
出版|衛城
出版日期|2025/04/30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雲端下載《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台灣感性,前進首爾
Hey,Seoul. Hi,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