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馬必看《大濛》6大看點穿越白色恐怖,溫暖重現1950年代最痛歷史
撰文 迷誠品內容中心《大濛》以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為故事主軸,帶觀眾穿越時空,回到 1950 年代那段噤聲的歲月。感受在時代洪流下,一個家庭如何以血肉之軀,承接歷史的重量與傷痕。電影上映倒數!讓我們一同搶先解密《大濛》的幕後製作故事與角色亮點。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皆為撰文者觀點,非代表誠品立場,首圖來源:《大濛》Facebook}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民國四十年代(約莫西元 1951 年至 1960 年)的臺灣。當時正值白色恐怖的高壓時期,社會上人心惶惶,人人都必須謹小慎微地過日子。劇情由女主角阿月(方郁婷 飾)的視角展開。她從嘉義隻身北上前往臺北,為的是與失散多年的姐姐阿霞(9m88 飾)會合,並替被槍決的哥哥(曾敬驊 飾)收屍。在這段沉重的旅途上,結識了三輪車車伕趙公道(柯煒林 飾),建立起一段超越血緣關係的深厚羈絆。
「大濛」的片名取自臺語「大霧」的讀音,巧妙地暗示那個看不清未來走向的年代,也深刻地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還有人性的光輝。《大濛》藉由愛與人性的溫暖,引領觀眾一同走進並面對這段混沌且殘酷的臺灣歷史。
-《大濛》 A Foggy Tale 正式預告
金馬必看《大濛》幕後製作揭密
製作看點一:臺灣人「互為風景」的溫暖故事
導演陳玉勳分享,隨著年紀增長,他開始透過閱讀及網路資料充實對生活的理解。在深入了解的同時,他也開始對祖父母、父母輩經歷的「白色恐怖」時期產生了好奇心。儘管那段歷史距今已有七、八十年,但或許正是這份與親情的連結,讓他深受感動,觸動他想要為那個時代寫下一個故事。
過去他看到歷史資料多著重於受難者的故事,卻鮮少關注受難者家屬的經歷。在幕後花絮「霧起篇」中他描述,自己渴望創作一個以家屬視角展開的故事。妹妹為了替被槍決的哥哥前往臺北收屍,踏上了一段修復的旅程,希望藉由這段旅程,帶觀眾感受當時的社會氛圍,瞭解那個時代的真實面貌。
他認為,我們能有現在的生活皆是前人所建立的「風景」,也期盼我們能為後代留下美好的未來。他強調,《大濛》並不是一部嚴肅或沉重的歷史片,而是一部很有溫度、講述人性光輝的電影,因為這正是臺灣人彼此互為風景、共同走過艱難時期的故事。

-《大濛》國際版海報(圖/《大濛》Facebook)
製作看點二:「悲喜交織」敘事風格,療癒臺灣最痛的時代
曾獲金馬獎肯定的電影《消失的情人節》,以幽默詼諧的手法包裝失去與錯過的悲傷。片中總是「快一步」的郵局櫃員楊曉琪與「慢半拍」的公車司機阿泰,因彼此步調不一致而經常擦肩而過,這些情節看似荒誕,實則深刻描繪人在愛情中會歷經的情感課題。
導演陳玉勳擅長運用詼諧幽默的敘事手法,帶觀眾進入奇幻異想世界,而新作《大濛》也為他帶來不同的突破。他從奇幻幽默的題材,跨入沉重的歷史事件,並以細膩的情感包裝嚴肅議題。
他坦言,《大濛》是自己一直以來想拍的作品。他相信觀眾對白色恐怖歷史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心中也存有難以言喻的複雜情感。因此,他希望能將「想安慰人心的心情」撰寫成劇本,讓這部片即使講述歷史傷痛,觀眾也能在觀影時獲得溫暖、淚中帶笑。這種能在悲喜間切換自如的敘事風格,正是他電影的獨特魅力所在。
-《大濛》幕後花絮|霧起篇
▌導演陳玉勳 經典之作

☞ 點我收藏《消失的情人節》
製作看點三:真實還原 1950 年代歷史現場
先前在拍攝《消失的情人節》就已搭建一間郵局,甚至直接將信義商圈封街拍攝。新作《大濛》在資源投入上亦不遑多讓,根據製作公司華文創官網資料,這部片的製作成本高達新臺幣 9 千萬元。電影自 2023 年 12 月初開拍,耗費近兩年的時間拍攝製作, 才正式與大家見面。
為重現 1950 年代台南、嘉義、台北三地的歷史場景,製作團隊在鹽水的「岸內影視基地」以 6 千萬元進行場景搭建。用於重現多個關鍵場景,包括早期的臺灣農村建築、金山街道、福馬林池等重要場景。劇組更成功還原當時熱鬧繁榮的台北榮町商圈,務求讓觀眾感受到當時的歷史氛圍。

-《大濛》劇照(圖/《大濛》Facebook)
金馬必看《大濛》關於角色塑造
角色看點一:回到 70 年前的台灣,語言是一大挑戰
語言具有地緣性,就像英語可以區分英式、澳式等口音與用法,臺語也因地域差異而有著不同的說法。如何掌握這些語音、語法差異,不僅成為演員的一大挑戰,也是導演在拍攝上的重要課題。
在臺語的訓練上,導演陳玉勳曾在個人 Facebook 上分享,主要演員們都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密集課程,並針對劇本設定,練習每個字詞的發音,包括阿月( 方郁婷 飾)與黃育雲( 曾敬驊 飾)需掌握接近漳州口音的嘉義腔;阿霞( 9m88 飾)則設定為在臺北成長的泉州口音;而趙公道( 柯煒林 飾)是位退伍的外省老兵,其臺語則被設定為帶有軍中腔調、講得不甚流利的福建話。
導演表示,演員都很認真投入臺語的學習,為呈現最佳效果,劇組除了現場收音,後期也安排配音,力求精益求精,並坦言:「完美並沒有一個標準,就算我從小講台語,也是有些音發不出來。」
現今的臺語與七十年前已大不相同。隨著交通運輸發達和人口大量遷徙,臺灣南北互通有無,已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語言。他觀察到現在的臺語深受電視節目影響,而在電視普及前,一離開家鄉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口音。他也分享,語言是件很有趣的事,希望大家一起來學習和討論。
-《大濛》幕後花絮|風起篇
角色看點二:9m88 飾演童養媳,道出那個年代的身不由己
在早期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加上迷信或生活困苦,許多家庭會將養不起的小孩送人當作養女或童養媳。在劇中,由 9m88 飾演的阿霞就是從小就被送作童養媳。然而,她並未對命運低頭,而是勇敢地追逐夢想與愛情。在那個時代,連追求自由,都需要莫大的勇氣。
阿霞這個角色的設定,其實是源於導演陳玉勳的外婆與小阿姨,她們都曾被送人當養女。然而,即便小阿姨成為別人的養女,長大後依然會回到外婆家的雜貨店幫忙,直到外婆高齡 105 歲,小阿姨仍舊十分孝順。導演從中感悟到,以前的人即使過得再辛苦,都沒有失去愛。他也慶幸自己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而這份愛,也深刻地影響他看待世界的視角。

-9m88 在劇中飾演阿霞一角(圖/《大濛》Facebook)
角色看點三:曾敬驊從《我家的事》到《大濛》處處是驚喜
曾敬驊在《大濛》中首次與導演陳玉勳合作,便帶來許多驚喜。他在《我家的事》中,曾詮釋一位個性調皮搗蛋的家中開心果,展現喜劇天賦;而在新作《大濛》中,他則挑戰女主角阿月的哥哥,飾演一位在白色恐怖時期成長的時代青年。
《大濛》是一個關於雲與霧的故事。其中「霧」象徵由曾敬驊飾演的臺灣青年黃育雲。他原本懷抱著遨遊世界的抱負,渴望成為自由自在的「雲」,最終卻以悲劇收場,如同消散無蹤的霧。七十年後的今日,或許沒人能記起這些雲與霧,但這些有過夢想卻被時代抹去的青年,都已成為我們如今生活的風景。這部電影正是為了紀念曾經熱血、充滿理想的青年,還有青春的消逝與時代的無奈。

-曾敬驊在劇中飾演黃育雲一角(圖/《大濛》Facebook)
金馬必看《大濛》今年入圍最多,成年度話題鉅作
《大濛》在第 62 屆金馬獎大放異彩,狂攬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等 11 項大獎入圍,成為入圍數最多的電影,其製作實力獲得高度肯定。這部作品同時被影評人讚譽為這個世代的《悲情城市》。憑藉著宏大的敘事格局、精湛的技術實力,還有溫暖動人的劇情與歷史文化價值,毫無疑問地成為本屆金馬獎最具競爭力的一部作品。
導演陳玉勳也在個人 Facebook 感性分享,《大濛》這部電影,從監製到製作團隊,起初完全沒有考量市場因素。當時,大家只單純認為這個故事,很值得被拍出來。或許在科技當道的環境,我們多應著數據、市場而生,但相信能擁有初心,用心去製作一部能記錄台灣史實的創作,這份真誠是難以不被撼動的,因為好的故事,才有機會被時代永遠記住。

-曾敬驊與方郁婷在劇中飾演兄妹,兩人有精彩的對手戲(圖/《大濛》Facebook)
☞ 點我收藏【歷屆金馬獎獲獎名單與隱藏好片】
✦
☞ 加官方LINE好友進入【通往誠品的任意門】領取獨家限時優惠
▌更多年度必追電影清單
☞2025金馬獎入圍名單一次看!《大濛》、《左撇子女孩》共同角逐多項大獎
☞2025必看電影!《夜校女生》、《女孩》 每月份推薦片單一次看
☞威尼斯影展榮獲長達15分鐘掌聲,舒淇首度指導電影《女孩》10月亞洲搶先上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