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還是會再來,春天也是|《那年春天,在車諾比》,靜謐而非殘敗的森林
撰文 李華(積木文化主編){本文內容由撰文者及積木文化提供,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1986年4月26日,蘇聯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廠四號機組發生爆炸——肩負著蘇聯「和平利用核能」口號的形象大使,一夜之間功敗垂成。當局上上下下忙著掩蓋事件嚴重性,大批第一線核電廠人員被要求返回現場進行清理工作;烏克蘭與周邊居民、鄰近城市與國家也一步一步錯失應變的時機,那些首當其衝的人們,此後三十年不斷付出旁人難以想像的代價。
▲《那年春天,在車諾比》(積木文化,2016)內頁 ©Futuropolis, 2012
▲《那年春天,在車諾比》(積木文化,2016)內頁 ©Futuropolis, 2012
如果描述車諾比核災傷害的作品令人難以承受──對我而言就是如此,或許你會想看看這本法國紀實漫畫家艾曼紐.勒帕吉(Emmanuel Lepage)的☞《那年春天,在車諾比》。
因為,意外地,勒帕吉用畫筆所記錄下來的,是車諾比美麗的一面。勒帕吉在車諾比核災二十週年接受了法國「圖畫參與者協會」的委託,不顧家人反對,和一群藝術家一起進入烏克蘭國境。他抱著期待目睹人類史上重大災難的心理準備,帶著炭筆和墨水打算畫下一處又一處殘敗遺蹟,然而到達當地後,他忍不住拿來記錄眼前所見的繪畫媒材,是彩色蠟筆和水彩。與許多前前後後紛至當地的報導者和記錄者同感,他們第一時間看到的是「靜謐的森林」。時光荏苒、大自然在「隔離區」悄悄回歸,但悲劇的身影如此巨大,即使來訪者被悠然景色觸動,也不免覺得這樣的心情有失莊重,擔心若說出了「車諾比現在很美」這種話,是否會冒犯了誰?
▲《那年春天,在車諾比》(積木文化,2016)內頁 ©Futuropolis, 2012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巨大海嘯及餘震帶來重大災害,也引發了歷史上第二件「特大」級核災: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臺灣十幾年來少人聞問的反核運動,在事件之後,再加上新北市貢寮的核四廠預算追加,終於激化──藝文界人士聲援發起了為期一年半的反核系列活動,核能與核廢料處理問題再次浮上檯面。社會議題牽涉百種人,百種人有百種立場,於公於私,有價值、信念與人生經歷、需求上的距離,爭論究竟繞著「擁」或「反」兩極打轉,令尚無法「選邊」者五感錯亂。
▲《那年春天,在車諾比》(積木文化,2016)內頁 ©Futuropolis, 2012
這種錯亂,正是勒帕吉在車諾比經歷到的主要感受:輻射檢測儀在煥然一新的蓊鬱樹林中嗶聲大作,平靜優美的湖面在「禁止進入」的警告標語後波光粼粼,好客的居民端上來有汙染疑慮的美味料理,孩童和青少年把闖入「隔離區」當成一種試膽的冒險遊戲⋯⋯重災區外圍的生活持續著,外來者心目中一連串刻板印象受到衝擊,任何角度的事後檢討,相形下都顯得淺薄。
▲《那年春天,在車諾比》(積木文化,2016)內頁 ©Futuropolis, 2012
311大地震距今十年,其間各式各樣的「議題」和災禍不平靜地此起彼落,人類在自己的文明安樂窩裡面臨接踵而來的危機,有人在自媒體上感嘆道:以為大家面對共同敵人會團結一心,沒想到還是相互攻擊,彼此冒犯。在武俠片中,兩位高手要比試之前,會作揖並說「得罪了」;或許我們在表達自身看法和立場時,只不過是差了一步這樣的禮數:得罪了,我的生存冒犯到你的,你對這片土地的看法冒犯到我的。先承認冒犯,同時代表也接受對方即將冒犯自己,才開始刀劍相向,接下來的討論或許就能跳脫「冒犯與否」,而稍微回到問題本身?
眾生共享一塊土地,任何尋常的一步都有可能是對他人的踐踏。當年出版前夕,我們刻意把☞《那年春天,在車諾比》的書稿寄給「擁核」、「反核」以及持保留態度的不同領域專業人士審讀。得罪了,這本漫畫並非拒絕表態,而是一位漫畫家帶著立場前往,結果卻再也無法批判任何事的詳實過程紀錄。因為,無論我們如何喧嚷,災難還是會再來,春天也是。✦
◎撰文者簡介|李華
現任積木文化主編。畢業於米蘭工業設計學院(SPD)多媒體設計系,2010年進入出版業。專事藝術、設計及圖文書編輯。編輯代表作品有《設計摺學》系列、《FLORA英國皇家植物園最美的植物多樣性圖鑑》、「漫繪系」書系《那年春天,在車諾比》、《伊甸納》等。
☞積木生活實驗室 🔍積木文化書目|誠品線上
◎驚濤駭浪間的前世今生
☞《Ar-men地獄中的地獄:照亮布列塔尼死亡海域,阿曼燈塔的故事》
悲傷來襲時,你允許自己逃離多久?孤立無援時,你是否願意照亮他人?
在他人的苦痛以及自己的苦痛之間,我們舉步的方向將決定世界的樣貌;
在驚濤駭浪中,過往的鬼魂受困於與世隔絕的心島上,除非敞開胸懷讓它走⋯⋯
▌延伸閱讀
☞踏上冒險旅程的紀實漫畫創作歷程──專訪《Ar-men地獄中的地獄》作者艾曼紐.勒帕吉
☞兇險海域、孤立礁島,與一座燈塔:Ar-men,心碎者藏匿幽魂的孤絕堡壘
☞《車諾比的聲音: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俄文直譯本)》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揚名國際代表作
●歷經十年,超過500位受訪者
●首次完整俄文直譯
●台灣版獨家收錄林龍吟導演深入核災地區,傳達三十年後的禁區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