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書店裡可以買生鮮食材、聽講座……|《提案》5月號「時間中的書店」
撰文 提案編輯室如何區分第二代與第一代書店?或許可以從1980年代、連鎖書店蔚為新的城市景觀開始。這股風潮大約從美國的連鎖書店Barnes & Noble搜購了當時全美第二大連鎖書店B. Dalton Bookseller開始,到了1990年代,眾多書店開始效仿,紛紛進軍連鎖書店市場。1998年還有一部電影反映了這個現象,就是湯姆.漢克和梅格.萊恩主演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
第二代書店出現了很多新的「配件」,更強調加強與讀者、出版社的互動,除了傳統的簽書會、新書發表會之外,作者與讀者面對面的講座更多元,排行榜、折扣、贈品與獨家的出現,提供了讀者更強的採購動機︙︙最後,書店開始提供「一站購足」的概念:與書本最為相關的文具、讀書不可或缺的飲品零食、3C產品等等,逛街可以順便買書,買書也可以順便逛街。
連鎖書店
台灣從北到南, 一直不缺乏大大小小的連鎖書店, 但直到一九八九年以充滿設計感、舒適的內裝與人文藝術書籍起家的誠品書店出現, 彷彿在讀者腦中清楚地劃出了一道分水嶺: 買書, 原來也可以奢侈地享受在空間裡移動, 在溫暖的燈光下閱讀。因此當誠品敦南店於一九九五年落成、一九九九年開始二十四小時營業, 隨即成為愛書人夢寐以求的朝聖點。
☆ 特點1 引入空間設計的概念
連鎖書店並不是單純地將小型書局「放大」,或是照搬圖書館的樣貌進來,而是更強調營造人在其中的氛圍;如何拿捏盡可能多的書、書架與舒適購物體驗之間的平衡,肯定是背後的一門學問。
☆ 特點2 因地制宜的空間規劃
連鎖書店, 顧名思義便是在各個城市、或城市的不同角落設點。因應周遭客層與硬體環境的不同, 既為連鎖書店的設計帶來挑戰,也製造了樂趣。
複合式經營
走進一間書店,已經愈來愈要求五感的滿足了:在摸到書本、看到文字之外,也能聽見音樂或杯盤的輕聲碰撞,聞著咖啡或是茶香,還有個區域能品嘗食物︙︙不只是人要斜槓, 書店也開始斜槓,提供你一站購足的體驗。而隨著物流、線上購物技術的發達,這樣的體驗也變得更輕鬆而無負擔。
☆咖啡館
有了可以喝咖啡、填飽肚子的地方, 讓耽溺在書店的時間更顯理直氣壯。一九九九年出現在敦南店的Eslite Café, 常常是大家買完書、欣賞戰利品的好地方。
☆音樂館
同樣在一九九九年成立的誠品音樂館, 是許多人定期報到尋寶的地點; 除了買得到黑膠唱片,還會邀請音樂人來演出。
☆超市
誠品在2008年推出了「誠品知味」, 實現了「在書店買菜」這個有點瘋狂的想像;結合職人選物與在地好食的精神, 已經是很多人的書店必逛行程。
☆電影院、表演廳與旅館
愛看書的人, 興趣時常也涵蓋了電影與表演, 位於誠品松菸店的電影院與表演廳, 加上三樓的書店與上方的誠品行旅,讓這裡被CNN評選為14家「世界最酷百貨」之一。
作者力——活動
☆簽書會與新書發表會
能見到作者總是令人興奮。很久以來,書店的活動基本上不出新書發表會與簽書會(在書店空間還很小的「書局」年代, 常見的做法是出版社另覓場地,邀書店到現場擺攤賣書);後來也出現更便利的做法,方便不克前來的讀者:出版社直接請作者在新書上簽名,讀者便能在各書店直接買到首刷限量的簽名版本。
☆講座、現場示範
隨著本土作者的出版品愈來愈多,書店、出版社都更喜歡邀請作者舉辦各式活動,從講座到系列講座,從現場教學、示範到系列課程,既凝聚了讀者的向心力,也鼓勵了筆耕不倦的創作者們。
促購力——宣傳
☆暢銷書排行榜
約在十九世紀末, 美國才出現了第一份暢銷書排行榜, 直到二十世紀初這個做法才慢慢廣為人知。在台灣, 首先推出暢銷書榜的是一九八三年成立的金石堂書店, 一開始自然是為了讓讀者在茫茫書海中, 有個搜尋的方向。
☆折扣
接著, 為了吸引讀者購書, 市場上慢慢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折扣戰; 從95折、9折, 下殺79折、77折, 甚至66折, 多少養成了讀者觀望的心態: 那我等它打出更低的折扣再買好了。想當然耳, 這樣的營收對生產者來說不大健康, 也無法嘉惠到辛苦的出版社與創作者們,並非長久之計。
☆贈品
出版社希望在愈殺愈低的折扣下, 能以別種方式吸引讀者購書。這之間於是出現了一波贈品潮: 效法日本流行雜誌、隨書附贈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 編按: 早期購書, 最期待的也不過就是出版社附贈一張精美書
籤; 誠品書店曾推出藏書票,也在愛書人之間備受好評︶。買食譜送鍋子、買小說送馬克杯︙︙ 贈品要精美、要物超所值, 還要符合成本, 讓出版社和書店通路都絞盡了腦汁。
☆獨家書封
最近, 出版社傾向與書店通路合作, 針對各自消費客群的喜好, 推出不同的封面視覺。在台灣的平面設計師紛紛踏入國際、大放異彩之際, 更有許多令人驚豔的新生代平面設計師不斷躍上舞台, 這些風格多元、有時極盡印刷裝訂之能事的書籍設計, 不僅提供了討論話題, 也呈現每位封面設計者的功力。
=====加映加映 職人解碼誠品書店的每個角落=====
Q. 誠品書店的Must Have
A:「雖然大家都覺得,誠品書店有著很高的識別度,但其實我們沒有設定﹃ 一定要有﹄的元素;每間誠品書店都有自己設定的特色,沒有指定色或是制式的設計;不過近些年,我們確實有固定的搭配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觀R79使用到的五個顏色:商業書區的紅、文具館的白、風格館的綠︵ 也是誠品紙袋的綠︶、文創平台expo的藍,以及音樂館的黑。唯一共同的制式道具就
是高書櫃吧。 」
Q. 風格的確立:如何決定要更多、或是更少的設計?
A:「 有些書店過於強調設計感,建築語彙蓋過書籍本身,轉移了讀者注意力。誠品一開始就節制與收攏過多的空間特色,讓出畫面給人與書,留白給閱讀。」
Q. 圖書館與劇場的結合,以及如何打造既統一又各自獨立的區域視覺
A:「每間誠品書店都有其各自的空間精神,在每場不同具戲劇性的主題空間背後,存在慣用一進一進的空間以設置各主題書區,在每一進書區內都有考量商品量、主題性、遊逛流暢性等,透過連貫且統一的每一進空間語彙營造出不同獨立書區的空間氛圍。」
Q. 百貨裡的書店與書店裡的百貨,從設店考慮上有何不同?
A:「百貨裡的書店比較像眾多專櫃之一,而設店比較常用書店裡的百貨去看空間,先想像在書店空間裡的百貨應該是什麼樣貌,才來規劃整體空間,在活潑的百貨賣場中藏入一些書店沉穩的設計細節。」
Q. 空與滿之間:文宣與活動的空間
A:「書店裡一定會出現文宣的地方就是收銀檯、服務檯等處的後方位置。其他配製的場所也是要視書店本身的場地大小而定,大型書店通常也更有配製文宣的空間。隨著科技進步,我們也利用電子屏幕輪播文宣,取代過去的制式規格印刷品文宣。」
「書店較常見的活動,一般來說是講座;活動空間的規畫,同樣必須視讀者行走的動線與該書店的空間而定。」
▌延伸閱讀:
☞回到書店最一開始的樣貌|《提案》5月號「時間中的書店」
☞在未來,虛擬世界裡買書的感覺|《提案》5月號「時間中的書店」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時間中的書店